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迴圈換氣練習方法

  笛子迴圈換氣是吹奏笛子的一個最重要的步驟,那麼有哪些?下面小編整理了,供你閱讀參考。

  :訓練步驟

  迴圈換氣的具體訓練,是一個由易到難的過程。在進行竹笛上的練習之前,我們有必要做一些準備練習。

  首先,可將迴圈換氣的動作分解練習。1、保持吹奏時的口形,口腔開啟,舌頭先放在口腔的後部,然後舌頭向前推,面部頰肌、下頜肌及舌骨肌同時收縮,將口腔中的空氣擠出。注意這個動作的練習時,腹部處於自然狀態。經過一定時間的練習,使面部、口腔的肌肉互相配合,習慣這種運動。2、練習擠氣與吸氣的同時進行,在舌頭向前推,肌肉收縮使空擠出的一瞬間,用鼻子快速地把空氣吸入體內。此時應保持鼻腔到肺部的暢通,吸氣量越多越好。

  在練習了上面的兩個分解動作之後,就可以進入到吹塑料管的階段了,這是一種民間的練習方法,即:用一根吸飲料的塑料吸管,一頭含在嘴裡,一頭插在水裡,根據分解動作中的要領,吹出氣泡,並且使氣泡大小均勻,連續不斷。一般的練習者在做分解動作的練習時,可以將它完成得很好,而在練習吹氣泡時,卻很難保持氣泡的連續不斷。這時因為口腔的空氣擠出之後,肺部的空氣接上來還有一個時間差,要想縮短這個時間差,需要對口腔中軟顎進行訓練,使它在擠氣後能迅速的將氣管到口腔的通道開啟,讓口腔能在擠氣後又迅速地充滿空氣。對軟顎的訓練是吹氣泡連續不斷的關鍵,也是迴圈換氣練習中間的重點練習。

  當完成吹氣泡的練習之後,就可以在竹笛上練習了。竹笛上的練習會使練習者發現:練習前準備練習在此時顯得非常重要。要想使氣流保持連續不斷,鼻子與口腔就得不停地做“吸”與“擠”這兩個動作,而口腔和鼻子在運動的同時,還要保持正確的口形,並且身體各部及面部的表情都要處於自然狀態,不給人換氣的感覺,這需要一定時間的練習才能做到。

  在剛開始上笛子練習時,可以採用單音練習,這樣可以使練習者的思維集中在肌肉與氣流的配合上。練習者還會發現:用大麴笛的中音區練習較為容易。這是因為,大麴笛的口徑比較鬆弛,易於保持口形;中音區氣流平緩,比較好發音。由此又可知,梆笛、以及中音笛的高音區在迴圈換氣較難,不宜在開始時練習。

  在練習者掌握單音迴圈換氣方法後,我們可以說,他已經初步掌握了迴圈換氣的方法,但要真正在樂曲中表現得毫無破綻,還得注意它與手指的配合、換氣的位置、氣口的掩蓋等具體運用問題。

  :運用技巧

  迴圈換氣是一種非正常的呼吸,所以當練習者剛開始運用它時,會出現諸多的問題,如:氣口太明顯,換氣時音不準等。這需要我們在運用時採取一些技法去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也只有將這些問題解決好之後,我們才可以稱得上真正掌握了這一門技巧。

  迴圈換氣時氣口很明顯,這是因為口腔的氣擠盡與肺部的氣接上來時,演奏者很難將這兩股氣連線得圓滑。當氣息的連線練習到一定程度後,我們可以在手指上想辦法。如採用虛指顫音,可以掩蓋氣口給欣賞者以“特長音”的感覺,用虛指顫音的方法配合正確的腹式呼吸,還可以解決音準的問題。另外,在換氣位置方面,我們如果採用在音頭的位置換氣,比在一個長音的中間位置換氣要好得多。因為音頭一般需要輕吐,在肺部的氣息接上來的一剎那,氣流速度很快,力度很強,正好起到了軟吐的效果。所以一般採用音頭的位置來換氣。

  初學者喜歡在等到肺部氣息用盡了之後再開始換氣,這是錯誤的。在一般情況下,演奏者在肺部只有三分之一的氣息量就應該開始換氣,因為肺部氣息過多的情況下換氣會使進氣量很小,達不到換氣的效果,肺部氣息如果過多,就會造成生理缺氣,心裡感覺憋得慌,從而使肌肉高度緊張,達不到換氣的目的。迴圈換氣的具體

  笛子吐音迴圈換氣的掌握技巧

  ***一***先決條件

  吐音迴圈換氣技巧,是受長音迴圈換氣技巧的啟發而產生。兩者的原理是一樣的,要學習吐音迴圈換氣技巧,必須先掌握了長音迴圈換氣技巧。這是學習吐音迴圈換氣技巧的先決條件。

  ***二***要有紮實的吐音基本功

  有些演奏者長音迴圈換氣技巧能運用自如,而吐音基本功底較差,學習起吐音迴圈換氣也就顯得困難。因此,有必要加強吐音基本功的練習,使吐音的力度、速度和清晰度都達到比較高的水平,從而為學習、掌握吐音迴圈換氣技巧打下必要的基礎。

