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御城棋與棋院四家的故事

  日本圍棋歷史上有四大家,分別為:本因坊、安井、井上、林這四家,即人們常說的“棋院四家”。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吧,歡迎閱讀。

  御城棋與棋院四家

  在之前的故事中妙語講到了名人棋所和本因坊的由來,名人棋所的建立有個關鍵人物,他就是豐臣秀吉。這位出身低微卻在日本歷史上留下了豐功偉績的軍事將領,因喜好圍棋為日本圍棋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妙語覺得日本的圍棋的發展過程與日本歷史交織的很緊密,大概也就是因為很多達官貴人都喜好圍棋,才有瞭如此之多流傳至今的故事。

  今天的故事還要從豐臣秀吉這裡講起。說到豐臣秀吉日本歷史上對他有個特別的稱謂“太陽神之子”。傳說秀吉的母親一直很想要一個兒子,就每日祈福期盼上天恩賜。一日,秀吉的母親夢到太陽從天而降落入自己的腹中,便視為吉兆,向人們講述。不久秀吉的母親懷有了身孕,十三個月後才產下了一名男嬰,取名豐臣秀吉。太陽神的故事也流傳開來。

  故事的主題回到圍棋上,即便是傳說的“神人”也有終了的一天,在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繼起執政。此人也愛下棋,與算砂私交甚好。加上當時的後陽成天皇又是棋迷,常常召見算砂,研究發揚圍棋之道,頗有把圍棋作為“國技”的意思。於是算砂乾脆把寂光寺讓給師弟日榮去主持,自己則專門收徒弟教棋,一心撲在圍棋上了。

  由於舉國上下皆尊棋道,自然生出許多圍棋門派,之中以本因坊、安井、井上、林這四家為主,即人們常說的“棋院四家”。

  德川家康對日本圍棋功勞甚大,如棋所制度的改善,升段之鑑定,名人之產生,以及棋士俸米的保薦等等,都是足以稱道的事實。彼時,日本圍棋已有段位之分。九段為最高段位,卻只能有一人,即為“名人”,同時代只能有一個名人。一旦晉升為九段,就意味著隨時會被任命為“棋所”,因此,二者可看作是同義詞。

  從德川時代開始,四大家的棋士們每年一度聚會於江戶城***東京***,在天皇或將軍面前對局,這就是“御城棋”制度。御城棋又叫天覽棋。比賽規定,每年十一月六日報名,由四大家協議,決定對局者之間的比賽標準,而且一般要在七段溢最隆重的盛會。

  當時,由於四大家對外實行技術保密,平日輕易不與別家的棋士對弈,所以除了爭棋外,御城棋便成為公開較量的唯一場所。對參加御城棋比賽的棋士來說,對局勝負不僅關係到個人的前途,更關係到本門本派的榮辱,甚至與日後棋所寶座歸誰家所有有關。故對局者無不全力以赴,比賽緊張酷烈的程度絕非常人所能想象,也著實弈出了許多精彩絕倫的好棋來。

  據《慶長日件錄》記載:第一次御城棋,對局者有本因坊、利玄、仙角、道碩四人。利玄就是鹿鹽利賢;仙角是本因坊老師仙也的兒子;道碩則是本因坊的徒弟,後來自立門戶,成為安井家的開山祖師。這次比賽,本因坊算砂大概因心理壓力過大有些失常,結果一勝一負。

  當時還有一個故事:韓國的第一高手名叫李祠史的到日本來,本因坊算砂口出大言,非要讓他三子。一局下來,李某真個輸了,而且輸得服服貼貼。從此以後,外國人到日本,凡和名人對局,不論他是幾段一律“先擺三子”,便成為一種傳統。直到秀哉名人退位後,這一規矩才告消亡。

  御城棋與棋院四家二

  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繼起執政,此人也愛下棋,與算砂私交甚好。加上當時的後陽成天皇又是棋迷,常常召見算砂,研究發揚圍棋之道,頗有把圍棋作為“國技”的意思。於是算砂乾脆把寂光寺讓給師弟日榮去主持,自己則專門收徒弟教棋,一心撲在圍棋上了。

