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隸書書法字帖

  隸書草創於秦,盛於漢唐,爾後進入近千年衰落。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隸書用筆五要

  陳學光

  用筆,又稱運筆,簡言之是指使用毛筆的方法。漢字是象形文字,由多種筆畫組成,提筆寫字,筆管或提或按,或直或斜,支配和控制筆鋒進行運轉,從而寫出千變萬化形態各異的筆畫,因此,用筆既是書寫漢字時筆鋒在紙面上活動的過程,也是用筆鋒進行筆畫造型的方法。

  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在《蘭亭跋》中說:“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漢字的結體很複雜,而且因體、因人、因時而異,變化萬千,但用筆中的中鋒和側鋒、藏鋒和露鋒、方筆和圓筆、疾筆和澀筆等方法,道理是永恆的。嫻熟地掌握用筆要領,寫出各種理想的筆畫,這是寫好字的關鍵,所以康有為說:“書法之妙,全在運筆”。

  不論哪種書體,只要下筆書寫,都包括下筆、行筆和收筆三個步驟,這三個步驟又包含起筆和收筆、提筆和按筆、方筆和圓筆、中鋒和側鋒、疾筆和澀筆等方面的內容。

  一、起筆和收筆

  元代書法家李溥光說:“一筆之法,妙在起止,起止得宜,則畫無不美。”起筆和收筆是重要的用筆方法,它能夠決定筆畫的形態,如藏鋒還是露鋒,圓筆還是方筆,以至於懸針還是垂露等等,都是由起筆和收筆所決定的。有人說“兩端是法”,這句話很有道理。這個書法那個書體,寫得像不像,合不合法度,首先要看兩端。漢碑一碑一體,莫有同者,《張遷碑》和《鮮于璜碑》以方筆著稱,《史晨碑》、《石門頌》已圓筆著稱,其筆畫形態的差異,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由起筆和收筆所左右。

  1、起筆

  隸書起筆的基本方法是藏鋒逆入。寫橫畫時,欲右先左。起筆處不在筆畫的頂端,而是在頂端的稍微靠右的部位,落筆後筆鋒由左向右逆行,逆行中筆毫逐漸鋪開。當筆毫行至頂端時折鋒***虎口右翻***向右行筆,行進中將起筆處的筆鋒覆蓋住,就是藏鋒。豎畫等其他筆畫的用筆也大抵如此。

  逆鋒入紙的作用是便於將筆毫鋪開,使每根筆毫皆盡其力,並且將筆鋒藏住,寫出來的筆畫既強勁,鋒芒又不外露,骨力內含,筆畫含蓄有力。

  2、收筆

  隸書收筆的基本筆法是有往必收。如寫橫畫時,筆鋒向右行至盡處,提筆向左回鋒收筆。回鋒收筆也叫護尾,使筆畫末端渾厚飽滿,防止殘缺或虛弱。

  回鋒收筆分為實收和空收兩種方法。實收,是筆鋒行至盡處不離開紙面折回原路收筆。空收,是筆鋒行至盡處離開紙面,在空中做出回鋒收筆的動作。空收收筆,筆鋒雖然離開了紙面,但因為收筆動作是折回原路,所以,筆畫末端同樣可以避免出現虛尖等筆病。運用的好,收筆處筆鋒戛然而止,會出現峻爽果斷的藝術效果。初學隸書,行筆不熟練,宜用實收;用筆熟練,可以空收,或者實收與空收相結合,是筆畫形態豐富多變,克服線條單調之嫌。

  藏鋒逆入和回鋒收筆統稱藏頭護尾。蔡邕在《九勢》中說:“藏頭護尾,力在其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逆鋒才有藏筆,有藏筆才能有力。

  隸書是為了適應書寫快捷的需要,將篆書緩慢的行筆變為短速的奮筆,因此,隸書的起筆和收筆處,書寫動作要果斷爽利,簡練自然,不要拖泥帶水,務必避免一切多餘的動作。

  二、提筆和按筆

  隸書由篆書演變而來,早期的隸書承襲篆書的用筆,提按不明顯,筆畫粗細變化不大。如《睡虎地秦簡》、《三老諱字忌日刻石》、《五鳳刻石》、《萊子侯刻石》,即使東漢的《開通褒斜道摩崖刻石》,筆畫粗細依然比較均勻,無明顯的提按。東漢鼎盛期的隸書,如《石門頌》、《乙瑛碑》、《禮器碑》、《衡方碑》、《史晨碑》、《張遷碑》、《曹全碑》等碑刻隸書,筆畫粗細起伏很大,提按特別明顯。

