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石如書法藝術研究

  鄧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創始人,安徽懷寧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完白山人、笈遊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鏐家八年,盡摹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遂工四體書,尤長於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稍參隸意,稱為神品。鄧石如是清代知名的書法家之一。書法成就非常之高。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鄧石如篆書解析

  鄧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因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完白山人、笈遊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安徽懷寧人。

  鄧石如出生於寒門,祖、父均酷愛書畫,然皆以布衣終老窮廬。鄧石如9歲隨父讀書,在祖父和父親的影響下對書法、金石、詩文生髮了深厚的興趣,漸有長足進步。他只在9歲時讀過一年書,10歲便輟學,14歲“以貧故,不能從學,逐村童採樵、販餅餌,負之轉鬻”,17歲開始了靠寫字、刻印謀生的闖蕩生涯。鄧氏有自述:“我少時未嘗讀書,艱危困苦,無所不嘗,年十三四,心竊竊喜書,年二十,父攜至壽州,便已能訓蒙,今垂老矣,江湖遊食,人不以識字人相待。”

  20歲時鄧石如曾在家鄉設館,任童子師,不耐學生“憨跳”而捨去,遂隨父去壽縣教蒙館。次年因喪妻辭館,外遊書刻。32歲時復至壽縣教書,並常為循理書院諸生刻印,以小篆書寫扇面,深得書院主講樑賞識,遂推薦他到南京舉人梅鏐家學習。鄧石如在梅家一住就是八年,前五年專攻篆書,後三年學漢分,“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盤,至夜分盡墨,寒暑不輟”,書印功力大增。

  40歲時鄧石如離開梅家,遍遊各處名勝,臨摹了大量的古人碑碣。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他遊黃山至歙縣,結識了“徽派”金石學家方君任、經學家程瑤田及精於篆籀之學的翰林院修撰金輔之。後經梅鏐和金輔之聯合舉薦,鄧石如結識了戶部尚書曹文埴,得到曹的獎掖,書名大振。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經曹文埴介紹至兵部尚書、兩湖總督畢沅處作幕賓,併為畢沅子教讀《說文字原》。在署三年,“與人論道藝,所持侃鑿,絲毫不肯假借,布衣棕笠,貴客公卿間,岸然無所詘也”,日益不合旨趣,“日見群蟻趨羶,阿諛而佞,此今之所謂時宜,亦今之所謂捷徑也。得大佳處,大抵要如此面孔。而謂琰能之乎?日與此輩為伍,鬱郁殊甚”。鄧石如因看不慣官場的爾虞我詐,也不願奉承權貴,只能落落寡歡,最終拂袖而去,返回民間。

  52歲時鄧石如自武昌回到故里,置田40畝,翌年建屋一棟,親書匾額“鐵硯山房”懸於門首,開始“閉門造車”,專攻書印,越來越臻於化境。包世臣、張惠言都曾向他學習書法。鄧石如時常不顧年邁,遊於鎮江、南京、揚州、常州、蘇州、杭州等地,獨自逍遙。

  鄧石如一生以“山人”自居,戴草笠、穿芒履、策毛驢,浪跡天下名山大川,猶如閒雲野鶴。把世間萬物都看得淡了,淡到自甘寂寞,遠離紅塵,而在內心深處真正地摯愛書法,一天也捨不得丟棄。每日清晨便研好滿滿一大盤的墨水,盡情揮灑,必待墨水用盡才上床休息。所謂“摯愛”,就是在鄧石如的人生裡,雖然出身寒微,時時要面對生活的煎熬,卻義無反顧、全身心地投入到書印的艱苦錘鍊中,一生不離不棄。他於荒江老屋中高臥,徹底忘記了“功名”二字。鄧石如不怕板凳一坐十年冷,成為書法史中屈指可數的代表人物,以一介布衣而終成一代巨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