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勵志故事

  你知道那些不走尋常路的就業年輕的故事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

  大學畢業生張磊像很多同學一樣,在求職路上經歷了不少曲折,但最終在社群工作的崗位上,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這份原本在他看來平淡瑣碎的工作,為他帶來意外的收穫。

  張磊是黑龍江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專業2009屆畢業生。這位優秀學生幹部,學習成績不錯,還熱愛藝術,大學期間曾擔任學校藝術團團長,是個典型的“文藝青年”。然而,這位校園“風雲人物”的求職之路卻沒有想象中那麼一帆風順。

  張磊說:“2009年春天,離畢業還有幾個月,我就開始到處找工作。剛開始也是跟著同學一起趕招聘會,在網上‘海投’,希望多爭取一些機會。”然而,簡歷都石沉大海。

  總結失敗經驗後,張磊決定降低標準,並向與自己特長愛好相關的工作方向努力,終於爭取到一家廣告公司實習的機會。“剛開始信心挺足,可接觸到實際工作卻發現,自己根本勝任不了,專業不對口,太多專業知識自己聽都沒聽說過,和專業出身的人在一起根本沒有競爭力可言。”就這樣,張磊的這次實習僅僅過了一個星期就草草結束了。

  “工作一直沒著落,我越來越著急,爸媽也跟著上火。這時候我在電視上看到哈爾濱市南崗區招聘大學生社群工作者的訊息。說實話,開始我理解做這個工作就像社群裡的老大媽一樣,就是管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和我的理想差太遠了,但一時半會兒又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我就決定先安下心來考試,如果真考上了,就好好幹。”

  這一次張磊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6月初的一天,他接到了社群通知錄取的電話,“當時感覺天特別藍,我終於有工作了。”張磊說。

  如今的張磊,已經從大學裡的藝術團“張團長”變成了哈爾濱市南崗區儀興社群的“小張”。

  踏實勤快、多才多藝的小張很快受到領導、同事和社群居民的認可,他自己也對社群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我預想的一樣,社群工作的確很瑣碎,但讓我沒想到的是,這份工作充滿了新鮮感和挑戰性,每件事都關係到社群居民切身利益,想做好很不容易。”

  經過對社群工作的熟悉階段,張磊開始在工作中展現優勢,不僅憑藉文藝特長成了社群組織文藝活動的主力,又因為計算機操作熟練且文筆好,包攬了幾乎全部自動化辦公任務和文字工作。

  2009年國慶節前,張磊利用大學期間自學的計算機圖片處理技術為社群製作了電子地圖,給社群管理和居民生活都帶來了方便,其他社群看到後紛紛效仿,找“小張”幫忙,就這樣,張磊一個人“承包”了附近六七個社群的電子地圖。

  “社群工作很辛苦也很鍛鍊人,在這兒可以接觸到各行各業的人和事,對於我們年輕人瞭解社會很有幫助,”張磊說,“現在我生活很充實,而且感覺自己踏實了很多,不再像大學時那麼浮躁了。”

  張磊是哈爾濱市南崗區首批招聘的132名大學生社群工作者之一,這一舉措旨在利用社群工作崗位為大學畢業生提供就業機會。

  現在,工作之餘,張磊還在幫一家影視公司寫劇本,他希望有朝一日能把自己在社群工作中經歷的故事寫出來,並且搬上銀幕。

  :

  “亂”,乃網路超人氣作者,其代表作 《英雄聯盟之誰與爭鋒》已成為騰訊文學旗下創世中文網、QQ閱讀等在內的閱讀平臺上最受歡迎的英雄聯盟電競小說之一。上個月揭曉的2014網路作家富豪榜,他以1300萬版稅收入登上第八位。

  很難想象,取得如此成功的“亂”不過是一名90後。

  1990年12月,“亂”出生於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的一個普通家庭,初一便開始與網路小說結緣。大學在福建師範大學念資訊工程專業,但這位理科生卻從進校伊始就走上了文學路。