  1、提筆

  隸書提筆有兩種方法。一是寫完上一筆再寫下一筆時,將毛筆提起來,筆鋒離開紙面;而是毛筆執行中的提筆,筆鋒不離開紙面,提筆處的筆畫變細,使筆畫發生了粗細的變化。中部提筆書寫有細筆,細筆處如何書寫才有力是個難題,朱和羹雲:“用筆到毫髮細處,亦必用全力赴之。然細處用力最難。”細筆易出怯弱、疑滯之病,要用挫筆法,顏真卿雲“銳意挫鋒,使不怯滯,令險峻而成。”

  2、按筆

  隸書按筆也有兩種方法。一是多在筆畫的兩端的按筆,二是毛筆在行進中的按筆。按筆使筆畫厚重強勁,克服了筆畫粗細均一的單調。

  3、提筆和按筆的作用

  提筆寫字,毛筆在執行過程中,每一筆都包含了許多提按,凡是筆畫輕細處都是提筆所為,細處顯得輕盈;凡是筆畫粗重處都是按筆所為,粗處顯得厚重。於是,提筆和按筆使隸書的筆畫有了輕重粗細的變化,與篆書均勻的筆畫相比較,隸書的用筆更為豐富,極大地克服了篆書筆畫缺少輕重變化的單調,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更為強烈。

  三、圓筆和方筆

  圓筆和方筆是用筆的重要內容,清代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說:“不方則不遒,不圓則不媚也。”《禮器碑》方圓兼備,堪為典範。

  篆書用圓筆,筆畫圓勻,隸書發展了篆書的用筆,增加了方筆,筆畫方圓兼備。

  1、圓筆。

  圓筆,一是指用筆方法,二是指筆畫形態圓。筆畫形態圓又包括兩個含義:第一,立體圓。當中鋒運筆時,筆鋒主毫走筆畫中路,筆畫中路著墨最多,而副毫走筆畫的兩側,注墨較少,這樣,筆畫的中路和兩側因著墨多少不同,就有了厚薄之分,中路著墨多則厚,兩側著墨少則薄,於是就有了立體感。第二,外形圓。這裡的外形圓,就是筆畫的起止處和轉折處沒稜沒角,呈現圓合的弧線。

  2、方筆

  一指用筆方法,二指外形方,即筆畫的外部形態——起止處和轉折處帶稜帶角,方方稜稜的。方筆筋骨外露,筆畫剛健颯爽,強勁硬朗。

  3、圓筆和方筆的書寫要領

  ***1***圓筆的兩種書寫方法:提筆為圓,頓筆為方;絞筆為圓,翻筆為方。

  a、提筆為圓

  毛筆筆頭是個圓錐體,將毛筆提起來筆鋒便收攏,其頂端時圓合的。據此,行筆時只要不用力按筆,讓筆頭保持圓合的狀態,筆畫兩端及轉折處基本上是圓潤的。

  b、絞筆為圓

  行筆時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轉動筆管,使筆鋒不斷收攏相擰***絞筆***,邊行邊轉,其軌跡是弧形的,於是圓筆出現了,故有“轉以成圓”之說。

  ***2***方筆的兩種書寫方法

  a、頓筆為方

  毛筆捻開之後,其頂端是扁平的,與排筆相類似。行筆時用力頓筆,令筆毫鋪開,頂端呈扁平形狀:左右頓筆,筆頭呈上下扁平;上下頓筆,筆頭呈左右扁平……據此,就會寫出方筆來。

  b、翻筆為方

  翻筆為方與頓筆為方原理上大體一致,但其逆勢更大,筆毫更加鋪開,筆頭更加齊截。如:寫橫畫,起筆處離頂端更遠一些,逆鋒行至頂端時,筆毫鋪開直立***猶如排筆***,然後猛然向右翻折行筆,筆畫頂端便出現方筆。逆勢越大,出現方筆的概率越高。當行至盡處時,再突然向左翻折筆鋒,筆畫末端也出現方筆。

  在實際書寫過程中,以上這四種方法多是交替使用的,提筆與絞筆寫出圓筆,頓筆與翻筆寫出方筆。書寫熟練了,行筆時往往並不刻意追求用哪一種方法,也不刻意追求哪一筆一定用圓,哪一筆一定要方,圓的要圓到何等程度,方的要方到何等程度,而是一任自然,不要刻意造作。

