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初學者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唱歌初學者有很多唱歌的不良習慣,這樣不利於我們學唱歌,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唱歌初學者應該注意的問題,請參考。

  唱歌初學者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①良好習慣的養成:

  當一個初學者剛開始學習聲樂的時候,作為啟蒙老師,首先要注意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歌唱習慣的養成,在正式開始唱歌前,首先要從唱歌的姿勢開始,演唱姿勢不僅關係著演唱者的演唱形體和演唱形象的審美問題,而且關係著歌唱訓練的正常進行和歌唱藝術的表現。歌唱姿勢還分站立與坐著的姿勢:站立著唱歌時要注意:身體要直、自然挺拔,重心要穩,上胸要開,雙肩要鬆,面部自然,精神飽滿;而坐著的時候基本上與站立時的姿勢相同,但是要注意不要坐到全部的凳子,大概坐凳子的前二分之一,雙腳不要交叉迭起,要落地平放。為了要養成良好的歌唱姿勢,因此,要注意提醒初學者在練習時要對著鏡子,以便隨時糾正不良的姿態。

  ②聲音的訓練:

  “呼吸是歌唱的源泉”,每個人都在呼吸,但是有些人就是無法將氣息與唱歌結合起來,因此要非常注意讓學生學好氣息的運用。要教學生運用氣息,首先要教會他們體會歌唱呼吸的方法,經常用的基本方法有:用平躺著的呼吸方式、用聞花時的深吸氣、用打呵欠時的吸氣等來體會歌唱的深呼吸,用喘氣的方式來體會歌唱的快速呼吸***既可以讓學生學習“狗喘氣”的方式***等等,這些歌唱呼吸方法都能使初學者逐步地掌握正確的歌唱呼吸方法。當然,不是這樣就能完全掌握歌唱的呼吸方法,這只是針對初學者而言的,歌唱者還要進行必要的、長期的、艱苦的、不間斷的呼吸訓練。

  當學生進行一定時間的呼吸訓練後就可以開始進行聲音的訓練了。在進行正式教學前首先要確定學生的聲部和聲音型別。趙震民先生在他的《聲樂理論與教學》一書中是這樣說的:“對於聲樂學習者來說,聲部與聲音型別確定的真確與否,將直接關係到藝術生命發展的重大問題。因此,聲樂教師必須以歌唱者發聲器官的結構和聲音的性質與特點為依據;以多方位、分階段、有主次的分析方法,經過仔細全面的觀察研究,準確地判定歌唱者的聲部和聲音型別,才能提高聲樂教學的準確率與人材培養的成功率。”說明聲部與聲音的型別的確定對初學者來說是關係著人生的一大事,因此要非常慎重,而且是多次性的。一般對初學者的聲部的初步判斷的標準是:女高音:C—g;女中音:a—f;女低音:f—e;男高音:C—f;男中音:a—e;男低音:e—c。這是以歌唱者未經過訓練,以自己的嗓音自然唱出的聲音範圍為根據而定的。每個人所發出的聲音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同聲部有不同的音色,因此,這也是確定聲部的依據之一。由於音色的不同還可以將同一聲部的劃分出抒情、戲劇等不同的型別。為了能使初學者學好歌唱技巧,一定要非常準確的判斷他們的聲部和聲音型別,當然這不是一次就定性的,要經過不斷訓練不斷髮現,然後在不斷的做出新的判斷。

  初學者多數對聲音沒有概念,歌唱時並沒有所謂的方法,可以說是個大白嗓,既我們歌唱中的白聲,那是因為學生並不知道如何使用喉嚨、腔體共鳴、氣息結合的方式來唱歌,也就是沒有發聲概念。因此要注意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發聲概念,要讓學生學會將聲音和氣息的結合運用,喉頭下放,開啟腔體***打呵欠狀態***,打好中聲區的基礎,在發聲練習時除了採用哼鳴的方法外,可以適當的加入U、O、i母音的練習,要讓學生明白,加入母音練習和哼鳴的練習的狀態是一樣的,只是口腔部分的口蓋要抬高,歌唱位置是相同的,都是高位置的。