  由於舉國上下皆尊棋道,自然生出許多圍棋門派,之中以本因坊、安井、井上、林這四家為主,即人們常說的“棋院四家”。

  德川家康對日本圍棋功勞甚大,如棋所制度的改善,升段之鑑定,名人之產生,以及棋士俸米的保薦等等,都是足以稱道的事實。彼時,日本圍棋已有段位之分。九段為最高段位,卻只能有一人,即為“名人”,同時代只能有一個名人。一旦晉升為九段,就意味著隨時會被任命為“棋所”,因此,二者可看作是同義詞。

  從德川時代開始,四大家的棋士們每年一度聚會於江戶城***東京***,在天皇或將軍面前對局,這就是“御城棋”制度。御城棋又叫天覽棋。比賽規定,每年十一月六日報名,由四大家協議,決定對局者之間的比賽標準。

  當時,由於四大家對外實行技術保密,平日輕易不與別家的棋士對弈,所以除了爭棋外,御城棋便成為公開較量的唯一場所。對參加御城棋比賽的棋士來說,對局勝負不僅關係到個人的前途,更關係到本門本派的榮辱,甚至與日後棋所寶座歸誰家所有有關。故對局者無不全力以赴,比賽緊張酷烈的程度絕非常人所能想象,也著實弈出了許多精彩絕倫的好棋來。

  據《慶長日件錄》記載:第一次御城棋,對局者有本因坊、利玄、仙角、道碩四人。利玄就是鹿鹽利賢;仙角是本因坊老師仙也的兒子;道碩則是本因坊的徒弟,後來自立門戶,成為安井家的開山祖師。這次比賽,本因坊算砂大概因心理壓力過大有些失常,結果一勝一負。

  當時還有一個故事:韓國的第一高手名叫李祠史的到日本來,本因坊算砂口出大言,非要讓他三子。一局下來,李某真個輸了,而且輸得服服貼貼。從此以後,外國人到日本,凡和名人對局,不論他是幾段一律“先擺三子”,便成為一種傳統。直到秀哉名人退位後,這一規矩才告消亡。

  德川時代,名人棋所之決定是極嚴格的。其產生有下列三途:一是官命,二是協同相薦,三是爭棋獲勝。其中“官命”這一條簡直不可能,事實上日本的名人,大都是憑本領掙來的。算砂之名人乃為眾望所歸,大家都沒話說。等到算砂死後,名人的問題就多了,此為後話。

  從1603年至1623年,本因坊算砂整整作了二十一年的名人棋所,可謂鋒芒一世,但臨到老了卻生出一件傷心事-後繼無人。他最得意的徒弟中村道碩已經羽翼豐滿,另立門庭了。另一可指望的得力弟子是翕,偏又短命而亡。唯一有些希望的只有算悅一個,可當時算悅剛十三歲,人事尚不懂,如何能支撐門戶。眼看著人亡政息,本因坊家就要冰消瓦解了。算砂憂心如焚,可他畢竟是老謀深算之人,經過一番長考,終於想出了一條移花接木的妙計。當即派人把中村道碩請至榻邊,先把名人棋所讓給道碩,並大大地捧他一番,然後便把算悅叫來,鄭重拜託道碩,務請加意教導,為本因坊延存一脈,體存門戶之見。這和《三國演義》中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故事如出一轍。果然這一著頗為有效,道碩感激涕零,當即拍胸應承。

  算砂死後,道碩對算悅可謂仁至義盡。首先,道碩費盡心機替算悅弄到三十石的俸米,解決了他的生計問題,又盡力教他下棋。到道碩死前,算悅已取得了七段的免狀***段位證書***。

  中村道碩當名人棋所前後只有七年,他雖是算砂私意推薦的,但大家對此都沒什麼意見,因為當時好手全是他的手下敗將,所以道碩的名人地位是誰也無法相爭的。

  井上家的中村道碩,在本因坊算悅二十歲時就死了,享年四十九歲。道碩死前沒說出什麼人可繼承棋所,於是棋所問題就成為爭奪之焦點。

  當時日本在幕府執政的元老們,對棋壇大事頗有決定權。他們大都與算砂私交甚好,又追念他對棋壇的功績,更因算悅已然成人,棋藝亦達上手***七段***,所以都覺得算悅繼承棋所是順理成章的事。於是,元老們召集四大家的首腦開會,討論這一問題。

