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和元宵節的風俗

  現在的孩子眼中的春節

  就是放假 吃喝玩樂

  哪裡知道傳統的春節習俗和相關傳說呀

  現在的年味經過一代代變了味

  現在,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元宵節和春節的習俗。

  春節習俗大年初一必須知道的十五條禁忌

  1.已出嫁的女兒不可以回孃家

  過年的第一天如果嫁出去的女兒回孃家,意指著會把孃家吃窮,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孃家,但是其中的含意是嫁去的女兒已經是別人家的媳婦了,過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來拜年,媳婦要幫忙奉茶服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孃家。

  2.早餐忌吃稀飯、葷食及藥品

  過去的傳統窮人家才吃稀飯,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乾飯,表示家裡整年度都會很富有,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萬神盛會,表示所有的神出來拜年,因此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葷,要吃素,另外除了重病不得不吃之外,一般的補品補藥初一最好不要吃。

  3.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

  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叫人姓名催人起床,這樣表示對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做事情。

  4.忌跟還在睡覺的人拜年

  年初一時對方還在睡夢中不要跟對方拜年,等對方起床再拜年,因為這樣會讓對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

  5.忌吃藥

  說是“初一吃藥整一年,而且啥病也治不好”,所以再重的病人初一也不吃藥。

  6.禁忌動刀子和剪子

  說是“初一動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難免”。

  7.忌動針錢

  說是“初一動了針錢,挑了龍筋長***生下的小孩,眼睛如同針眼一樣小***針眼”。

  8.忌斧子劈木柴

  說是“初一斧子劈開柴***財***,劈開再也回不來”。

  9.忌借錢

  說是“初一借了別人的錢,一年四季靠外援;初一借給別人錢,財產外流整一年”。

  10.忌打傢俱***盤、碗、酒具等易碎物品***

  認為打碎傢俱,一年四季不吉利。不過在當今社會,當孩子們由於不慎打碎了傢俱也不要緊,只要大人們趕快說上一句:“歲***碎***來***了***好,歲來好,歲歲平安”,也就化凶為吉了。

  11.白天不可午睡

  過年期間白天睡午覺,表示整年度都會很懶惰,其中的含意是因為過年期間有很多客人到家裡拜年,如果睡午覺的話對人很失禮

  12.忌倒汙水、垃圾、掃地

  過年期間不要從事灑掃的工作,因為這樣容易把家中的財氣掃掉。

  13.忌被他人自口袋掏取物件

  過年期間不要讓人從自己口袋掏東西,這樣表示整年度錢財都會被人家掏走。

  14.忌向人討債

  過年期間不管是被要債或者是跟人家要債的人在一整年間都會很倒楣,因此忌諱向人討債。

  15.忌洗衣

  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這兩天不要洗衣服

  元宵節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鬧花燈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燈習俗,故也稱燈節。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為山西民間群眾自發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太原一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的。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製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

  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凶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

  吃元宵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

  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逐鼠是一項元宵節期間的傳統民俗活動,始於魏晉時期。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傳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十五的時候,有一個神仙下凡到一個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祭祀我,就讓你們的桑蠶豐收。後來就形成了風俗。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