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滑坡泥石流預防常識

  夏季多雨,很容易造成滑坡和泥石流。因此準備一些有備無患。都有哪些呢?小編為你一一瞭解!

  

  一、什麼是滑坡、泥石流?

  滑坡、泥石流是山區常見的兩種自然地質現象。

  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沖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下,土層或岩層整體或分散地順斜坡向下滑動的現象。滑坡也叫地滑,群眾中還有“走山”、“垮山”或“山剝皮”等俗稱***圖1***。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潰壩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溝谷或山坡上產生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俗稱“走蛟”、“出龍”、“蛟龍”等***圖2***。

  滑坡的特點是順坡“滑動”,泥石流的特點是沿溝“流動”。不論是“滑動”還是“流動”,都是在重力作用下,物質由高處向低處的一種運動形式。因此,“滑動”和“流動”的速度都受地形坡度的制約,即地形坡度較緩時,滑坡、泥石流的運動速度較慢;地形坡度較陡時,滑坡、泥石流的運動速度較快。

  當滑坡、泥石流運動速較快,並且當滑坡上,或者滑坡、泥石流運移路徑上有城鎮、村莊分佈時,常常由於人們猝不及防而造成巨大生命、財產損失。所以,人們又常把滑坡、泥石流稱為突發性地質災害。

  在山地環境下,滑坡、泥石流現象雖然不可避免;但通過採取積極防禦措施,滑坡、泥石流危害則是可以減輕的。

  所謂突發性,也是相對而言。事實上,所有滑坡、泥石流活動都要經歷一個孕育→發生→發展→休止的過程,只是時間上有的長、有的短。在孕育階段,都或多或少、或顯或隱地有一些前兆顯示。如果能及時捕捉到這些前兆,就為我們防災、避災贏得了寶貴時間。

  二、怎樣識別滑坡和泥石流溝?

  ***一***滑坡的識別

  地形地貌依據:當斜坡上發育有圈椅狀、馬蹄狀地形或多級不正常的臺坎,其形狀與周圍斜坡明顯不協調;斜坡上部存在窪地,下部坡腳較兩側更多地伸入河床;兩條溝谷的源頭在斜坡上部轉向並匯合;上述地貌現象說明,這些地段可能曾經發生過滑坡。斜坡上有明顯的裂縫,裂縫在近期有加長、加寬現象;坡體上的房屋出現了開裂、傾斜;坡腳有泥土擠出、垮塌頻繁;上述地貌現象可能是滑坡正在形成的依據。

  地層依據:曾經發生過滑坡的地段,其岩層或土體的型別、產狀往往與周圍未滑動斜坡有著明顯的差異。與未滑動過的坡段相比,滑動過的岩層或土體通常層序上比較凌亂,結構上比較疏鬆。

  地下水依據:滑坡會破壞原始斜坡含水層的統一性,造成地下水流動路徑、排洩地點的改變。當發現區域性斜坡與整段斜坡上的泉水點、滲水帶分佈狀況不協調,短時間內出現許多泉水或原有泉水突然乾涸等情況時,可以結合其它證據判斷是否有滑坡正在形成。

  植被依據:斜坡表面樹木東倒西歪,一般是斜坡曾經發生過劇烈滑動的表現;而斜坡表面樹木主幹朝坡下彎曲、主幹上部保持垂直生長,一般是斜坡長時間緩慢滑動的結果。

  ***二***泥石流溝的識別

  物源依據:泥石流的形成,必須有一定量的鬆散土、石參與。所以,溝谷兩側山體破碎、疏散物質數量較多,溝谷兩邊滑坡、垮塌現象明顯,植被不發育,水土流失、坡面侵蝕作用強烈的溝谷,易發生泥石流。

  地形地貌依據:能夠彙集較大水量、保持較高水流速度的溝谷,才能容納、搬運大量的土、石。溝谷上游三面環山、山坡陡峻,溝域平面形態呈漏斗狀、勺狀、樹葉狀,中游山谷狹窄、下游溝口地勢開闊,溝谷上、下游高差大於300米,溝谷兩側斜坡坡度大於25度的地形條件,有利於泥石流形成。

  水源依據:水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動力條件。局地暴雨多發區域,有潰壩危險的水庫、塘壩下游,冰雪季節性消融區,具備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流水的條件,有利於泥石流的形成。其中,局地性暴雨多發區,泥石流發生頻率最高。

  如果一條溝在物源、地形、水源三個方面都有利於泥石流的形成,這條溝就一定是泥石流溝。但泥石流發生頻率、規模大小、粘稠程度,會隨著上述因素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已經發生過泥石流的溝谷,今後仍有發生泥石流的危險。

  三、如何預防、躲避滑坡災害

  ***一***注意日常活動不誘發滑坡災害

  選擇安全場地修建房屋:選擇安全穩定地段建設村莊、構築房舍,是防止滑坡危害的重要措施。村莊的選址是否安全,應通過專門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來確定。在村莊規劃建設過程中合理利用土地,居民住宅和學校等重要建築物,必須避開危險性評估指出的可能遭受滑坡危害的地段。