  ***三***掌握要領

  學習吐音迴圈換氣技巧的要領是:換氣拍位只能在“吐補吐苦”的“補”字音,而非其它任何音。這是掌握這一技巧並使其應用達到理想程度的關鍵。

  ***四***要有很足的口勁及風門大小變化的控制能力

  知道了要領,還需注意在實際吹奏中這個“補”字是不能發出聲來的,只是以發出這個字***虛音***所形成的口形來使嘴脣及兩腮收縮緊逼而縮小風門。這時的風門比起用氣管裡的氣吹奏要來得小。為什麼在迴圈換氣中吹同一個音會有大小不同的風門?這是因為,要使笛子發出聲音,氣息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要有一定的衝擊力度;二是要達到一定的流量。通常吹笛子,所用的是肺內的氣,通過腹部的收縮***加壓***使吹出的氣流具有一定的衝擊力度和流量,從而吹響笛子。這時的風門相對來說是稍大的。而在實施迴圈換氣時,由於是利用口腔裡的氣,壓力和氣息量都有限,因此只能通過縮小風門使氣流束變得細小而集中、流速加快,才能達到吹響笛子所需要的起碼的衝擊力度和流量。

  然而,要想取得實際效果,還必須具有很足的口勁。有的初學者在練習吐音迴圈換氣時,往往會發出“補”的聲音來。究其原因,就是口勁不足。這不但影響了演奏效果,而且想提高速度也很困難。因為,發出了聲音,風門就不是縮小了,而是無規則擴大,氣流束也就分散、不集中。這樣,用氣管裡來的氣所吐奏的音與換氣所吐奏的音之間,就會出現輕重、強弱、高低的差別,從而使整個吐音迴圈換氣的過程顯得不圓滿,有痕跡。可見,要想吹好吐音迴圈換氣,必須加強口勁的訓練、提高口勁的力度。同時還要加強嘴脣對於風門大小變化的控制能力訓練。因為旋律分高、中、低不同的音區,吐音迴圈換氣不可能只在最容易實施的音區內進行,不同的音區要使用不同的口勁力度,要想達到應用自如,就必須具有能適應任何變化的嘴脣控制能力。

  ***五***在笛子上進行分階段漸進式的吐音迴圈換氣練習

  第一階段:在笛子上進行不動手指的單音吐奏練習。

  這個階段要分三步走。

  1、首先在中音區上進行練習。這個音區的音比較容易吹響,相比之下費氣、費力不大,口勁、口風要求適中,初學者先在這個音區上練習較宜。

  2、接下去在低音區進行練習。低音區雖然相比之下省氣省力些,但在吹低音時口勁比較鬆、風門也稍大,而吐音迴圈換氣卻要求口勁逼緊、風門小,這就產生了矛盾,且給練習和掌握這一技巧帶來困難。因此,在低音區進行練習時,音一定要吐得短促,否則會出現音不清楚、似連在一起而不象吐音的現象。

  3、最後在高音區上進行練習。由於高音區吹奏費氣費力,且用口腔裡的氣吹吐音時氣又顯得不夠,加之口勁力度等因素,就不容易吹響。故需特別加強練習。

  這個階段練習的目的:一是為找準1/4換氣拍位***“補”***;二是為了加強和提高口勁力度。練習時注意不要急於求成,應由慢到快逐漸提高速度,使吐音迴圈換氣的動作由逐步適應、習慣而變成規律性的自然動作。通過練習,要求吐音迴圈換氣時做到兩個一樣:音高一樣,音響一樣。也就是不留痕跡。

  第二階段:在笛子上進行配合簡單指法的吐音迴圈換氣練習。

  這個階段也要分三步走。

  1、首先在中音區進行練習。

  2、接下去在低音區練習。

  3、然後在高音區進行練習。

  這一階段的練習,目的主要是鞏固換氣拍位的習慣動作,使之不會因為加進了手指的練習而變得混亂。關鍵是吐音迴圈換氣與手指的配合。由於換氣是在規定的 1/4拍位上進行的,在不加手指動作吹單音時1/4拍位較容易辨別,一加進指法這個規定的1/4換氣拍位就不容易找到了。這是因為,大腦還要同時指揮手指等器官的動作,一腦多用更增加了難度。所以在練習時應從慢開始,待吐音迴圈換氣與手指動作配合協調以後,再逐漸加快速度。

  第三階段:在笛子高、中、低不同音區配合較複雜指法的吐音迴圈換氣練習。

  這一階段是吐音迴圈換氣的應用練習。由於指法複雜,更加大了難度。特別是快速吐奏中,換氣拍位的不同音高,要求嘴脣對氣息有極高的應變控制能力。因此,這一階段的練習必須花大力氣、下大功夫。具備了前兩個階段練習打下的基礎,對第三階段的練習堅持不懈,達到理想的自由王國也就為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