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飲食健康的知識論文

  健康日益深入人心,為了健康身體,飲食問題越來越受關注,如何用合理的飲食獲得健康的身體呢?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上升。現代人已不再只注重吃飽,而是追求要吃好。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在學校應該是比較注重營養均衡的,可是事實上卻並不如此。

  現代的大部分大學生每月生活費花費的不少,用在食物上的錢更是不少,可是同學們都比較喜歡吃一些沒有營養甚至是垃圾食品,這不僅很浪費錢還會影響身體健康。很多同學愛吃零食,尤其是女孩子,為了保持苗條的身材,更是不吃主餐,將零食當成主要食物。不會考慮營養價值和對自身的影響。所以很多人在大學的時候就為自己的身體埋下了隱患。

  雖然健康不是一切,但失去健康就會失去一切.只有身體健康才能創造一切物質與精神的財富。即便你再富有,但是卻不能換回身體健康。健康和金錢並不是一種等價的交換,良好的健康,源於科學和知識,而不是來源於財富,地位與權勢。所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非常必要的。

  飲食得當會使人更加美麗。食物滿足身體的各種營養需求,有適當量的蛋白質供生長髮育、身體組織的修復更新、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要從食物中吃出美麗來,就要注意生活的飲食習慣。飲食的要點就是:合理偏食為健康充電,缺啥補啥;少食肉類食品和動物性脂肪,多吃植物性食物和新鮮蔬菜及水果,注意蛋白質攝取均衡,減少不良的飲食習慣。還應根據不同的年齡段選擇不同的食物。

  飲食滿足身體的各種營養需求,有足夠的熱能維持體內外的活動;有適當量的蛋白質供生長髮育、身體組織的修復更新、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充分的無機鹽參與構成身體組織和調節生理機能;有豐富的維生素以保證身體的健康,維持身體的正常發育,並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有適量的食物纖維,用以維持正常的排洩及預防某些腸道疾病;有充足的水分以維持體內各種生理程式的正常進行。

  飲食要遵循食物中熱能和各種營養素含量充足,種類齊全,比例適當;飲食中供給的營養素與機體的需要兩者之間保持平衡。飲食的結構要合理,既要滿足機體的生理需要,又要避免飲食構成的比例失調和某些營養素過量而引起機體不必要的負擔與代謝上的紊亂。人體需要42種以上的營養物質,包括各類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各種維生素、各種礦物質、必須微量元素和水。能構成42種以上營養物質的飲食必須由多種多樣的食物來源來實現。

  在一項關於飲食方面的調查中,有50.3%的人認為健康飲食非常重要,同時也有39.3的人認為比較重要,而認為不重要的和沒想過這個問題的人分別只佔到了5.9%和4.5%。不吃早餐和偶爾不吃早餐人數較多,一方面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另一方面也不利於上課工作更好地進行。對早餐應付比較隨便,較多人在上課路上和教室解決,不利於正常消化,也對教室上課環境有一定影響。較多大學生生活習慣不是很好,不吃早飯是由於起的太晚,早上八點有課的同學,常常只匆匆抓起一片面包就趕向教室,而起來晚的同學乾脆忽略早餐,空著肚子去上課,這樣的事情在大學生中已經是屢見不鮮了。“一天之計在於晨”,早餐沒有配好營養或者乾脆空著肚子去上課,這將對大學生的健康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早餐可以為大腦“充電”,讓大腦更好的工作,學習時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而少吃或者不吃早餐的人到上午九十點就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飢餓、疲勞、學習效率低等現象。還有個別人為了減肥而不吃早飯,可見對健康知識掌握不是很到位。

  大多數人三餐較為規律,但仍有一些人是有時無,甚至還有個別人基本沒有,這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工作,以及身體健康。除多數人在食堂就餐外,也有一些人貪圖方便選擇叫外賣,“外賣文化”開始滋長,而去餐館的也較多,經濟消費較多。日常飲食追求各有所求,注重營養均衡的較少,而只關注自身喜好和只求吃飽的較多,對健康飲食認識不足。每天吃水果的人較少,而人又較多人很少吃或者不吃水果,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維生素作為微量有機物質,在人體生長、代謝、發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我們平常在食物中攝取的則不是很多。晚上吃夜宵的人仍然較多,甚至有一些人經常去吃。專家提醒:想擁有健康最好的方法是不吃夜宵或少吃夜宵。如果晚上確實需要補充營養,最佳選擇是碳水化合物,即澱粉和糖類。經常吃可能導致結石,脂肪肝,失眠等症狀。仍然有較多人會因心情而決定飲食,這種做法不可取,須知飲食要有規律,要合理不能僅憑心情而易。仍有較多人偶爾或較頻繁地用方便麵來代替正餐,正餐對於人一天當中的營養供給非常重要,而方便滿營養價值含量較低,多吃對身體健康不利,建議少吃。

