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圍棋有哪些著名的棋手

  中國圍棋有哪些著名的“師徒”,換句話說就是有哪些門派?這是棋迷所感興趣的。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歡迎來閱讀。

  圍棋名師出高徒

  粗略統計,現在的“小龍”、“小虎”或者更年輕的“小小虎”棋手中,有很大部分都有師承關係。而他們的老師,大都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因中日擂臺賽而家喻戶曉的棋手。

  聶衛平有“棋聖”之稱,是中國圍棋的“旗手”,他門下的弟子也是最多的。1993年,聶衛平就收了常昊、周鶴洋、王磊、劉菁“四大弟子”,這四人後來都成了中國圍棋的超一流強手,在“七小龍”裡面佔據了大半壁江山。在1997年後,他又收了古力、劉世振、王煜輝和劉熙新四大弟子,除了劉熙不為人所知之外,其它三個都成了國內的頂尖高手,尤其是古力,已經成了中國圍棋新一代的領軍人物。現在,老聶又把古靈益等”小小虎“棋手收到門下培養,大有一統中國圍棋江湖之意。

  馬曉春和聶衛平齊名,但生性淡泊、隨意的他在收徒弟方面並不怎麼看重,多年來門下只有邵煒剛、羅洗河兩位弟子,雖然這兩人在國內都是赫赫有名,但造化比起老聶門下的常昊、古力來說還是略微低了一些。聶馬在棋藝上難分高下,但如果彼此門派競技的話,絕對是老聶佔先。

  劉小光在培養弟子方面也是頗有心得。近年來在棋壇叱吒風雲的孔傑、胡耀宇等“小虎”輩翹楚就出自他的門下。劉小光當年有“天殺星”之名,不過他的弟子和他的棋風卻不盡相同,這就像曹薰鉉和李昌鎬的棋風對立。

  俞斌門下的弟子有丁偉、王堯和邱峻三人。俞斌是老一輩棋手中的常青樹,儘管“長江後浪推前浪”是真理,但俞斌的徒弟暫時還無法威脅到師父,在各項比賽中,老聶、馬小常被徒弟擊敗,只有俞斌還能經常贏徒弟。

  謝赫、李劼、張學斌和楊一等人是曹大元的弟子。和師父的性格一樣,這幾個弟子都很沉穩,其中最出色的首推謝赫,他在國際大賽中擊敗過李昌鎬,也打進過天元等國內重要頭銜戰的決賽,堪稱曹大元最得意的“弟子”。

  圍棋國手如何拜師?

  “拜師”,在普通人眼裡,這樣的經歷略帶神祕色彩。圍棋選手怎麼拜師?別說,還真有點武俠小說中的傳奇色彩。

  古力拜在聶衛平門下也頗為不易。1995年古力就入選了國少隊,但當時並不顯山露水。為了古力的自身發展,重慶隊教練楊一一直想讓古力拜在一個名師門下。楊一和俞斌的關係很好,楊一當初想讓俞斌收古力為徒。不過俞斌當時已經收了弟子,他建議楊一最好把古力送到聶衛平門下,並表示自己回去給老聶說。這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事情,此前楊一已經拜託國少隊教練吳玉林給老聶打個招呼,但當時老聶對古力一無所知,因此不置可否。不過有了俞斌的鼎力推薦,老聶才開始認真關注古力,在詳細瞭解古力的情況之後,他終於答應收古力為徒。

  1997年,在重慶當地一位熱心企業家的贊助下,老聶專程從北京飛到重慶,在重慶棋院大樓,楊一為古力安排了極其正式的簽約儀式,當時重慶市內的不少領導同志都親自出席。聶衛平先和古力進行了兩盤讓先棋,然後古力畢恭畢敬地向坐在椅子上的老聶三鞠躬。這樣,古力才算正式進入聶衛平門下。不過也不是所有的拜師儀式都這麼正式,和古力同時拜在老聶門下的其它弟子並沒有舉行這樣的儀式。

  圍棋徒弟如何出師?

  長江後浪推前浪,徒弟總會有出師的一天,也有勝過老師的一天。當這樣的時刻到來之際,師徒兩人會有尷尬嗎?

  在日韓棋壇,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內弟子不長大成家或者升到職業五段,就不能離開師門。不過也有例外,比如曹薰鉉和李昌鎬這對師徒就過早分開,而這不但沒有讓當事人不悅,反而讓彼此解脫。從1984年搬到曹薰鉉家中開始,李昌鎬就突飛猛進,並嚴重威脅到師父的地位。據曹薰鉉夫人在一篇文章中回憶: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當李昌鎬一點點蠶食師父的各項頭銜時,師徒之間就籠罩著一種奇怪的氣氛,因為職業棋手的競爭實在太殘酷了。當時韓國圍棋雜誌上還刊出了一幅漫畫,一座大房子的二樓是一隻血氣方剛的老虎,而一樓則是一條青龍,那意思再明白不過了:白虎壓青龍。在“分家”呼聲日漸高漲的時候,深知內弟子脫離師門規矩的曹薰鉉深雖然還想堅持到最後,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自己也開始動搖了。1991年2月份,曹薰鉉在北漢山蓋了新房子,並搬了過去。而李昌鎬因為3月份就要到衝巖中學去上學,所以,就沒有一起搬過去,而是住進了公寓。這樣,這對“天才師徒”才擺脫了某種束縛。

  在中國,因為沒有“內弟子”制度,而且師徒關係也比較鬆散,因此出師比較自由。從1993收常昊等人為徒,到1997年收古力等人為徒,老聶和每個徒弟都簽訂了一份合同。規定學習以2年為一週期,如果到期不再續約或者在國內頭銜戰獲得冠軍都視為出師。而當師徒在比賽中碰面的時候,一般也不會有多少尷尬。這一方面是因為幾個老師都已經過了全盛期,“師不如徒”在社會眼裡也屬正常;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棋手都屬於國家正式職工,不像日韓棋手那樣全靠比賽獎金過活,競爭沒有那麼激烈。徒弟該不該 “進貢”?