  ③如何選曲:

  給初學者選曲也是非常重要的。對初學者而言打好中聲區的基礎是基本***特別是屬於大白嗓子的學生***,因此在選擇歌曲時要注意讓學生多接觸在歌詞中有i、O等母音在的作品***如《阿瑪麗莉》***。除了在教學生這些基本的發聲方法外還要注意在演唱作品的時候,從一開始就要做好對音樂的理解的良好習慣,讓學生意識到歌唱不僅僅是唱出聲音,還要注意表現音樂的內容,要注意表達出作品的內在。

  有些學生因為對聲音或者是對唱法的錯誤理解,往往也會在一開始學習歌唱,就存在著嚴重的喉音,通俗的講就是壓抑的唱法,而對這些學生要讓注意阻止他們片面的理解,樹立正確的聲音概念,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放鬆嗓子、開啟喉嚨、加深呼吸,多采用哼鳴練習、快速練習等,可從高音開始做下行練習。在選曲目上多選用歡快喜悅或輕快流暢的歌曲。

  ④歌曲的處理:

  在教學過程中要教學生全面地對歌曲進行處理:根據歌曲的內容,把整個歌曲的速度的快慢、強弱的起伏佈置好。歌曲的內容就是所謂的歌曲的思想和感情,是藉著歌詞與音樂共同表現出來的,因此,要從歌詞和音樂兩方面入手,注意掌握整個歌曲的統一。要讓學生接觸不同風格的作品,如表達愛國情緒的歌曲***進行曲風格***、抒情性的歌曲、歡快型別的歌曲等等,這樣可以讓學生能養成對不同音樂的不同理解,能較全面的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這不僅從演唱水平,對歌唱者的自身音樂素質的提高也是有所幫助的。

  ⑤適當訓練,注意要點:

  初學者有可能正好是處於“變聲期”的青少年,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變聲期的學生進行適當的練習,要讓學生遵守以下各點:***1***要應用天然說話的聲音即“真聲”來演唱,少用甚至不用“假聲”演唱;***2***為避免喉肌疲勞或喉部肌肉緊張,不可用太強或太弱的聲音發音;***3***儘可能應用中音演唱,即少唱過高或過低的音樂;***4***使用嗓音的時間要比平常更有節制***變聲期時最好不要讓學生參加合唱***;***5***變聲期時要儘量多用開口音的練習來代替閉口音的練習。“變聲期是青少年發聲器官發育成長和嗓音變化發展的關鍵時期。瞭解和掌握青少年變聲期嗓音的變化規律,以正確、科學的發聲方法與訓練方法,積極地保護與發展青少年的嗓音,對從事青少年教育和聲樂教學工作至關重要。”***引自《聲樂理論與教學》趙震民著***

  唱歌初學者要運用好語言上好聲樂課

  ㈠、精煉準確性

  聲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藝術,正確的歌唱方法主要是靠訓練獲得的,而訓練又必須是在有限的課時內進行,這就要求老師的語言要精煉而又準確。老師的教學語言精而準才能抓住教學中的主要矛盾,精而準才能體現教學的重點,精而準才能解決聲音中的主要毛病,精而準才能對症下藥,精而準才能使學生對複雜的理論理解透徹,如通常可以聽到老師在課堂訓練中經常這樣提示學生:氣息沉、吸氣深、吐氣穩、下巴掉、笑肌提、牙關開、咽腔張、前胸鬆、後背緊、氣息通、雙肩落等。也有些老師在課堂上針對某個問題大講特講面面具到,有的則空談聲樂理論,使學生感到漫無邊際,無重點,演唱中會感到無所適從。