  營養是大學生身體發育的先決條件,必須強化科學飲食意識教育,增加科學營養知識,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改善飲食結構,提高學生飲食中的營養水平。

  篇2

  摘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飲食的看法從色香味到注重食品的健康問題,人們一直在追尋一種好吃吃好的健康理念,但是人們對怎樣飲食才健康知之甚少。怎樣才能吃得健康,國內外對於食品健康的不同狀況,哪些是健康的飲食習慣等,都是人們很關心的問題。

  關鍵詞:

  飲食;健康。

  前言:

  近年來,隨著科學水平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飲食的要求已經不再侷限於吃飽、吃好,更要在飲食中得到健康。

  正文:

  1.吃的健康的含義

  “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宜食者,不足以生存也”。

  以此我們可以看出吃什麼以及如何吃都是時刻的關係到我們的身體健康,甚至是關乎人的生存質量。健康飲食的要點就是:合理偏食為健康充電,缺啥補啥;少食肉類食品和動物性脂肪,多吃植物性食物和新鮮蔬菜及水果,注意蛋白質攝取均衡,減少不良的飲食習慣。還可以根據不同的年齡段選擇不同的食物。古人尚且如此看重吃的作用,那麼在這個物質豐富的年代,我們就應該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2.國內外吃的現狀

  2.1從全球來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全球每年發生食源性疾病數十億人。發達國家***包括美國***發生食源性疾病的概率也相當高,平均每年有1/3的人群感染食源性疾病。這表明,工業化程度的發達並不能保證食源性疾病爆發危險性的降低,反而由於工業化程度越發達,食物供應鏈越難控制,一旦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其影響面和波及面會更大。另一方面,由於工業化產品的規模大,不安全食品的召回、銷燬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也會更大。也就是說,每年由數十億例食源性疾病而導致的醫療費增加,以及產品的銷燬可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消耗。由此可以看出,食品安全對社會、對經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在食品安全不良的條件下,兒童、孕婦、年老體弱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感染食源性疾病,成為最主要的受害人群。

  2.2中國的現狀

  以熱食、熟食為主,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中國古人認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羶。”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臊除羶”***《呂氏春秋. 本味》***。中國人的飲食歷來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的精緻而聞名於世。史書記載,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的廚師,一個瓜能變出十種式樣,一個菜能做出幾十種味道,烹調技術的高超,令人驚歎。

  《小康》雜誌社第六年推出“中國飲食小康指數”。2009~2010年度中國飲食小康指數為7***分在五項決定中國飲食小康指數的測評指標中,飲食安全得分最低,僅57.3分。這不奇怪。2009年,中國人仍然沒吃明白的東西很多:特侖蘇奶中的OMP是什麼東西、涼茶安全不安全、碘鹽要不要繼續吃、礦泉水裡有沒有砒霜等等,八成以上城市居民能做到一日三餐,過半數人一頓飯20分鐘左右,但1/5的人經常因為工作或其他事情改變或壓縮吃飯時間,更有甚者一天只吃一頓飯。飲食偏好上,川菜是最受歡迎的菜系,辣味為多數人所偏愛。對於風光一時的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八成以上市民認為那是垃圾食品。

  中國養生歸結出:食療不如動療,動療不如心療!就是說你吃什麼都不如你多運動好,多運動,還不如你心情開朗,心平氣和,一身輕鬆來得更好。大家觀察一下歷代的帝王和富豪們,他們有很多的錢財,可以買到很多補藥,擁有最好的醫生,但長壽的不多!反而中國山區的農民,吃的是五穀雜糧,常勞作,沒什麼煩心的事,空氣山水又好,長壽的就很多很多。 所以吃不在於好,而在於吃得健康。

  3.如何做一個健康的飲食者

  3.1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早吃好,中吃飽,晚吃少”;這是現在絕大多數人的生活觀念,他們從以前的“好吃,吃好”,轉變到現在的吃健康。可要吃健康,就得有一個健康的飲食習慣。

  宜細嚼慢嚥:這不僅有助於唾液分泌,幫助消化,而且能減輕胃的負擔。 宜暖:俗話說:“一熱三解”,暖食味道好。中醫認為,胃喜熱惡寒,寒易傷脾胃。食用生冷食品及瓜果均適量,應利於胃的消化、吸收;否則,會造成腹痛、嘔吐、腹瀉等病症。

  宜少:在日常飲食中,少吃多滋味,忌暴飲暴食,要做到善食還要善節。 宜軟:堅硬的食物難以消化,特別是老年人及胃弱者,一日三餐烹煮飯菜應以爛熟為好。

  宜淡:中醫認為,多食鹼,傷心傷骨;多食辣,傷肝傷脈;多食酸,傷脾傷筋;多食甜,傷腎;因此,節制飲食,多吃淡味,對健康大有好處。

  宜素: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常吃蔬菜、豆製品有利於健康,也不易發胖;常吃素食,還具有防癌抗癌作用。