  最後必須得說到一個敏感的話題,就是徒弟該不該向師父“進貢”。

  日、韓的“內弟子”情況比較複雜,基本上是採取家貧者不交或者少交學費、家富者多贊助的方式,不過這一般沒有硬性規定。而在中國棋壇,老聶曾經用合同的方式規定弟子必須上交部分獎金當學費,曾經引起過不少爭議。[

  老聶的弟子在正式拜師的時候都要籤個合同。合同以2年一期,即弟子在2年學習期內,在國內或國際比賽中如獲獎金,其1/3要作為學費上交聶衛平。應該說這個比例不少,古力在1998年獲得聖雪絨杯亞軍時,其所得獎金就以這個規定向老聶交了1/3。有一種說法,老聶在弟子身上賺了幾十萬元,因為他的弟子大多數都獲得過國內頭銜。還有一種說法,說即使2年之後不再和老聶續約,弟子在此後3年內所獲比賽獎金仍要將1/3上交聶衛平作酬金。不過老聶對此堅決否認,認為他根本沒有抽得這麼多錢,而且“三年利益期”的說法純屬子虛烏有。不過記者也從側面瞭解,當初劉菁、常昊等人的家長和一些棋界人士一度的確因為“抽成”想不通,認為聶衛平作為國家圍棋隊的總教練,指導青年棋手是其本身的職責。不過也有人認為,聶衛平既然付出了非常辛苦的勞動,最後因為自己的學生出了成績,而獲得相應這種回報是應該的。不管如何,這都是一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觀念碰撞,其合理與否,還得待時間檢驗。

  圍棋“師徒制”在三國的區別日本門派之爭

  但是日本的“內弟子”制也有其缺點,就是不同門派間的棋手,除了比賽之外,一般很少在一起研究棋藝。因為各派都不想讓自己的“祕密武器”洩露出去。這對棋藝的提高,顯然是不太有利的。比如木谷實門派是世界圍棋界的最大門派,木谷實門下七大弟子大竹英雄、加藤正夫、石田芳夫、武宮正樹、小林光一、趙治勳和小林覺從上世紀70年代之後統領世界圍棋近20多年,但從他們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走下坡路開始,而日本圍棋無論水平還是在世界棋壇的影響都急劇下滑。但“內弟子”制度確實是日本圍棋的基石,一個門派衰落了,另一個門派又興盛了,現在日本圍棋“第一人”張栩就是內弟子出身,張栩是中國臺北人,在他6歲半的時候,就以出色的潛質被同樣是中國臺北人的林海峰收入門下,並隨師父一起東渡日本。在日本期間,張栩一直寄住在林海峰老師的家裡,成績突飛猛進,直到今天成為世界冠軍和日本頭銜最多擁有者。韓國流行協作

  韓國也時興“內弟子”制度,最著名的就是曹薰鉉和李昌鎬的師徒關係。韓國同樣有不少門派,比如權甲龍、許壯會等門派,但韓國年輕棋手並不像日本棋手那樣關在自己家裡訓練,而是經常聚集在衝巖研究會或者韓國棋院一起研究圍棋。集體的智慧顯然比任何一個人都要高,因此,韓國棋手特別是年輕棋手的實力突飛猛進。中國沒有“內弟子”

  中國的師徒關係和日、韓又有所不同。因為種種原因,中國幾乎沒有“內弟子”制度。而中國的圍棋歸體育口,棋手屬於專業運動員,同樣有國家隊和地方隊的區別,沒結婚的棋手都住在一起,不用像日韓那樣暫居在老師家中。而中國棋壇大規模流行“師徒”關係是從上世紀90年代以後開始的,當時的背景是為了培養青少年棋手,中國棋院鼓勵像聶衛平、馬曉春、俞斌、曹大元等成名棋手收弟子。因此中國棋壇的“師徒”關係一般只停留在棋上面。而且中國圍棋由於長期實行集訓制,年輕棋手也經常聚在一起下棋,雖然師父不同,但幾乎沒有什麼門派之爭。

  一個天資聰穎的少年,歷經千辛萬苦,拜在一個武功高強的宗師門下,十年磨劍,然後在江湖上揚名立萬。這是武俠小說常有的情節,歷來也讓人們津津樂道。“名師出高徒”,這是中國的古訓。圍棋是中國的國粹,它也十分講究這樣的師承。在現代社會,這種帶著古韻的“師徒”關係已經在很多行業近乎絕跡,所以棋界這種仍在堅持的“拜師學藝”傳統就更讓世人感興趣。現在就讓我們透視棋壇的諸多“師徒”,一窺這其中的奧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