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小孩更易患心理病

  最近有研究發現有錢人家的孩子相比較窮人家的孩子更容易患心理病,這引起了大家的興趣,那麼為什麼呢?下面是小編帶你一一瞭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1、美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有錢人家小孩比家境較不富裕的小孩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科學家發現,富家子弟罹患精神功能症的嚴重程度大幅攀升。精神功能症會導致藥物濫用及犯罪,也可能造成飲食失調。

  2、研究顯示,父母年收入超過10萬英鎊的家庭,孩子得到憂鬱症和焦慮症的機率,幾乎是一般值的2倍。這可能是因為家長求好心切,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給孩子過大壓力。

  3、對青少年來說,父母是最重要的影響力量。家長持續給孩子壓力,希望孩子表現好,讓許多孩子吃不消。富裕人家的孩子要求自己在學校、課外活動,甚至社交場合,都能夠表現優異。這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壓力。

  美國有錢人擔心孩子問題

  根據美國CNBC新聞網報道,名為“威瑟斯LLP和天蠍夥伴”法律事務所訪問了美國3000個家庭關於他們對自己財富和家庭未來最害怕的事情,結果發現擔心孩子被寵壞、失去奮鬥的動力排在第二名,超過了他們對投資、家庭成員過度消費和婚姻失敗等恐懼。該調查報告還指出,許多美國家庭都面臨家庭成員彼此疏遠的問題,有的是因為給予孩子太多,有的則是因為給予孩子的太少。

  報道還指出,像比爾蓋茨、股神巴菲特等美國超級富豪都曾表示過他們更傾向於拿錢來做慈善,而不是為後代累積財富,他們只會給家庭成員們留一部分的財富。就像巴菲特曾經說過,他會給孩子留的錢“足夠讓他們感覺可以做任何事,但又不至於讓他們覺得什麼都不用做”。

  家長們擔心孩子被寵壞,美國富有家庭更是如此。美國一項最新民間調查顯示,那些身價千萬的富有人士除了擔心自己身體健康狀況外,最擔心的就是孩子被寵壞,失去動力繼續奮鬥;專家也建議越是出身於富有家庭的孩子,父母越當及時為孩子們培養正確的金錢觀,讓他們學會不要浪費,把錢用到刀刃上。

  家長們常常會自責,如果他們給予孩子太多,就會害怕寵壞孩子;當他們無法負擔起孩子的禮物開銷時,他們又會對自己加倍自責,有四分之三的母親表示如果拒絕孩子的禮物要求,她們會感到內疚。

  節日除了慶祝和團聚,很重要的一點是教人學會回饋,但是在這方面,有20%的美國家長表示他們沒有向孩子傳遞過這樣的觀念,還有四分之一的媽媽指出她們從未讓孩子給別人寫過感謝的卡片。

  如何幫助有心理病的小孩

  1、培養孩子對愛的感受能力

  許多孩子的心理問題都是因為父母和孩子缺乏交流而引起的,這就要求父母隨時隨地的與孩子交流,通過交流溝通了親子感情,使自己更好地瞭解孩子的心理特點,發現孩子需要引導的問題,也就可以使孩子更深切的體會到來自父母的關懷和愛,從而有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滿足感。這是孩子心理得以健康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親子之間的交流是隨時隨地的,例如,接送孩子的路上可以問問孩子在幼兒園裡的開心事,逛商場時讓孩子說說自己喜歡的物品,禮拜天逛公園讓孩子講講花草的故事等,只要用孩子喜歡的語言加上親切的笑容就可以了。這樣會使孩子從中得到一種健康情感的影響。

  2、父母要以身作則注意言行

  古人云,什麼大人什麼孩子,好孩子往往誕生在父母的言行之中。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父母的言行舉止無時無處不在對孩子產生著潛移默化的這樣那樣的影響。有的父母不懂得教育的規律,不知道孩子心理髮展的階段特點,孩子犯了一點小錯誤,父母就以偏概全,經常說一些傷害孩子身心的話。比如,“你怎麼那麼笨,什麼都做不好。”“你光給我惹是生非。”“你怎麼連誰誰都不如?”之類,把孩子批評得一無是處;更有甚者,對孩子打罵相加,使孩子形成膽小、壓抑或者反叛心理;還有的父母和孩子說一些混淆是非的話,或者以反話激孩子。比如,“你這麼能幹,什麼都搶過去,有本事你再來試試,你是真行嗎?”這不僅會強化孩子的任性心理,還會使孩子信以為真,造成不良後果。至於父母的舉止行為,就更容易給孩子帶來影響了,所以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做父母的必須時刻檢點自己的言行,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是非標準和安全的心理氛圍。

  3、正確的評價孩子培養自信

  孩子總是希望受到大人的誇獎,父母應善於對他們的進步和成功給與讚賞和鼓勵,充分利用各種途徑,使孩子更多地獲得成功。使孩子積累積極的情感體驗。對自信心較弱的孩子應給與更多的愛和幫助,可先讓他們做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們在獲得成功的體驗中認識自己的長處,相信自己的力量,樹立自信心。

  當孩子慢慢懂事後,就開始注意別人,特別是父母和老師對自己的評價,父母要高度重視自己對孩子的評價,要多以積極肯定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在評價孩子時,應根據孩子的特點和能力,確立適當的評價標準,因為孩子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曲折的過程,要求自己的孩子處處強過別人或者一步到位,這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只有對孩子做出公正客觀的評價,才能讓孩子切實瞭解自己的能力。當看到孩子有某些不足時,要鼓勵孩子去彌補,還要耐心地幫助孩子分析達不到要求的原因和自身存在的有利條件,在實踐中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4、創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圍

  良好的家庭心理氣氛對幼兒的心理髮展起著獨特的作用,它主要表現在尊重、平等、形成民主等方面。孩子雖小,但也和大人一樣自尊心很強,父母應像對待大人一樣尊重孩子的權利和要求,注意根據孩子的興趣進行引導,使他們主動快樂地去做各種事情。只有尊重孩子,以理服人,才能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

  現代家庭要求成員之間建立心理上的平等關係,一般來說,缺少平等精神的家庭,孩子容易養成怯懦、自卑、自私的不健康心理。因此父母的心情不佳時,應儘量剋制,不向孩子發洩,做錯了事,也要真誠地向孩子道歉,讓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許多豁達大度,直言不諱的人的性格就與他們開放性的心理特徵分不開。

  開放即堅持說心裡話,心理上的開放有益於養成孩子開朗的性格,父母要善於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錯的,也要說出來。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家長有一天覺得孩子“這是怎麼了的?”的情況。

  要注意家庭民主。孩子一天一天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在處理家庭事務時要充分考慮孩子的意見,讓孩子有發言權。比如添置新傢俱、安排節假日等,這樣使孩子心理上得到滿足,才會形成民主的家庭風氣,才能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