  “雖然考大學時並不明確未來的職業方向,但進了大學,並開始正兒八經寫作後,我的目標越來越清晰。”“亂”坦言,似乎從大二開始,他便沒有猶疑過,畢業後一定會成為一名職業寫作者。

  90 後寫作的網路文學和70後、80後的作品有什麼不同?“亂”這麼回答記者:90後的孩子成長在網路的環境之下,他們對電子產品、網際網路都不陌生。也正因如 此,他們更富創造力、創新性。拿他自己的小說來說,在《英雄聯盟之誰與爭鋒》 廣受歡迎之前,還沒有多少作者涉足電競小說這一領域,“我們更願意發展新的 類別、創造新的題材。”從70後、80後的角度來看,他們都是看著金庸、古龍的作品長大的,表現在網路文學作品上,他們更傾向於創作武俠類、東方玄幻類的 小說,而90後視野更開闊,接觸來自全世界的元素,把它們糅雜在一起,創作出視角更為巨集大的作品。或許在70後、80後看來,90後的作品有些不倫不類, 但這確確實實是他們接觸的世界。“亂”還告訴記者,創新地去寫網路小說其實是需要邏輯思維的,因此,他的理工科學習對寫作幫助不少。

  談到 從事這樣一份在尋常人眼光中不那麼穩當的職業,“亂”笑稱,“當然有人會覺得不靠譜。前幾天,大學輔導員打電話給我,聊了幾句,問我這個 "學渣" 是不 是還在寫小說,我說是啊,一直都有寫,正想分享自己的小成績時,他語重心長地跟我說,你要換個工作,不能一直這樣……”

  “好在我爸媽一直 挺支援我的,不過,他們沒想到寫作能給我帶來那麼高的收入。”“亂”提起了2012年初的一件事,當時他懷揣著工作後掙到的一筆數目不小的錢回家孝敬父 母,“爸媽嚇壞了,就差沒問我是不是在外邊幹了什麼壞事,直到我拿出稅單證明這是正當收入後,他們才打消疑慮,對他們來說,在網上能掙到這麼多錢簡直難以 置信。”

  和同齡人相比,“亂”可以算是少年得志,但他卻把網路作家富豪的名頭看得很淡,只是說很慶幸自己選擇了網路作家這個職業,“網路創作除了能帶來豐厚收入,本身還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亂”直言,選擇一件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作為職業對90後很重要,但他更想和同齡人分享的是“堅持”兩字。他說,人人都能看到他的成績,但卻看不到他每天要碼字6000個以上,這還不包括構思、閱讀等大量動筆前的積累工作,沒有這份堅持,他走不到今天。

  :

  方玲***化名***就讀“學霸”雲集的復旦大學,今年即將畢業,手上已經拿了4張企業錄取書。她所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聽起來不太容易找工作,而就業如此順利,方玲自己也沒想到。

  相 比其他90後,方玲的經歷略微有點特殊。大一時,她加入了學校的社團“遠征社”。僅僅是因為“招新時,我覺得遠征社的廣告非常 "酷"—登山探險這裡沒 有,這裡只有純粹、務實、淡泊、草根和夢想。遠征社的主要活動,其實是公益。大一暑假,她隨社團12個人一起去雲南支教。面對陌生的人,在陌生的地方,她 感受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天地。此後,方玲成為了遠征社社長,與公益活動結下不解之緣。

  另一個不同尋常的經歷是在大三時,方玲由於各方面表現 優秀,加之本來就精通日語,獲得了學校的交流生名額,用一年時間去日本早稻田大學就讀政治學。可是,大三讀完以後回上海,方玲開始有點慌了。她發現,同班 同學們已經在大三一年中,積累了很多實習經驗。比如去聯合利華、寶潔、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等大公司,實習做行政、市場、營銷等等。而她自己,卻一點實習經歷 都沒有。