  不料,還不等元老們把這層意思講出來,安井家的開山祖師算哲便首先發難,朗聲說道:“我最年長,雖然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業績,但總有些苦勞,希望能讓我繼任棋所。”語氣頗為自負。

  對算哲這種毫不客氣的毛遂自薦,元老們也只好不客氣地回答說:“依你所言,年年紀大了,又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業績,大概沒有當棋所的資格吧。”

  算哲慢腔的熱望,被這一桶水澆個冰涼,半天說不出話來。其實,元老們駁回安井算哲的要求,並非存有偏心,這裡還有一個理由,就是棋力問題。在此之前,算哲曾和算悅弈過一次定先“十番棋”,結果算哲八負二勝,中途就被算悅改了定先。算哲如當棋所,別人不說,算悅如何能夠服氣?

  算哲啞口無言後,林家二世門入資格既淺,棋力也差,當然不作非分之想。於是元老們又問井上因碩二世,是否願意與算悅以爭棋定棋所之繼承。因碩因為曾是算砂的徒弟,覺得與老師的繼承人爭奪棋所,有些不近情理,便明確地答道:“無此意!”當然,因碩迴避爭棋的心情,也是很複雜的。

  既然是召集四大家商議,結果三家不表態,元老們也不好硬抬算悅,只得讓算悅再等機會。於是棋所問題只好不了了之,成為懸案。

  安井算哲在會上碰了個老大的釘子,氣得發昏,自知這輩子棋所無望,就告了老,由第二世的安井算知繼承衣缽,並再三訓誡他,務必要做一做棋所,替為師的出口惡氣。

  於是算知一直以“奪棋所,打倒本因坊”二大目標自勵,臥薪嚐膽,拼命用功,棋力上達確也真快。數年之後,算知自恃已可與算悅一較長短了,就拜託同情他的政界要人天海僧正、太田備中守等,約算悅對弈一局,規定是受先,結果卻是算知大敗。

  算知自知技不如人,只得加倍用功。自道碩死後,御城棋停了十四年,這時天皇因棋所空缺,便有心在算悅和算知二人之中挑選一個任棋所。講好是恢復御城棋二人比賽,六局定輸贏,贏者做棋所。當時本因坊算悅十分看不起算知,聲稱:“我能讓他二子!”結果還是太田備中守出面向天皇請示,才決定分先對局。果然功夫不負苦心人,算知旗開得勝,執黑贏了箇中盤。第二局算悅先著九目勝,以後四局,先著者皆勝。這六局棋整整經過了九年時間,三比三依舊定不出輸贏來,結果棋所還是空著。

  算悅因贏不了算知,當不成棋所,一直鬱郁不歡,在四十八歲時含恨死去,時在1658年。

  按說,以算悅的棋力和本因坊家的功績,縱然與算知弈個平手,也並非沒有當名人的可能。下棋時鬆平肥後守前往觀戰,一會兒,便隨口說道:“此局本因坊要輸了吧。”於是算悅輕輕地收起棋子,蓋上棋罐,起身正色對鬆平道:“我已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棋道,每次對局都象用生命在賭博,這和勇士上戰場一樣。一旦面向棋枰,不能被任何人所制肘,也絕不允許任何人多嘴多舌,何況我是當世的七段上手。殿下怎麼能預先判斷勝負呢?既然如此,御城棋就到此為止吧。”說罷向上一楫,揚長而去。此時將軍正巧去休息,還不知發生了這件事,傳命賽後舉行祭典神社的典禮。值班官員頓時狼狽不堪,連忙去勸算悅續弈。鬆平自覺失言,只得也向算悅賠罪。算悅這才心情好轉,重新對局。本因坊不畏權勢的錚錚傲骨倒是值得稱頌,但也為此得罪了鬆平,結果被算知撿了個便宜,也給三世道悅留下了麻煩事。

  算悅死後,又過了十年,安井算知得到了鬆平肥後守等人的幫忙,終於當了八年名人棋所,總算替先師出了一口怨氣,完遂了兩代人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