著名鋼筆行草書法作品

  鋼筆行草書學起來不是很簡單。所以新手們要從著名書法家的作品臨摹起。慢慢怎強自己的書寫能力。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狂草的學習

  唐朝書家崔瑗在《草書勢》中對草書有過這樣的論述:“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副規。抑左揚右,望之若欹。竦企鳥跱,志在飛移。狡獸暴駭,將奔未馳。狀似連珠,絕而不離。蓄怒怫鬱,放逸生奇。騰蛇赴穴,頭沒尾垂。纖微要妙,臨時從宜。”

  張懷瓘在《書議》中也有類似的論述:“無籍因循,情馳神縱,超遠優遊。臨事制宜,從意適便,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

  後來,可能是在習書過程中,感到這種對草書的籠統劃分,不利於後學者的學習和掌握,則有人提出以草書構成的書體基礎來劃分。例如,在隸書基礎上形成的草書,則稱之為“章草”。章草最主要的特點仍是字字獨立,雖省掉了蠶頭卻保留了雁尾。

  章草的傳世代表作有:皇象《急就篇》;索靖《出師頌》和陸機的《平復帖》等。從書法史來看,專攻章草者,從古至今還沒有一人獲得草聖之殊榮。

  在真書***楷書***基礎上形成的草書,稱之為“今草”。其開拓者是東漢的張芝,是他創造出行筆自然,剛柔相濟,疏密相宜的今草。所以,當時人們稱他為草聖。只是後來也寫今草的張旭,被冠之以草聖。因其風頭蓋過了張芝的名號,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書史上還有張芝這麼一位草聖。

  夫草稿之作,起於漢代,杜度、崔瑗,始以妙聞。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獻茲降,虞陸相承,口訣手授。以至於吳郡張旭長史,雖姿性顛逸,超絕古今,而模楷精法詳,特為真正。

  這是顏真卿對草書產生和發展的總結和認識,其中“迨乎伯英,尤擅其美”句,指的就是張芝。在沒認識懷素之前,他認為張旭的草書是“超絕古今”的。可是見了懷素的草書後,他又說:忽見師作,縱橫不群,迅疾駭人,若還舊觀。其中“忽見師作”句,“師”是當時人們尊稱懷素為師。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他見了懷素的作品“縱橫不群,迅疾駭人”,猶如又見到了昔日恩師張旭的風采。所以,此後人們將張旭和懷素並稱之草聖。

  從上述的文字中,我們闡述了章草和今草及代表人物。在章草中從來沒有產生過草聖,而在今草中卻產生了兩位草聖,即張芝和張旭。

  在書史中,一直以來人們對狂草的定義和認識是十分模糊的。許多人將字形寫得狂妄和潦草的作品統稱為狂草,其實這是不確切的。

  按照構成的書體基礎來劃分,那麼在篆書基礎上形成的草書,方可稱之為“狂草”。而狂草的創始人,就是被後人稱之為草聖的“懷素”。 懷素對狂草的定義是:“圓而能轉,字字合節,同桑林之舞”。其中“圓而能轉”指的就是狂草構成的書體基礎是篆書。“字字合節”提出了狂草也要遵循和符合書法自身的法度和規律。現代有些人,創作出一些所謂的狂草作品,不是“寫”出來的,而是“畫”出來的。有很多冠之以狂草的作品,細看之下,其實是今草。

  張旭和懷素,史稱為“顛張醉素”,都享有草聖之名。後人都籠統的稱他們的作品為狂草代表作。其實,精確的劃分應該稱張旭的作品是今草的顛峰:而懷素的作品則是狂草的經典。為什麼要如此進行精確的劃分呢?如果,你是一個熱愛習書之人,同時也想習草書的話,就要了解和掌握章草、今草和狂草的區別。這樣在臨摹的過程,就能正確把握自己的學習方向。

  初學書法者,可準備兩管毛筆:一枝羊毫,一枝兼毫即可。書寫時,一定要站立懸腕,可在報紙和廢紙上,任意揮灑。或直線或豎線或弧線,一般要堅持二十個課時左右。直到寫字時,手不再哆嗦即可。切記:中老年朋友初學書法時,不要同少年郎一樣,在九宮格里寫。那樣的話,可能練一年後,書寫時手還哆嗦。如果,按我這種方法去操練,你用十天左右的時間,就相當於少年郎練字一年多的時間。更重要的是按照我所說得方法,能提高你對習書的興致,而不至於將興致夭折於九宮格中。小孩子練字感到枯燥不願練時,學校有老師,家裡有老子的監管。可是,你在家中就老子說了算。興趣沒了,說不練就不練了,誰都拿你沒辦法。所以,很多中老年朋友練了幾天書法,由於還是描紅或在九宮格里精心耕耘,大概是勾起了童年練字時的痛苦回憶,以至於再次中斷習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