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傳統文化有什麼意義

  中秋節在中國傳統節日體系中,是一個以賞月、慶豐收為中心的民俗大節。你知道中秋節的文化意義嗎?下面小編精心整理了中秋節的文化意義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中秋節的文化意義

  中秋又叫仲秋、月夕,應該說,是華夏民族歲時節日系統中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民俗節日。中秋節最核心的起源要素,是從上古時代就有的月神信仰衍變而來的敬月習俗,以及流傳幾千年的祭月之風,它實際上是華夏民族的“祭月之節”,這個節日儲存著先民古老的天地人和的哲學思考,蘊含著華夏子孫生生不息的敬月信仰。《周禮》中即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說法,但那時的“中秋”只是單純的月令時間,並無節日之意。中秋成為節日,是唐宋以後的事。嫦娥奔月、金蟾玉兔、吳剛折桂的美好傳說,還有月餅起源與元末起義之事等等,無一不是附著在中秋節上面的美麗傳說,這些美好傳說與故事,又進一步豐富了中秋節的文化內涵。

  嚴格地說,中秋與中秋節日是兩回事。《周禮》中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記載,其中所說的“中秋”還不是指節日,中秋成為節日,是唐宋以後的事。隋唐時代,特別是盛唐的繁榮,逐漸激發了民間在仲秋祭月時節的玩賞之風,賞月之風和民間流傳的祭月風俗逐漸合流,詩歌勃興,科舉開考,無數背井離鄉的士子,在丹桂飄香的時節由“舉頭望明月”的月神祭祀,由紀而祭,由祭而慶,人們並不十分刻意追求在秋夕祭月,所以,最接近秋分點的一個滿月日,就成了這一秋月祭賞之節最佳的選擇。唐代文人八月十五玩月吟詩的風氣,該是多麼優雅的活動啊,天上的一輪明月逐漸披上了人情的薄紗。宋代文人中秋玩月多伴隨著宴飲聚會,這一形式也為民間富戶、土豪所效仿。到北宋中期,形成了以文人官僚的詩筵筆會和市民宴飲玩樂並行的大眾化的節日。但宋代山河破碎,外敵侵擾,中秋的節義有了更不一般的內涵,中秋的圓月彌足珍貴,“團圓”的特徵及其象徵意義被凸顯出來,“祭月”與“團圓”,才使中秋節的習俗內涵變得完整而更富意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祭月情感與“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團圓期盼合二為一,奠定了中秋節日文化的基本內涵。中秋節,是“祭月節”,也是“團圓節”。

  讓傳統中秋節日真正參與到當代生活之中

  而今,人們忽視了華夏兒女的月神信仰,忽視了中秋節的團圓價值,精美的天價月餅,炫目的中秋華彩,黯淡了真正的月光。如果僅僅把中秋節變成“月餅節”,“聚會節”,丟掉了節日的靈魂,那會是很沒勁的,其中的中國氣派、中華韻味、華夏曆史、民族範兒就無從體現,也無從談起。關鍵在於是否能夠在人們心中產生情感共鳴,中秋節應該與人們的現代生活之間,找到一種契合的方式。“旦復旦兮,日月光華。”我們需要重新認識中秋節,更要從程式的過節方式中解放出來,讓傳統中秋節日真正參與到我們的當代生活之中。隨著當代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中國國力的增強,藉助於當代科技的發展,尤其是借鑑網際網路+的方式,圍繞“祭月”與“團圓”的主題,可以創意出許多新的過節方式,或親友聚會,或出門購物,或外出旅遊,充分享受生活之精彩、感受生命之深沉,以特別放鬆的心情,悠閒而充實地過好這個節日,賦予中秋節新的內涵,使古老的中秋節釋放出巨大的光彩!

  有關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的習俗一: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中秋節的習俗二: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

  中秋節故事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