  “我們政治學專業,繼續進修是一種選擇,直接就業的話想要專業對口就不太容易。我感覺大部分同學都在嘗試各種可能性,也有不少同學讀金融、法律等第二專業。”方玲說。

  此時,方玲的機會來了。有一家人才中介公司,每年專門面向幾所高校做宣講,文理生都選拔,最終邀請100名學生,集體赴日本直接參加幾家日企的面試。

  方玲拿到了赴日的面試機會,最多的一天,一共面試了9場。她發現面試中,公益和留學為自己加分不少。

  面試官的問題,大部分都很常規,比如問:大學時代最努力做的是哪件事,最能體現領導力的是哪件事,最難忘的是哪件事,等等。對方玲而言,公益的經歷、留學的經歷,每一件講起來,都足夠精彩。

  “看 起來公益活動好像與海外工作沒關聯。”方玲說,“我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慢慢熟悉那個環境。其實海外工作也一樣,一個人在陌生環境裡如何迅速融入,不是一 件容易的事情。這是公益帶給我的心態變化。”留學同樣如此。看得多了,方玲漸漸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年輕的時候,就要出去闖一闖。“我生在上海,如果不 離開,未來怎樣我幾乎都能想得到。然而出去後,未知的廣闊的天地裡,我會遇到更有趣、更精彩的人和事。這讓我很期待。”方玲說。

  日企新員工的薪酬,每家幾乎差不多。方玲在4份錄取意向裡,最終還是選了一家比較大的公司。因為公司規模大,能學到的東西多。

  對於孩子到海外就業,父母似乎有點擔心,總覺得出國是一件大事。可是方玲卻認為很尋常。她甚至告訴父母,她看中的就業空間,其實是“全球市場”。

  “我未必會在日本呆很久。在日企工作,並非要在日本定居。或許過幾年,公司還會派我到其他國家的分部去。我特別喜歡這樣一個全球環境,與不同的人一起工作。”

  這樣的“全球視角”,大概是90後這一代的特點。從小耳聞目染的媒介大多是全球化的,出國旅遊坐飛機,幾乎是伴隨著他們成長的尋常事。

  談及社會上給90後貼的“標籤”。方玲也自有一套說法:“未必驕傲吧。我自己就一直不自信,性格比較謹慎,謙虛。進了大學,形形色色優秀的同學很多,哪裡有驕傲的資本。但是我們這代人,確實敢於表達自己的主張。不管別人認不認可,見解是幼稚還是成熟,有想法就說出來。”

  社交媒體對方玲他們的影響確實很大。從人人網到微博、微信,90後們喜歡錶達、善於分享。“可能缺乏一點換位思考,工作的時候,就顯得有點自我。”方玲說。比如,碰到一個問題,大家不會先去討論,而是先去自己下定義。

  “重視自己選擇的權利,平等意識很強。”這是方玲對自己這代人的形容。

  她說有一次,一家公司請幾位收到錄取通知的同學們吃飯,席間,科長對部長非常恭敬,主動倒酒、調節氣氛,身份等級清晰可見。“我當下就覺得有點可怕,不喜歡這種企業文化。”

  這幾天,方玲正在一家公司實習,希望積累一點工作經驗。可是她發現,實習內容都是繁瑣、機械的重複勞動。她有點失落。

  “爸媽跟我說:你將來萬一分配的崗位也是這樣的怎麼辦?只能你去適應崗位啊。可是我的第一反應是,現在已經沒有分配這種事了。我有選擇。在有選擇權的情況下,何不選擇讓自己更有成長和鍛鍊的工作?”

  有 意思的是,同為90後,方玲覺得自己這批人,與下幾屆的學弟學妹還有所區隔。比如遠征社的“十字精神”,當年非常吸引她,可現在的新社員並不喜歡。他們的 宣傳方式、用語,更偏向網路語言,“而我們這代還是人人網的互動方式”。又比如支教活動,當時方玲和她的同學們非常熱衷,而現在大一大二的學生,更熱衷參 與商業比賽。

  “他們似乎更明確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很多人會在腦海先勾畫出一張理想的人生軌跡圖,一定要把自己活成那樣。”方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