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手心出汗吃什麼好飲食須知

  手心出汗是常見的問題之一,很多男性朋友也會有這個症狀,導致手心出汗的原因有很多,具體怎麼治療和預防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男人手心出汗的知識,希望對你有幫助。

  男人手心出汗吃什麼好

  1、百合粥

  百合2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許。將百合洗淨與米同煮,待熟時加入白糖再煮10分鐘,即可食用,吃飽。

  2、小麥山藥湯

  浮小麥15克,山藥15克,白糖少許。二藥同煎取汁150毫升,加糖調味,每服50毫升,早晚各服1次。

  3、黃蓍粥

  黃蓍20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將黃蓍煎汁,用汁煮米為粥,放入白糖調味溫服。可以補氣昇陽,固表止汗。

  4、浮小麥飲

  浮小麥15克,紅糖適量。熬浮小麥汁100毫升,加紅糖調味。

  5、參歸腰子

  人蔘10克,當歸8克,豬腰子1個,姜、蔥、鹽適量。將參、歸切薄片,腰子去腎盂切碎,與姜、蔥、鹽同放於盆內,加水適量,煮爛食之。

  6、生地黃雞

  生地黃150克,烏肉雞1只,飴糖100克。將生地黃切碎與飴糖拌勻,放入雞腹內蒸熟即成。補虛勞虧損,治消渴,中惡心腹痛。

  7、黑豆小麥飲

  黑豆15克,浮小麥15克。熬取二物汁液200毫升,加入糖調味頻服,每次服10毫升左右。補腎,明目鎮心。

  8、韭菜根湯

  韭菜根15根。將韭菜根加水適量,煎服。安五臟六腑,除胃中熱。

  9、泥鰍湯

  泥鰍90克,食油適量。用熱水洗去泥鰍身上粘液,剖腹取內臟,再用清水洗淨,濾去水份,用適量油煎至焦黃,再加水一碗煮熟可服。

  男人手心出汗飲食須知

  1、補鉀

  隨汗液流失的,除了水,還有人體健康必需的鉀。鉀對維持體內酸鹼平衡和滲透壓、細胞的新陳代謝、神經肌肉的興奮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吃富鉀食品。

  一要有豆類、蔬菜、不果等。豆類中以黃含量最高。蔬菜中含鉀最多的是菠菜、土豆、山藥、芹菜、萵苣等。水果中以香蕉、橘子含鉀量最高。此外,玉米、紅薯以及牛奶、雞肉、鯉魚、黃魚等的含鉀量也不少。茶葉中含鉀量豐富,多飲茶可以補充人體流失的鉀。

  2、補水

  出汗就是流失水分,出汗多首先就是補充水分。隨汗液流失的還有大量鹽分,出汗多應當多補充食鹽,這點可能很多人都知道的,就是多喝點鹽開水。

  3、補鈣

  一般情況下,每天由汗液中丟失的鈣僅15毫克,這對人體來說無關緊要,可在高溫環境下勞作的人員,每小時從汗液中丟失的鈣要在100毫克以上,這就不可忽視了,因為這個量幾乎佔鈣總排出量的30%,很容易導致低鈣血癥,導致患者手足抽筋,肌肉抽搐,長期鈣缺乏還會導致患軟骨病,易骨折,及經常腰背和腿部疼痛。

  雖然不需有意識地服用補鈣藥物,但應在生活中攝取足夠的鈣,多吃些牛奶、豆製品、蝦米皮、海帶、魚、骨頭湯及綠葉蔬菜等富含鈣質的食物。

  4、補酸

  酸味能斂汗止瀉祛溼,夏季出汗多而最易丟失津液,故需適當吃酸味食物,如番茄、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菠蘿、芒果、獼猴桃之類,它們的酸味能斂汗止瀉祛溼,可預防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

  手心出汗是怎麼回事

  1、自汗

  不是因為天氣悶熱服用發汗藥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經常出汗稱“自汗”。自汗多因肺氣虛弱、衛陽不固、津液外洩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畏寒等陽氣虛損的症狀。多見於患有佝僂病的孩子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

  2、盜汗

  入睡則汗出,醒後則汗止。盜汗多因陰虛而致,陰虛則陽亢,陰不御陽,津隨液為汗,故常伴有五心煩熱、失眠、口咽乾燥等症狀。常見於肺結核浸潤期患者者。

  3、戰汗

  即全身戰慄後汗出,是熱性病過程中正邪抗爭的一種表現。如戰汗後熱退,脈靜身涼,表示邪去正安,元氣恢復,是一種好現象。若汗出後四肢厥冷、煩躁不安,表示正不勝邪,正氣隨著虛弱下去,則是危重症候。戰汗多見於各種傳染病的初、中期。

  4、絕汗

  指病情危重,正氣衰弱、陽氣欲脫時,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脈象微弱,時有時無等危症,是陽氣將絕之象,多見於心衰、虛脫的病人。

  5、頭汗

  出汗僅限頭部。多因上焦邪熱,或中焦溼熱鬱蒸所致,多見於陽明熱症和溼熱症。若見於大病之後,或老年人氣喘而頭額汗出,則多為虛症。如重病末期突然額汗大出,是屬虛陰上越,陰虛不能附陽,陰津隨氣而脫的危象。但小孩睡覺時也常常頭部出汗,若無其他症狀,則不屬病象。

  6、偏汗

  俗稱“半身汗”。它見於左側或右側,上半身或下半身。皆為風痰或風溼之邪阻滯經脈,或營衛不周,或氣血不和所致。多見於風溼或偏癱患者。若老人出偏汗可能為中風先兆。

  7、冷汗

  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並不發熱,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蒼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脈遲沉、舌淡等寒症表現。多因平素陽虛、衛氣不足所致,也可因受驚嚇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