  不要隨意開挖坡腳:在建房、修路、整地、挖砂採石、取土過程中,不能隨意開挖坡腳,特別是不要在房前屋後隨意開挖坡腳。如果必須開挖,應事先向專業技術人員諮詢並得到同意後,或在技術人員現場指導下,方能開挖。坡腳開挖後,應根據需要砌築維持邊坡穩定的擋牆,牆體上要留足排水孔;當坡體為粘性土時,還應在排水孔內側設定反濾層,以保證排水孔不被阻塞,充分發揮排水功效。

  不隨意在斜坡上堆棄土石:對採礦、採石、修路、挖塘過程中形成的廢石、廢土,不能隨意順坡堆放,特別是不能在房屋的上方斜坡地段堆棄廢土。當廢棄土石量較大時,必須設定專門的堆棄場地。較理想的處理方法是:把廢土堆放與整地造田結合起來,使廢土、廢石

  得到合理利用。

  管理好引水和排水溝渠:水對滑坡的影響十分顯著。日常生產、生活中,要防止農田灌溉、鄉鎮企業生產、居民生活引水渠道的滲漏,尤其是渠道經過土質山坡時更要避免渠水滲漏。一旦發現渠道滲漏,應立即停水修復。對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廢水要合理排放,不要讓廢水四處漫流或在低窪處積水成塘。面對村莊的山坡上方最好不要修建水塘,降雨形成的積水應及時排幹。

  ***二***注意發現滑坡前兆

  山坡上出現裂縫:滑坡裂縫是滑坡形成過程中的一種重要伴生現象。隨著滑坡的發展,滑坡裂縫會由少變多、由斷續變為連貫。對於土質滑坡,張開的裂縫延伸方向常與斜坡延伸方向平行,弧形特徵明顯;水平扭動的裂縫順斜坡傾向發展,多數情況下較平直。對於巖質滑坡,裂縫的展布方向常受岩層面和節理面的影響而複雜化。地面裂縫的出現,說明山坡已經處於不穩定狀態。弧形張開裂縫和水平扭動裂縫圈閉的範圍,就是可能發生滑坡的範圍。

  坡腳鬆脫鼓脹:有些情況下,滑坡跡象首先在坡腳處顯現出來。斜坡前緣土體或岩層發生鬆脫、垮塌時,垮塌的土體一般較溼潤,垮塌的邊界不斷向坡上擴充套件;斜坡前部有時會發生丘狀鼓起,頂部常有張開的扇形或放射狀裂縫分佈。

  斜坡區域性沉陷:當地下存在洞室***如礦硐、溶洞***或地面有較厚的近期人工填土時,有時會由於洞頂失穩或填土壓實導致地面沉陷,這種情況下,地面陷落必然與下伏洞室或填土範圍有明顯的對應關係。當斜坡上出現的區域性沉陷與上述因素無關時,可能是即將發生滑坡的徵兆。

  斜坡上建築物變形:斜坡變形程度不大時,在土質地面和耕地中往往不易發現變形跡象,相比之下,房屋、地坪、道路、水渠等人工構築物卻對變形較敏感。因此,當各種構築物相繼發生變形、特別是變形構築物在空間展布上具有一定規律性時,應將之視為可能發生滑坡的前兆。

  泉水井水異常變化:滑坡發展過程中,由於岩層、土層位置的變化,也會引起地下水水質和水量動態的變化。當發現原有泉水出水量突然變大、變小、甚至斷流,水質突然渾濁,原來乾燥的地方突然滲水或出現泉水,民井水位忽高忽低或者乾涸,蓄水池塘忽然大量漏失等現象時,都可能是即將發生滑坡的表現。

  地下發出異常聲響:滑坡發展過程中造成的地下岩層剪斷,巨大石塊間的相互擠壓和摩擦,都可能發出一些特殊的響聲。當出現這種現象時,應該注意家禽、家畜是否也有異常反應。因為動物對聲音的感覺要比人的感覺更靈敏,往往能在人類之前更早感知危險的臨近。

  各種前兆的相互印證:前兆出現的多少、明顯程度及其延續時間的長短,對於不同環境下的滑坡有著很大差異,有些前兆可能是非滑坡因素所引起。因此,在判定滑坡發生可能性時,要注意多種現象相互印證、儘量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擾,這樣做出的判斷才會更準確。在無法判定是否會發生滑坡時,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先採取避災措施,再請專業人員來診斷。

  ***三***抑制滑坡發展、監視滑坡動態

  抑制滑坡發展:滑坡前兆的存在,並不意味著必然發生滑坡。當發現滑坡前兆後,首先應該及時向政府有關部門或地質災害防治負責人***如果有的話***報告,其次應分析有哪些因素可能影響滑坡的形成和發展,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主動消除或抑制有利於滑坡形成的因素,就可能延緩滑坡的形成甚至避免滑坡的發生。及時填埋地面裂縫、把地表水和地下水引出可能發生滑坡的區域,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抑制滑坡發展的積極措施。

