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壁畫的內容

  敦煌莫高窟壁畫走過千年的光陰,其鮮明的構圖樣式成為中國繪畫史上探究古代構圖的發展淵源和演變歷程的經典藝術資料。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一起來看看吧!

  

  佛像畫

  作為宗教藝術來說,它是壁畫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種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釋迦、多寶佛、賢劫千佛等***;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天龍八部***天王、龍王、夜叉、飛天、阿修羅、迦樓羅***金翅鳥王***、緊那羅***樂天***、大蟒神等等***。這些佛像大都畫在說法圖中。僅莫高窟壁畫中的說法圖就有933幅,各種神態各異的佛像12208身。

  經變畫

  利用繪畫、文學等藝術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現深奧的佛教經典稱之為“經變”。用繪畫的手法表現經典內容者叫“變相”,即經變畫;用文字、講唱手法表現者叫“變文”。

  題材

  在北魏晚期的洞窟裡,出現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話題材。西魏249窟頂部,除中心畫蓮花藻井外,東西兩面傻子王八王八節揚幡的方士開路,後有人首龍身的開明神獸隨行。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分佈各壁。飛廉振翅而風動,雷公揮臂轉連鼓,霹電以鐵鑽砸石閃光,雨師噴霧而致雨。

  供養人畫像

  供養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資建造石窟的人。他們為了表示虔誠信佛,留名後世,在開窟造像時,在窟內畫上自己和家族、親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這些肖像,稱之為供養人畫像。

  裝飾圖案畫

  豐富多彩的裝飾圖案畫主要是用於石窟建築裝飾,也有桌圍、冠服和器物裝飾等。裝飾花紋隨時代而異,千變萬化,具有高超的繪畫技巧和豐富的想象力。圖案畫主要有藻井圖案、椽間圖案、邊飾圖案等。

  故事畫

  為了廣泛吸引群眾,大力宣傳佛經佛法,必須把抽象、深奧的佛教經典史蹟用通俗的簡潔的、形象的形式灌輸給群眾,感召他們,使之篤信朝拜。於是,在洞窟內繪製了大量的故事畫,讓群眾在看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畫內容豐富,情節動人,生活氣息濃郁,具有誘人的魅力。主要可分為五類。

  1、佛傳故事:主要宣揚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蹟。其中許多是古印度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佛教徒經過若干世紀的加工修飾,附會在釋迦身上。一般畫“乘象入胎”、“夜半逾城”的場面較多。第290窟***北周***的佛傳故事作橫卷式六條並列,用順序式結構繪製,共87個畫面,描繪了釋迦牟尼從出生到出家之間的全部情節。這樣的長篇鉅製連環畫,在我國佛教故事畫中是罕見的。

  2、本生故事畫:是指描繪釋迦牟尼生前的各種善行,宣傳“因果報應”“苦修行善”的生動故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畫中廣泛流行的題材,如“薩捶那捨身飼虎”、“屍毗王割肉救鴿”、“九色鹿捨己救人”、“須閣提割肉奉親”等。雖然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著神話、童話、民間故事的本色。

  3、因緣故事畫:這是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和釋迦牟尼度化眾生的故事。與本生故事的區別是:本生只講釋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緣則講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壁畫中主要故事有“五百強盜成佛”、“沙彌守戒自殺”、“善友太子入海取寶”等。故事內容離奇,情節曲折,頗有戲劇性。

  4、佛教歷史故事畫:是指根據史籍記載畫成的故事,包括佛教聖蹟、感應故事、高僧事蹟、瑞像圖、戒律畫等。包含著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資料。這類畫多繪於洞窟龕內四披、甬道頂部和角落處次要地方。但有的也繪於正面牆壁,如第323窟的“張騫出使西域圖”、“佛圖澄”和第72窟的“劉薩訶”等。

  5、比喻故事畫:這是釋迦牟尼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給佛門弟子、善男信女講解佛教教義所列舉的故事。這些故事大都是古印度和東南亞地區的寓言、童話,被佛教徒收集記錄在佛經裡,儲存至今。敦煌壁畫中的比喻故事有“象護與金象”,“金毛獅子”等。

  6、唐玄奘取經故事畫:在西夏時期的敦煌壁畫,有六幅《玄奘取經圖》,是唐僧取經故事,唐僧、還有人相似猴的孫悟空手牽白馬。大都不是獨立畫面,而是穿插在觀音經變和普賢經變中的插曲。[1] 後來不斷演繹,就有了《西遊記》。

  山水畫

  敦煌壁畫中的山水畫遍佈石窟,內容豐富,形式多種多樣。大多與經變畫、故事畫融為一體,起陪襯作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水,參照現實景物加上高超的想象力,描繪出“極樂世界”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美麗自然風光;有的是以山水為主體的獨立畫幅,如第61窟的“五臺山圖”。

  壁畫內容除以上七類外,還有建築畫、器物畫、花鳥畫、動物畫等。敦煌壁畫的藝術價值彌足珍貴,在結構佈局、人物造型、線描勾勒、賦彩設色等方面系統地反映了各個時期的藝術風格及其傳承演變、中西藝術交流融匯的歷史面貌。

