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合功練習的主要方法及核心

  太極拳的特點主要表現在開合功,練習開合功對太極拳拳理的領悟有很大的幫助。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供您閱讀!

  

  開合本是對立的關係,因為太極拳是結合陰陽學說,所以成立了開合功。

  開合功是太極拳的陰陽特殊表現,從外形是四肢的開。從內開指的是,心意要開,胸腹要開,內氣要開。合是指內合,外隨內合而合。

  從纏絲講,逆纏為開,順纏為合。合是裡合外隨之合,四肢合,順序是:兩肩先合,兩肘,兩手,隨之而合。下肢是胯合,膝合,腳合。合有動合與靜合。

  開合功從字面上看是動作的舒展和收放,其實開合功練習對筋骨的舒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有對合與錯合。合是向心力,開是離心力。要求做到三合。內三合是: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外三合是: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腳合。

  總三合是:身體要與大地合,自身要合,要與對方合。前輩總結:誰能合,誰能贏。練拳要在開合上下功夫。要練好雙合勁與雙分勁。要能區分上合與下合的手法,上開與下開的手法。

  要多練推手求與對方合。要持合的理論,反覆實踐。要精益求精求合勁。努力求太極真功。



 

  

  學好開合功要注意方式方法,開合的練習要用意控制,姿勢自然收放。

  當我們得出了:“開合是意氣循經絡而動”的結論後,自然會提出在習練太極拳時如何實現開合的問題。為此,要真正理解下述三個基本概念。

  首先,太極拳的“勢”與“動”有區別,“開合”是在“動”中實現的。動就是對每一勢運動過程的分解。

  如:陳式太極拳老架一路,共有74勢,而這74勢則是由354個動作組成。前者為勢,後者為動,我們在習練太極拳中體會“開合”的經絡執行是按“動”體會而不是“勢”。

  其次,“開合是意氣循經絡而動”的結論與太極拳內勁執行規律是一致的,只不過大師們沒有明言罷了,如:武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的名言:“力從腳起,行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講的就是太極內勁起於足,循足三陰經上行交督脈後,沿手三陰經達手指。再如恩師陳正雷先生在介紹懶扎衣勢的內勁時寫到:“懶扎衣勢,勁由左腿上纏至腰,下行於右腿;上行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

  那麼,這個左腿的勁又是從哪來的呢?是由上一動送下來的。講的也是太極內勁起於左足指,循足三陰經上行交於丹田,丹田內轉,兵分兩路,一路走的是足三陰經至右足;另一路走督脈交手三陰經,按照肩、肘、手的順序達指端。

  所以,為什麼許多人練的都是半截拳。只見上半身運動自如,不見下盤之穩固,道理就在於他們只練手三陰三陽與丹田的交接和迴圈,而忽視了足三陰與三陽的迴圈。看來練好太極拳,還得學一下《黃帝內經》。

  開是大,非頂撞也;縮是小,非躲閃也

  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動者,氣轉也;靜者,有預動之勢也。所謂視靜猶動,視動猶靜。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非兩手亂動,身體亂挪。緊要全在蓄勁,蓄勁如張弓,發勁似放箭。無蓄勁,則無發箭之力。

  發勁要上下相隨,勁起於腳根,注於腰間,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腰如弓把,腳手如弓梢,內中要有彈性,方有發箭之力也。自己安排好,彼一挨我皮毛,我意接定彼勁,挨皮毛。

  即是不丟不頂,用意去接,即是順隨之勢;能順隨,則能借力;能借力,則能打人,此所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是也。

  到此地步,手上便有分寸,能稱彼勁之大小,能權彼來之長短,毫髮無差;前進後退,左顧右盼,處處恰合,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

  平日走架打手,須要從此做去,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此皆一理。

  走架每一勢要分四字,即起、承、開、合是也。一字一問對不對,少有不對,即速改換。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能領悟此意,行住坐臥皆是太極,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平日走架行功時,必須以意將氣下沉,送于丹田以意非以力,非努氣,非用呼吸,存養涵蓄,不使上浮,腹內鬆靜,氣勢騰然。依法練習,日久自能斂氣人骨脊骨。

  然後用意將脊骨之氣由尾閻從丹田往上翻之。達此境界,就能以意運氣,遍及全身。

  彼挨我何處,我意即到何處,氣亦從之而出,如響斯應,疾如電掣。

  周身無一處不是如此,此即所謂“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亦即“意到氣即到”是也。

  又丹田之氣,須直養無害,才能如長江大海之水,用之不竭,取之不盡。

  追至功夫純熟,煉成周身一家,宛如氣球一樣,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杏,物來順應,無不恰合。

  凡此皆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在內不在外”,亦即“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