  宜坐:飲食保健專家指出,邊走邊吃,不衛生;蹲著進食,不利於消化。因此坐著用餐,對身體健康十分有益。

  宜靜:用餐時,宜安靜的品嚐美味;而談笑進食,很容易嗆咳;哭著用餐,或者生氣吃飯,對身體健康很不利。飲食習慣對人體健康有很大影響,良好的飲食習慣,是保證健康的重要措施。

  3.1.1早餐很重要

  早晨這頓非常關鍵,營養要求比較高:吃水果最有利於吸收其營養,,

  3.1.2榨汁別忘吃“泥”

  現榨蔬果汁獲取的維生素、蛋白質、脂肪、糖分、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與新鮮的水果沒什麼差別,但植物纖維在現榨過程中卻有所損失。膳食纖維有一些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通便防癌、降低血清膽固醇、降低餐後血糖,輔助治療糖尿病等等。所以最好把榨汁後剩餘的固體殘渣一同吃掉,這樣營養成分就不會有任何損失了。

  3.1.3握緊你的鹽勺

  鹽是生命最基本需要的,但需要量也是有限的,過了則導致高血壓、動脈硬化,而且影響血液中營養物質對面板的滋養,使人面色暗混、青黑、面部皺紋增加,使人加快衰老。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一天攝鹽6克,但目前我國居民食鹽攝入量平均值是這個建議量的1倍以上。所以,一定要握緊你手中的鹽勺。

  3.1.4不輕易放味精

  GH提倡一切食物本著原汁原味的原則,事實上只要你能煮出食物本真的味道,它會鮮美無比。

  3.1.5愛吃醋是好習慣

  醋含有20餘種氨基酸和16種有機酸,是一種營養健康的調味料兼保健食品。醋可使食物中的水溶性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的化學結構變得穩定,不易因烹煮而破壞,從而保證食品中的銅、鋅、鉻等微量元素的溶解和吸收。

  3.1.6午間一把小堅果

  核桃、花生、葵花子、榛子、松子、栗子等各種堅果都富含亞油酸、亞麻酸等有益於健康的必需脂肪酸,以及精氨酸、胡蘿蔔素、鈣、磷、鐵等礦物質,能為我們的健康大大加分。有助於我們機體發育和生理調節,亦可延緩衰老。堅果們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是,因為外有硬殼,完全不用我們擔心農藥殘留等食品安全問題。

  3.1.7菜要吃深色的***指深綠色、紅色、橘紅色、紫紅色、黑色等蔬菜***

  在最新版本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中國營養學會特別推薦了深色蔬菜:在成年人每天吃的蔬菜300克--500克中,深色蔬菜最好佔到一半。科學家在分析各種蔬菜的營養成分後,發現一個規律:蔬菜的顏色越深,營養價值就越高;顏色淺的則營養價值比較低。比如,同樣是十字花科甘藍類蔬菜,西蘭花的維生素C含量就要高出白菜花20%左右。即使是同一品種或同一蔬菜的不同部位,由於顏色不同,維生素含量也不同。如芹菜葉中胡蘿蔔素含量比其梗高出6倍、維生素D多4倍;大蔥的蔥綠比蔥白的營養價值也高得多。一般來說,葉部營養高於根莖,葉菜高於瓜菜。

  3.1.8肉要吃淺色的

  肉類基本可以分為三類:畜肉類、禽肉類、水產類。前者可稱為紅肉類,後兩者可稱為白肉類。它們都為人體提供優質的動物蛋白質。畜肉類高蛋白高脂肪;禽肉類、水產類高蛋白低脂肪。只存在於海產魚類和貝類之中的DHA與EPA,對人體健康極為有益。所以就營養構成總體來說,所以肉要吃淺色的。

  3.1.9飯前先喝湯

  俗話說:“飯前先喝湯,身體健康康”。

  飯前先喝幾口湯,將口腔、食道潤滑一下,可以防止乾硬食品刺激消化道黏膜,有利於之後進食食物的稀釋和攪拌,促進消化、吸收;而且空腹喝湯,湯汁能在小腸中均勻分散,營養物質很容易被消化、吸收。相反,飯後喝湯是一種有損健康的吃法,湯會把原來已被消化液混合得很好的食糜稀釋,並沖淡食物消化所需要的胃酸,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

  所以,吃飯最忌的是一邊吃飯一邊喝湯,或是以湯泡飯或是吃過飯後再來一大碗湯,這都容易阻礙正常消化。正確的進餐順序應該是:湯→青菜→飯→肉→1小時後水果。

  總結:

  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應該認識健康飲食對於生命的重要作用,讓我們都開始***的飲食吧,只有人們健康了,才有更多的經歷投入工作學習中去,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才能好好享受生活!

>>>下一頁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