  上述七類壁畫,除裝飾圖案而外,一般有情節的壁畫,特別是經變畫和故事畫,都反映了大量的現實社會生活,如:統治階級的出行、宴會、審訊、遊獵、剃度、禮佛等;勞動人民的農耕、狩獵、捕魚、製陶、冶鐵、屠宰、炊事、營建、行乞等;還有嫁娶、上學、練武、歌舞百戲、商旅往來、少數民族、外國使者等等各種社會活動。因此,敦煌石窟,不僅是人類藝術寶庫,也是歷史文獻寶庫。莫高窟以其大量精美的壁畫和無數形象生動的彩色塑像,和極其珍貴的大量佛經、文書等珍貴歷史文獻,堪稱世界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寶庫之一。

  莫高窟壁畫的繪畫風格

  早期風格

  較早之十六國和北魏各窟壁畫***如275、254、257等窟***感情強烈外露、動態明顯誇張的人物造型,以勁細線條勾勒並注重暈染的表現方法,以及用赭紅色加散花圖案裝飾襯底的形式,都明顯帶有域外或新疆的繪畫風格。

  西魏時期風格

  ***249窟、285窟等***在吸收傳統形式並把更多的生活情節和形象融入佛教壁畫創造中。通常這個時期的壁畫為白粉鋪底,以遒勁瀟灑的線描和明快的賦色進行繪製。整體上,看來傳統畫風在敦煌佛教藝術中已得到進一步發展。

  北周時期風格

  ***290、428、299等窟***通常為大型本生及佛法故事連環畫,皆以白壁為底,用流暢的線描勾勒,造型簡賅生動,色彩清淡雅麗,雖有的肌膚略作立體暈染,尚存西域繪畫遺風,但整體而言,從形象到藝術風格已是漢族傳統繪畫面貌了。

  北周造像風格、洞窟佈局與前代石窟相比有兩處變化:一是西魏時的“秀骨清像”式造像風格為一種面相渾圓、身體豐壯的風格所取代;二是千佛影象面積增大,佛傳、本生故事等原本放在重要位置***牆中部***的佛畫內容被移到次要位置的窟頂。其變化折射出北朝晚期佛教藝術傳播方向的改變,它體現了中原佛教逐漸成熟,並向周邊傳播。

  唐代時期風格

  題材非常豐富,大致可歸納為:淨土變相,經變故事畫,佛、菩薩等像,供養人。淨土變相的構圖利用建築物的透視造成空間深廣的印象,複雜豐富的畫面仍非常緊湊完整,是繪畫藝術發展中一重要突破,一直被後世所摹仿、複製並長期流傳。經變故事畫以零窟和三三五窟的影象作為代表,內容豐富而多變,場面和情節被處理得真實有趣。繪畫和雕刻中的佛、菩薩等像在唐代的佛教美術中是一重要創造,這些形象所表現出來的動作及表情比前代更加多樣化了,出現了多種坐、立、行走、飛翔中的生動姿態,特別是唐代菩薩的形象為古代美術中理想與現實成功結合的重要範例。唐代供養人壁畫精心描繪了上層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一三零窟盛唐時期樂庭瑰和他的妻子王氏的供養像是優秀的代表作,有名的還有《張議潮夫婦的出行圖》。

  風格

  由於歷史的原因,敦煌藝術由最後的高潮走向衰落,但密畫和中原新畫風的壁畫仍儲存至今,北宋洞窟多以前代洞窟改建而成,宋代壁畫之下往往覆蓋有唐代或北魏壁畫,前代洞窟的門口兩側往往有五代北宋加繪的供養人,供養人往往尺寸極大,如真人甚至超過真人大小。九八窟的《勞度差鬥聖變》,六一窟的大幅五臺山圖都顯現了當時的構圖技巧以及山水人物的繪畫水平。

  線條色彩

  線條和色彩作為我國傳統繪畫的藝術語言,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現力,能夠以簡練的筆墨,塑造出個性鮮明和內心複雜的人物形象。敦煌壁畫全面地繼承了這個傳統,並適應創造新形象的需要而有所發展。壁畫的起稿線豪放自由,粗壯有力。寥寥數筆土紅線,一隻撒野賓士的野牛脫壁而出;筆力爽快的接線表現了一群獵仔爭先恐後奔跑覓食的活潑神態; “篙山神送柱”一圖裡的人物和建築部是不用朽子***木炭條***,隨手勾描的畫稿,顯然逸筆草革,卻仍不失為一幅神采生動的白描。在不經意的落筆起稿中,往往另有一種自然流露於筆墨間的天趣。

  敦煌壁畫的定形線是比較嚴謹的,早期的鐵線描,秀勁流暢,用於表現瀟灑清秀的人物,如西魏的諸天神靈和飛天,線描與形象的結合,堪稱關五無暇。唐代流行蘭葉描,中鋒探寫,圓潤、豐滿、汗厚,外柔而內剛。

1.敦煌莫高窟壁畫內容

2.莫高窟壁畫導遊詞

3.敦煌莫高窟壁畫資料

4.莫高窟壁畫的導遊詞

5.敦煌莫高窟壁畫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