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喝甜飲料會帶來什麼危害

  由於現在市場上各種飲料汽水琳琅滿目,太多品種供人選擇,其中一些甜飲料更是深得人們的歡心,那麼這些甜飲料到底有沒有危害呢?下面由小編為大家介紹常喝甜飲料的危害,希望能幫到你。

  常喝甜飲料的危害

  促進腎結石

  有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甜飲料的消費和腎結石及尿道結石的風險存在著非常顯著的關聯。有專家分析認為,在甜飲料中,降低了鈣和鉀的攝入量,而增加了蔗糖的攝入量,著很可能是引起腎結石風險升高的重要因素。

  促進肥胖

  研究證據已經肯定,多喝甜飲料會有效促進肥胖,而少喝甜飲料有利於體重控制。

  降低營養素攝入量

  研究提示,喝甜飲料多的人,膳食纖維的攝入量通常會減少,澱粉類主食和蛋白質也吃得較少。這對發育期的兒童少年尤其不利。另外,多喝甜飲料的人,整體上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不足。

  強力促進糖尿病

  一項對91249名女性追蹤8年的調查發現,每天喝1聽以上甜飲料的人,比每個月喝1聽以下的人,患糖尿病的危險會翻番。而且,即便喝甜飲料沒有增重的人,在體重指數和每日攝入能量完全相同的情況下,仍然表現出促進糖尿病發生的效果。

  促進骨質疏鬆和骨折

  研究顯示,甜飲料和骨質密度降低之間有顯著聯絡,甜飲料喝得多,骨折危險會增加。

  促進齲齒

  甜飲料攝入量和齲齒的危險呈正相關。蛀牙危險的增加,很可能是因為甜飲料帶來體內鈣的丟失,讓牙齒變得更脆弱。

  如何科學選擇飲料

        選擇不含新增劑的純天然飲品

  選擇純天然飲品可謂是拒絕食品新增劑傷害的治本之法,如今市場上的純天然飲品種類也比較多,例如礦泉水、純果汁、巴氏奶和酸梅湯等。

  不過要注意的是,在選擇水的時候,一定要選擇純天然的礦泉水,而不是改頭換面的“礦物質水”。

  巴氏奶由於採用低溫殺菌法,保質期只有幾天,若在較高室溫下存放時間過長,不但風味會變差,甚至會發生酸變。所以巴氏奶買回後需要冷藏,開啟後也要儘快喝完。

  而酸梅湯的選擇則需要注意甄別品牌,目前市面上比較流行的純天然酸梅湯品牌當屬以九龍齋為代表的老字號。源自清代宮廷的九龍齋始終堅持以純天然原料熬製酸梅湯,採用了UHT超高溫殺菌、高溫無菌灌裝技術,不加任何新增劑,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酸梅湯原有的解油膩、降血脂及補充微量元素等保健功能。

  除此之外,家庭自制的豆漿、果汁等也是健康上佳之選,不過這類飲品除了對生產工具有要求外,保質期也更短,儘量要在製成幾小時內喝完才能獲得最佳營養。

  瞭解各種新增劑

  當然,在飲品市場上,純天然飲品只佔據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其實,在國家標準範圍內使用的食品新增劑,從理論上講是無害的。那麼,我們就來看一下飲料中的各種常用新增劑到底是什麼吧。

  防腐劑:以化學合成的苯甲酸鈉、山梨酸鉀為主。我國對防腐劑規定的限量標準非常嚴格,如我國規定苯甲酸鈉限量為,按一個成年人每天喝一升飲料計算,攝入苯甲酸鈉為200mg,低於國際規定的ADI值。所以,防腐劑的合理使用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反而能夠防止因食品腐敗給人體帶來更大的傷害。

  色素:我國目前使用的食用色素分為食用天然色素和食用合成色素兩大類。天然色素是從植物、微生物、動物等的可食部分用物理方法提取精製而成,安全性好,有的還具有營養價值;而合成色素是用化學方法從煤焦油中提取合成的,不僅沒有營養價值,大多數還對人體有害。所以應儘量選擇天然色素著色的飲品為好。

  喝甜飲料會得糖尿病嗎

  一瓶飲料下肚後,飲料中的成分參與了人體的代謝。其中的水分在轉了一圈之後從尿液中排了出去,而飲料中的色素和香精等這些人體根本不需要的東西也經過肝臟代謝之後排出體外。不過,飲料中的唯一能量來源糖分卻被留在了體內,它們有些被吸收進入血液增高了血糖,有些進入肝臟以肝糖原的形式儲存起來。

  但是事情並不是如此簡單,飲料中的糖分等進入體內是會產生熱量的。比如,市面上常見的一瓶瓶裝飲料大致300毫升,而3瓶這樣最普通的飲料就大約相當於2.5兩主食提供的約420kcal熱量。

  一個成年人每日需要攝入100~2000毫升水,如果這些水全被飲料代替,那麼可以計算一下攝入了多少熱量。另外,尤其麻煩的是,雖然這些飲料提供了很多熱量,但它卻不像固體食物那樣具有飽腹感。

  熱量經常超過所需要的標準,因此肥胖、糖尿病、三高等就接踵而至。因此,可以說,直接導致糖尿病的是熱量超標,而糖和甜飲料則扮演著催化劑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