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音樂理論的感想

  音樂理論的學習,會讓演奏者從一個作曲家的角度看待問題,就像是統帥眼裡看到的戰場佈局,而不是單純的戰爭或者打架。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些學習音樂理論知識的感想,僅供參考。

  一

  聲樂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必須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系統的訓練,但是對於學習者來說,死記硬背理論知識有時不但不能提高歌唱技藝,還會禁錮我們的思維而適得其反。

  我們有時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演唱水平相差較大的兩個人在闡述自己聲樂理論的時候,觀點卻基本一致。一些換聲區有明顯問題的演唱者,在談論關閉及換聲時的理論甚至比解決了換聲區技術的人說得還要全面。這表明,理論知識只有建立在具體的實踐中才能發揮其真正的作用。同時,由於演唱者的嗓音條件不盡相同以及演唱作品的差異,更需要我們在實際演唱中對聲樂理論做到“活學活用”。

  拿男高音的“換聲”來說,書中普遍定義要在小字二組的升F進行換聲,但是在一些輕型的男高音中,有些演唱者甚至要到了小字二組的降A才真正完成換聲。如果死記硬背教科書中程式化的理論,過早地換聲會使演唱者喪失部分音區漂亮的音色,也加重了嗓音的負擔。而一些號型較大的男高音換聲其實在小字二組的升F之前就已經基本完成,過晚的換聲會使嗓音缺乏保護加速疲勞,同時音色也不理想。

  又如聲樂中關於氣息的理論經常出現“橫膈膜”一詞。書籍中經常提到要在橫膈膜上找到對抗的感覺,但是,橫隔膜究竟長得什麼樣?我們在演唱中是否能夠感知到這層膜的存在?實際上大可不必糾結“橫膈膜”這三個字,當演唱者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方式,橫膈膜的運動肯定也是正確的。氣息的正確是全身肌肉與歌唱意識良好配合而產生的結果,遠非背會某個名詞那麼簡單。

  再如吸氣的理論知識,演唱時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七分氣就好”。在實際演唱亨德爾、莫扎特等作曲家作品的時候,為了符合作品規格的要求,經常需要幾個甚至十幾小節不能吸氣,這時的吸氣狀態就要調整到九分或十分,甚至充分呼吸的“氣口”需要提前背在腦海裡才能從容地演唱。

  聲樂的理論知識是優秀的聲樂工作者多年實踐及演唱的高度總結,但由於許多理論的形成是建立在演唱者自身的“感覺”之上,它同時不可避免地具有相對侷限性,例如吸氣像“聞鮮花”也只是演唱者自身的主觀想象,這就需要我們在初步瞭解聲樂理論的同時不斷在演唱實踐中活學活用,真正地理解、完善,甚至修正,而使其成為符合自己嗓音特點,最終適用於自己的聲樂理論。

  二

  樂理≠認譜子,認譜子只是樂理最最初級的部分,就好比學習語文,認字只是一個開始。看到字能念出來,能寫出來,肯定不是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那麼同樣道理,會認譜也不是我們學習音樂的最終目的。樂理是讓演奏者可以從全域性的角度看待作品,為什麼旋律是這樣發展的,節奏是那個樣子的?為什麼結尾要用這幾個音組成而不是其他的?......都可以通過音樂理論的學習找到答案。

  音樂理論的學習還能提高視奏能力:當左手出現了三四個音組成的和絃,用音樂理論的眼光只要看到其中一個音,其他的音符哪怕看不清,也都能猜到是哪幾個;不會樂理,那麼你只能停下一個一個的數;如果剛巧還有很多升降號或者還原記號,彈錯兩三次都是很正常的。

  當大多數人還在糾結於各種演奏技術、能演奏什麼作品的時候,Techer L不得不提醒一下——沒有理論知識的支援,演奏的再好只能算是“匠人”。縱觀史上的音樂家們,哪個不是技術與理論並提,而最終讓人們記住並能仰視他們的,正是那些看得見摸得到的譜子。都知道肖邦、李斯特彈琴技術一流,當大家挖空心思提高技術、充分演繹作品的時候,是否想到,這些演奏大師本身也是非常優秀的作曲家?

  三

  通過學習音樂課,我感到自己的音樂才能被不斷的挖掘出來。我想:每個人的經驗、稟性不同,所對其體會也各不相同。猶如一杯清水,不同的人的品嚐味道也不盡相同吧。

  對於兒童來說,音樂是他們的交流方式,情感表現的手段。我們尊重幼兒的想象和表達,鼓勵孩子自由的用身體動作表現自己對音樂節奏的強弱、快慢的感受。提倡幼兒同伴間的合作。初期,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個別缺乏自信的孩子,常去效仿其他人,對於他們,我們從“遊戲”入手,將孩子們天性——玩***遊戲***轉向——用心去“玩”,去經歷一種最完美的人類狀態。“玩”不怕失敗,是一種自我成長的過程。鼓勵幫助他們從音樂中享受到喜悅、樂趣。 在我看來幼兒音樂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樂表現形式,是情感表露的最直接形式。做的好不好不是關鍵問題,關鍵是做不做。兒童並不需要熟練的技巧,但是需要情感和環境的寬鬆自由。凡是能夠通過音樂創造活動自由靈活的表達、表現自己,情感得到充分宣洩的兒童,他們容易解脫心理的緊張壓力,獲得情感的自由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音樂教育本身是一種美學教育,所以在音樂教學中讓幼兒充分體驗歌曲中的美感是十分重要的。有人講“不會欣賞美,就不能表現美和創造美。”在音樂教育中也是這樣。如果幼兒不能從歌曲中體驗到美感,那麼他們也不會產生良好的學習興趣的。所以教師應該啟發幼兒學會理解歌曲中的美併產生良好的美感是音樂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能否用美好的感情對幼兒進行範唱十分重要,它直接影響幼兒能否產生要演唱歌曲的慾望。所以教師應該掌握正確演唱歌曲的技能技巧,在教學中能夠用優美的聲音和豐富的情感向幼兒範唱,使幼兒感到歌曲的優美和教師演唱的美感,在這個基礎上再激發幼兒模仿教師的演唱和體會歌曲中的美好感情,幼兒就能夠對音樂產生學習興趣並積極地學習。利用教材中鮮明、生動的音樂藝術形象,對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音樂教育活動中進行品德教育,就要選擇能結合幼兒生活實際的教材,讓幼兒在原有的認識基礎上理解其教育內涵,以達到教育目的。

  在學習了音樂課的基礎之上,讓我也接觸了樂理知識!原來也接觸過一些,不過要想學好音樂必須要在學習樂理的基礎之上去完成。

  要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彈琴是基礎!

  我對於幼兒音樂理念和內容理解得較為膚淺,但我始終牢記:音樂教育重要的不是“教”。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我也從中獲益良多。讓我在音樂教育理論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也讓我真正認識了音樂教育對於孩子們是多麼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