  其實,圓筆與方筆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圓筆的筆畫只能大體圓合,而方筆的筆畫只能大體呈方形。尤其是方筆,用圓錐體的筆頭寫出完全方方稜稜的筆畫是難以做到的,也是沒有必要的。通常的情況是圓中有方,方中有圓,方圓結合,主次有別。《張遷碑》是方筆的典型,但是,《張遷碑》並不全是方筆,只能說方筆佔了主導地位,方筆之外還有大量的圓筆和介於方圓之間的筆畫。《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以圓筆為主,少有方筆,而介於方圓之間的筆畫相當多。《禮器碑》與《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相比較,方筆較多,但總體上還是以圓筆為主。有些碑刻作品,其方筆與刀刻關係極大,不必刻意去模仿。

  四、中鋒和側鋒

  中鋒和側鋒是隸書用筆中最主要的內容。

  1、中鋒

  中鋒也叫正鋒,指毛筆在執行過程中筆管直立,筆鋒***主毫***走筆畫中路,副毫走筆畫兩側。中鋒用筆,筆鋒***主毫***走筆畫中路,筆畫中路注墨最多,副毫在筆畫兩側執行,筆畫兩側注墨就少,這樣,筆畫的中路和兩側墨的厚薄不一樣,就有了立體感,線條渾圓飽滿。

  對於中鋒用筆的方法,明代趙宦光《寒山帚談•用材》中說:“正鋒全在握管。握管者,則求其鋒側不可得也;握管直,則求鋒側不可得也;握管袤,則求其正鋒不可得也。鋒不正,不成畫;畫不成,字有獨成乎?”可見,中鋒用筆的關鍵在於握管,要想鋒正,就得把筆管握直,讓筆鋒在筆畫中路執行。所以,清代王澍《論書剩語》中說:“中鋒者,謂運筆在筆畫之中,平側偃仰,惟意所使。”

  中鋒用筆是蔡邕首先提出來的。他在《九勢》中說:“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中鋒用筆被書家尊為用筆圭臬。蔡邕的“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用在鐵線篆上是可以的,隸書承襲篆書的用筆,主要是中鋒行筆,但隸書發展了篆書的用筆,其中就有側鋒用筆。

  2、側鋒

  側鋒,就是行筆時筆管稍微傾斜,筆鋒不走筆畫中路,而是偏側到筆畫一邊,寫橫畫偏側到筆畫上緣,寫豎畫偏側到筆畫左側等等,側鋒用筆筆畫生澀屈曲,具有蒼邁古拙之氣。

  總之,篆書中鋒用筆,隸書以中鋒為主,兼用側鋒。

  五、疾筆和澀筆

  漢代著名書法家蔡邕說:“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澀。得疾澀二法,書妙盡矣。”

  1、疾筆與澀筆的含義

  疾筆,指筆勢的爽利輕捷,奮筆疾進。什麼是筆勢?筆勢就是筆毫在紙面上往來運轉的態勢。隸書由篆書緩慢的行筆變為短速的奮筆,以疾取勢,書寫時力戒遲緩拖沓。但是,“疾”,決不單指行筆速度,一味圖快,留不住筆,筆畫便會輕浮失態。

  澀筆,指筆勢的遲重穩健,行筆以逆勢而進,筆鋒好似在克服著一種阻力向前行進。隸書所追求的線條是深沉厚重,有立體感,耐人尋味,因而特別重視行筆的澀。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說得很到位:“用筆者皆習聞澀筆之說,然每不知如何得澀。唯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斯不澀自澀矣。”澀筆能使筆鋒力透紙背,筆畫渾厚蒼勁。如同不能把疾筆理解為一味圖快一樣,也不能把澀筆理解為一味求慢,行筆過於遲緩,筆畫必然呆滯無神。

  2、“疾”與“澀”是對立的統一

  明代書法家祝允明說:“用筆不可太遲,遲則漫無神氣;不可太疾,疾恐窘步而失勢。”清代蔣和在《書法正宗》中說:“疾澀:宜疾則疾,不疾則失勢;宜澀則澀,不澀則病生。疾徐在心,形體在手,得心應手,妙出筆端。”綜上所述,行筆過快,筆畫勢必滑而不實;行筆過慢,筆畫就會呆板無神。疾筆與澀筆有機結合起來,手下的筆畫才能既爽利又渾厚,呈現出蒼勁瀟灑的藝術效果。

  筆法是表現隸書線條特色美的基本手段,對於隸書的學習,一定要重視對其筆法特點的錘鍊與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