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書法作品

  書法是中華民族傳統的藝術形式,線條的豐富形態組織在一起,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細膩生動、曲折精彩的藝術世界。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

  1

  2

  3

  4

  5

  信佛六層次

  隨著“人間佛教”的風起雲湧,現在舉世的佛教徒增加了。平時經常聽到有人統計說中國臺灣省的佛教徒有多少,世界的佛教徒有多少,但是總說雖然都是佛教徒,其中卻有“信佛”、“求佛”、“拜佛”、“唸佛”、“學佛”與“行佛”的不同:

  一、信佛:

  一般人信佛,剛開始僅止於表示不反對,承認自己是佛教徒,但是並不是真的認識佛教,對佛教的義理並不瞭解,也沒有皈依受戒,只是覺得佛像很莊嚴,知道佛教很好,甚至因為父母是佛教徒,因此很自然的傳承父母之教,只是一種文化的繼承。

  二、求佛:

  有的人知道佛教很偉大,認為理所當然的佛祖應該會幫人的忙,因此平時雖然沒有想為佛教做什麼。但是,一旦遇到生病、貧窮、失意、失敗、失業等人生困境時,就想到求佛幫忙。

  姑且不管佛祖有無幫忙,但是有此希求之心,自己的佛祖會在心中增加力量。

  三、拜佛:

  有的人感覺佛陀很慈悲偉大,在他面前很自然的就會謙卑禮拜,表示恭敬。

  有的人拜得如法,也能與佛接心,感到身心有一種輕安歡喜的變化,獲得佛的力量、慈光加持,這就是信仰的昇華。

  四、唸佛:

  有的人剛開始唸佛,只是隨緣的念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慢慢唸到感覺佛與自己同在,所謂“朝朝共佛起”,唸佛心中就有佛,唸到身心舒暢、清安自在、煩惱減少、心開意解,當然就會歡喜唸佛。

  五、學佛:

  經過唸佛,身心有了感受之後,再經師長指導,覺得應該要學佛。所謂“學佛”,佛有慈悲,自己有學到他的慈悲嗎?佛有智慧,自己有佛的智慧嗎?佛有願心、忍耐,佛是無有執著、無有計較、無不放下,如果自己也能如佛一樣無牽無掛、自由自在,這就是“學佛”。

  六、行佛:

  學佛如果沒有實踐,則“如人說食,終不能飽”。因此,學佛之後,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慈悲喜捨,要行四攝法,要有六度萬行,要“行佛所行,做佛所做”。如果能夠如佛所說的去實踐,到了最後,即“我是佛”。

  這就是學佛的最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