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年夜飯吃什麼

  在臺灣,除夕之夜,外出的親人除非特殊情況,都得回家“圍爐”,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歡迎大家閱讀。

  

  在臺灣,除夕之夜,外出的親人除非特殊情況,都得回家“圍爐”。島內全家人都要歡聚在一起“圍爐”,即一家男女老少團團圍坐在火爐或火鍋旁吃年夜飯***或叫“團圓飯”***。

  這一餐當然要格外豐盛。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

  臺灣有句俗語說:“年夜沒返沒某***妻***,清明沒返沒祖”,說的便是年夜合家團聚的意義。如果在外親人無法趕回,就要空出一個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團聚。圍爐時要說吉利話,如“吃紅棗,年年好!”、“吃年飯,年年賺!”等。

  桌上一定要有芥菜,叫“長年菜”,象徵命長。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即“韭”和“久”諧音,象徵長壽。蘿蔔也不可少,閩南話叫它“菜頭”,表示“好彩頭”***吉兆***。還要有雞肉,雞的諧音“家”,“食雞起家”,可大振家聲。

  吃魚丸、蝦丸、肉丸,取“三元及第”之意,***丸與元諧音,三元即是狀元、會元、解元***;多數家庭要買血蚶***一種海產貝類***,貝象徵金銀,對吃剩的貝殼,有的要象徵性地收存著,寓意全家不缺錢。

  還有特別是吃“烏龜豆沙年糕”***一種用刻有烏龜形狀的木模壓制而成、內包豆沙餡子的年糕***,則有益壽延年之意。此外,還有一種鹹味蘿蔔年糕,食用時需經火烤熱後再用紫菜包起來吃。

  它除了具有解葷腥、調口味之作用外,又含有來年“好彩頭”之祝願***臺灣地區稱蘿蔔為菜頭,與“彩頭”諧音***“圍爐”時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淨後連根煮熟,吃時也不咬斷,而是從頭到尾,慢慢地吃進肚裡,以祝父母長壽。

  除夕年夜飯的各地風俗

  1、關東年夜飯:保留古風俗 漢滿互影響

  年夜飯在除夕的夜晚又稱“團年”或“閤家歡”,因為這頓飯以後就要告別舊歲迎來新歲了,所以又稱“分歲”。在古代,人們認為年夜飯還有逐疫、驅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飯的特點是全家大團圓的宴會,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參加,為了這個團圓,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趕在除夕前返回家來,如果沒能及時趕回來,餐桌上要給未歸人留一個空位,擺一雙筷,表示全家團聚。

  年夜飯通常是舊時關東農家中一年內最豐盛的一頓飯,必須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滿桌的酒菜中必須要有魚,表示新的一年有餘錢、餘糧,一切都很寬裕。還必須有一碗紅燒丸子,表示闔家團圓。圍繞餃子的起源,民間產生過不同的傳說和故事,但關東人一直崇尚春節的第一頓餃子在除夕夜子時***零點***吃,此風俗遍佈關東城鄉,並世代相傳至今。

  2、重慶土家年夜飯:“扣肉”“灌海椒”不可少

  土家人之所以重視這兩道菜,是因為以前一年到頭難得吃上幾回肉,糯米也是稀罕東西,因此家家都把這兩道菜當作年夜飯展示手藝的機會,同時也是為了犒勞辛勞了一年的家人。海帶還曾一度成為土家年夜飯的主菜。因為以前土家族聚集地區吃鹽巴都困難,醫療條件也差,經常有人因缺碘患上大脖子病。為了給家人補碘,土家人就在年夜飯上一道海帶,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碘。在當時的條件下,海帶對土家人來說,真可謂“山珍海味”,經常吃根本不可能,因此成了年夜飯上的一道好菜。土家人吃過年夜飯後,各家都會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達對田地的熱愛。

  3、朝鮮族:“歲酒”和“德固”佔據特殊位置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朝鮮族主要聚居地區,春節也是朝鮮族的傳統的和最重要的節日。朝鮮族的年夜飯有著自己傳統的食品和特色。朝鮮族在年夜飯有喝“歲酒”的習俗。這種酒多在過“歲首節”前釀造。歲首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歲酒”以大米為主料,配以多味中藥材,是一種藥酒。用於春節期間自飲和待客,他們認為飲用此酒可以避邪、長壽。

  “德固”是一種湯餅,就是把大米麵和好蒸熟後,搗成大粘團,再搓成橢圓形圓條,切成薄片,倒入雞、野雞、牛肉湯鍋中,吃時再放些麻油或香油以及紫菜,味美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