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養生的主要方法

  食養的內容很多,包括食品的衛生,合理的調配,食品的加工、烹調、型別,飲食的方式與習慣。是什麼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 注意飲食衛生

  飲食衛生的內容很多,其一是防止飲食不潔。六畜及魚蝦蟹類以及某些水生植物可以是某些寄生蟲的中間宿主,食品在加工、貯藏,運輸過程中也易於受到各種寄生蟲蟲卵、包囊、致病微生物,以及工業生產中產生的“三廢”或殘留農藥的汙染,因而進食不潔食品,常可引起多種胃腸疾患、寄生蟲病、傳染病或致中毒。其二是不要攝食腐敗變質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類,以免“飲食中毒”。《諸病源候論》

  2、 提倡飲食有節

  食養中主張對飲食物要有節制,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提倡定時定量,防止飢飽失常。認為“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呂氏春秋·盡數》食量則因人而異。若暴飲暴食,則易食滯,損傷胃腸功能,或繼發生它疾;長期過飢則臟腑身形失養,正氣日弱,亦易招致外邪之侵襲而發病。

  3、 克服飲食偏嗜

  克服飲食偏嗜是謹和五味以養生的重要內容,它反映了平衡膳食,提倡全面合理營養的食養思想。克服飲食偏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其一是克服飲食的偏寒偏熱。恣食生冷寒涼,易傷脾胃陽氣;長期偏食辛溫燥熱,易致胃腸積熱或加重痔疾等。故對食性的要求是做到寒溫適中,少吃辛熱,慎食生冷。

  其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養髒,各有其親和性。如果長期偏嗜某種飲食,易致髒氣偏勝而功能失調,或形成“膏樑”之變;同時,會導致其他營養物質的匱乏而使機體失養,繼發產生種種疾患。此亦如,《保生要錄·論飲食門》中所指出的:“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則傷而生疾;所惡之味不槿全棄,全棄則髒氣不均。”

  4、 藥膳保健

  藥膳,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將食物與藥物以及食物的輔料、調料等相配合,通過藥物的炮製加工與食品的烹調加工而製作的具有防治疾病的保健強身作用的美味食品。藥膳常用的藥食品有人蔘、黃芪、黃精、枸杞、冬蟲夏草、何首烏、茯苓、桑椹、芝麻、胡桃仁、蜂蜜、蓮子、獼猴桃、牛肉、鴨肉、魚類等製成的多種型別的食品。藥膳的主要特點及運用要求包括:藥食結合,因時制宜,辯證施膳等。實踐表明,適宜的藥膳,具藥、食二者之長,確能收到保健防衰抗老的功效,是食療、食養中一個頗具特色的內容。

  飲食養生要注意的事項

  1.順乎自然

  配合自然時序,儘量選用各種天然植物。以中醫來說,春生養肝護眼,夏長清心調血,秋收潤養氣,冬藏養腎定志,此為自然與人體間的變化,所以選擇當季的蔬果素材,確保自然式健康。

  2.不可偏食

  廣泛地攝食含有六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水、維他命、礦物質的食物,避免侷限在少數幾種食材上,不但妨礙食慾,降低營養素的攝取量,更有可能造成營養失調。素食者或有過度依賴豆類製品的傾向,應儘量讓食材種類多樣化,可以更有創意的搭配。

  3.少食高糖高脂食物

  並非不吃動物性油脂、肉類,就不會肥胖,就能確保心臟血管的健康,只要是高脂、高糖的素食,一樣有此弊病,同樣有導致高血壓、高膽固醇或高血糖之虞。所以要少吃油炸物,而且炒菜用油量要節制,麵筋、烤麩、油麵.。.等含油量高的食物都應剋制攝食量,才能抑制體內熱量蓄積,降性慢性病、文明病罹患率。

  4.補充適量蛋白質

  植物性食物無法完全提供人體必須氨基酸,除要綜合攝食豆類、谷糧類,互補其蛋白質成分,建議非吃全素的人,多補充蛋類、牛奶及奶製品等含完全蛋白質的食品,以符合人體能量需要。吃全素的人,則可補充大豆或其他豆類,還有豆漿、豆腐和加工蛋白質製品,以加強營養價值。同時,蛋白質煮焦後,恐轉變成致癌物質,烹調時應多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