  監視滑坡動態:在採取上述措施的同時,還應通過簡易監測密切監視斜坡變形的發展情況。一般情況下,應把變形顯著的地面裂縫、牆體裂縫作為主要監

  測物件;通過在地面裂縫兩側設定固定標樁、在牆壁裂縫上貼水泥砂漿片、紙片等方法,定期觀測、記錄裂縫拉開寬度,分析裂縫變化與有關影響因素***比如降雨***的關係,就可以掌握斜坡變形的發展趨勢,為防災避災提供依據***圖3***。

  滑坡裂縫的觀測週期應根據季節和裂縫發展速度靈活確定。當裂縫拉開速率逐漸加快時,監測週期也應隨之加密,甚至進行24小時專人值守;當裂縫拉開速率變化不大時***比如每月不超過1釐米***,可數天至1個月監測1次;當裂縫拉開速率逐漸變小時,監測週期也可以逐步延長。監測週期調整的基本原則是:雨季監測週期適當加密,旱季監測週期適當延長;變形加快時監測週期適當加密,變形減緩時監測週期適當延長。

  ***四***及時躲避滑坡災害

  當地面變形速度加快、滑坡徵兆越來越明顯時,如果能提前主動搬遷到安全的地方,應該是防禦滑坡災害的最好辦法。但在許多情況下,由於永久性搬遷場地難以找到或搬遷經費短時間內難以落實等原因,還不得不採取一些臨時性的避災措施,儘量減輕滑坡造成的損失。、

  臨時避災不是災難臨頭才想起避災,而是要從發現災害徵兆之時起,就要有所準備,“有備”才能“無患”。根據以往經驗,躲避滑坡災害應做好以下幾方面準備:

  預先選定臨時避災場地:在滑坡隱患區附近事先選擇一處或幾處安全場地,作為群眾避災的臨時用地。選擇場地時,要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絕不能從一處危險區又遷到另一處危險區;避災場地原則上應選在滑坡兩側邊界之外,不宜選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地段。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避災場地距原居住地越近越好,地勢越開闊越好,交通和用電、用水越方便越好。

  預先選定撤離路線、規定預警訊號:要通過實地踏勘選擇好轉移路線,轉移路線要儘量少穿越危險區。要事先約定好撤離訊號***如廣播、敲鑼、擊鼓、吹號等等***,同時還要規定訊號管制辦法,以免誤發訊號造成混亂。

  預先公佈責任人:要事先落實並公佈地質災害防災避災總負責人,以及疏散撤離、救護搶險、生活保障等具體工作的負責人,通過村民大會、有線廣播等辦法廣泛宣傳、家喻戶曉,

  必要時還應進行模擬演習。

  預先做好必要的物資儲備:有條件時,應在避災場地預先搭建臨時住所,為群眾提供基本生活條件。群眾的財產和生活用品可以提前轉移到避災場所,既可方便群眾生活又能有效減少經濟損失。交通工具、通訊器材、雨具和常用藥品等,也要根據具體情況提前做好準備。

  歷史經驗表明,滑坡災害絕大多數發生在雨季,夜晚發生滑坡較白天發生滑坡的損失更大。因此,雨季特別是雨季的夜晚最好不要在滑坡危險區逗留。

  四、如何預防、躲避泥石流災害

  努力改善生態環境:泥石流的產生和活動程度與生態環境質量有密切關係。一般來說,生態環境好的區域,泥石流發生的頻度低、影響範圍小;生態環境差的區域,泥石流發生頻度高、危害範圍大。提高小流域植被覆蓋率,在村莊附近營造一定規模的防護林,不僅可以抑制泥石流形成、降低泥石流發生頻率,而且即使發生泥石流,也多了一道保護生命財產安全的屏障。

  房屋不要建在溝口、溝道上:受自然條件限制,很多村莊建在山麓扇形地上。山麓扇形地是歷史泥石流活動的見證,從長遠的觀點看,山區的絕大多數溝谷今後都有發生泥石流的可能。因此,在村莊規劃建設過程中,房屋不能佔據洩水溝道,也不宜離溝岸過近;已經佔據溝道的房屋應遷移到安全地帶。在溝道兩側修築防護堤和營造防護林,可以避免或減輕因泥石流溢位溝槽而對兩岸居民造成的傷害。

  不能把沖溝當作垃圾排放場:在沖溝中隨意棄土、棄渣、堆放垃圾,將給泥石流的發生提供固體物源、促進泥石流的活動;當棄土、棄渣量很大時,可能在溝谷中形成堆積壩,堆積壩潰決時必然發生泥石流。因此,在雨季到來之前,最好能主動清除溝道中的障礙物,保證溝道有良好的洩洪能力。不要在溝谷中長時間停留;一旦聽到上游傳來異常聲響,應迅速向兩岸上坡方向逃離。雨季穿越溝谷時,先要仔細觀察,確認安全後再快速通過。山區降雨普遍具有局地性特點,溝谷下游是晴天,溝谷的上游不一定也是晴天,“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群眾對山區氣候變化無常的生動描述。因此,即使在雨季的晴天,同樣也要提防泥石流災害。當地氣象部門的天氣預報,可以為防範泥石流災害提供重要資訊,大家都應養成每天收聽天氣預報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