  聲樂教學語言的精練準確既要合乎邏輯,又要顧及到學生的認知能力,使學生容易理解,過於專業化的教學用語,如:“運用頭腔共鳴來歌唱”、“運用胸、腹式聯合的呼吸方法”、“你要用真假聲混合的唱法唱”,以及過分強調教師自我體驗的提法,如:我是應用頭腔共鳴唱的,就是把聲音唱在頭上,讓頭頂來歌唱等等的語言往往會讓學生莫明其妙,弄不明白。精練準確的教學是建立在活潑通俗易懂的教學語言上的,在聲樂教學中教師不斷擴充套件自己的知識面,豐富發展自己的教學語言,教學中就能達到化複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化模糊為生動的教學效果,精煉準確的語言來自教師客觀敏銳的聽覺,它是教學的基本功,也是聲樂教學的基矗精練準確的語言來自教師主觀努力的教學經驗,它是教學實踐而成的積累。也是聲樂教學的關鍵。

  ㈡、辯證統一性

  在聲樂教學中,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訓練的總目標,教師對這一總目標的教學要求,心中是有數的,但在具體的分階段的教學中,不可能把未來的目標要求拿到現階段來付諸實施,在對學生進行歌唱技巧訓練,音樂處理表現,音樂感受和創造思維的綜合訓練過程中,教師要處理好整體要求和區域性訓練的辯證統一的關係,聲樂教學主要是靠教師的聽覺和辨力來指導學生的訓練,聽到了學生演唱中的問題,就要拿出具體的辦法去解決,聲樂教師責任就是要訓練學生有一對客觀的耳朵,能聽出自己演唱時的對與錯,所以教師的分辨能力和教學方法是直接影響學生的演唱水平的,就聲音的訓練來講,正確的歌唱方法是整體的歌唱,這就要求聲樂教師的思想方法是辨證的,聽覺是平衡的,看問題是客觀的,分析和解決問題是全面的,比如在聲音的訓練中,當強調聲的高位置時,同時要強調氣息的低控制,否則就會產生氣淺、喉緊,發出的聲音效果尖、擠、卡、虛的現象,在提示氣息下沉有深度時,同時要保持高的歌唱位置,反之就會破壞歌唱狀態的平衡性和完“整性。在訓練中讓學生把喉嚨開啟時,又要提示學生把聲音唱的集中;提示靠前唱時,又要注意聲音的垂直性;提示歌唱發聲中要有點感覺時,又要注意整體面的結合;提示笑肌上提時注意下顎向下鬆的感覺,真聲位置假唱,假聲位置真唱,閉口音開著唱,開口音關著唱,這一系列的訓練方法、觀點、語言無一不貫穿在辯證統一的規律之中。

  ㈢、形象比喻性

  聲樂教學中由於聲樂教學語言語義的不確定性,學生對教師講述的要求常常感到不易理解,教師採用形象的語言把比較抽象的概念具體形象化。為了達到訓練的目的,教師還常採用啟發式的感覺教學方法,所謂感覺教學就是將我們**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一些動作和感覺用於歌唱和訓練之中,通過這些感覺體會到科學的發聲狀態,達到訓練的效果。如:訓練氣息下沉時,用聞花的動作,雙手提水的感覺去體會就不至於把氣吸到胸上。當訓練聲音靠前唱時,教師會說“讓你的聲音先向後劃圈再拋向前方”“讓聲音坐在氣上滑出去”“唱高音時要像跳高運動員起跳時腳先向下蹬,身體再向上拋的感覺”“聲音要始終向前滾動的唱,氣才不會重”“聲音的高位置像雨傘的傘蓬,氣像傘的把”,“聲音像風箏在空中自由飄蕩,氣息要像線軸始終在下面拖妝“吸著唱”“喊著唱”“真的唱”“假的唱”“收著唱”“開著唱”“豎著唱”“圓著唱”“扁著唱”等等。在聲樂教學中採用確切生動,形象的語言,比用單純技術性的闡述,更易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