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楷書書法欣賞

  黃庭堅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黃庭堅楷書書法,希望對你有用!

  

  黃庭堅楷書書法圖片1

  黃庭堅楷書書法圖片2

  黃庭堅楷書書法圖片3

  黃庭堅楷書書法圖片4

  心如砥柱黃庭堅

  名師出高徒這個說法,在書畫藝術史上似乎並不適用,很少有師父與弟子達到同樣高度的例子,我們常見的一般是這樣的情形:或者是弟子水平太高、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例如唐寅是周臣的學生,唐寅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傳奇,而周臣的名號和作品,知道的人卻要少得多;或者是師父水平太高光芒照人,弟子只能生活在其陰影下,很難保持自己的獨立個性,這樣的例子就太多了,不需要列舉出來,乃至到了近當代,很多同行甚至以“某某”傳人的名號而自豪,完全沒了自我。能如宋代黃庭堅這樣,以蘇軾為師又最終得到世人公認,詩詞與書法都能與蘇軾並稱為“蘇黃”,這樣的例子幾乎是絕無僅有的。

  黃庭堅出生在一個詩書之家,他的父親黃庶工詩詞,因追慕古代大哲,就採用上古時帝顓頊高陽氏的後裔“八愷”為自己的兒子命名,大兒子名“大臨”,二兒子名“庭堅”。和大多數名家一樣,幼時的黃庭堅聰穎早慧,屬於神童級別,讀書時一眼能同時看五行文字,讀幾遍就全能背下來,七歲時就能作出這樣高格調的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此後的發展也是順理成章的,中舉出仕。

  有緣人註定要相遇的,在詩文唱和、翰墨往還數年後,公元1086年,黃庭堅和蘇軾這對相知相慕、朝思暮想、心神兩契的神交至友終於會面。黃庭堅以一方洮河石硯作為贈禮,正式拜蘇軾為師。兩人的直接相處只有此後同官京師的三年多時間,兩人朝夕相伴,黃庭堅得以親耳聆聽老師的教誨,受益良多,他對蘇軾極為仰慕,痛惜跟老師學得太晚;蘇軾也為這樣的奇才弟子而高興“又得天下才,相從百憂散”。

  從文學與藝術的角度來看,黃庭堅與蘇軾的交遊,兩人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和提高,造就了兩位文學藝術大師的不朽傳奇。宋代曾敏行《獨醒雜誌》卷三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東坡曰:“魯直近字雖清勁,而筆勢有時太瘦,幾如樹梢掛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輕論,然間覺褊淺,亦甚似石壓蛤蟆。”二公大笑,以為深中其病。這段子翻譯過來是這樣的,蘇軾對黃庭堅說:“小黃,你近來的字雖然看起來很清勁,但有時候筆勢太瘦了,簡直就像掛在樹梢上的蛇啊。”黃庭堅說:“老師,您的字我當然不敢妄加指點,但是,但是……有時也覺得褊淺,很像是被壓在石頭底下的蛤蟆哦!”二人相對大笑起來,認為對方都說中了自己的缺點。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黃庭堅既是以蘇軾為師,也難能可貴地保持了自己的藝術個性。

  然而,因為對蘇軾的堅定追隨,最終影響了他在仕途上的發展,縱其才華橫溢,卻畢生未做高官,因受黨爭牽累,一再被貶謫至蠻荒之地。《宋史·黃庭堅傳》中記載他被貶後“泊然,不以遣謫介意。蜀士慕從之遊,講學不倦,凡經指授,下筆皆可觀”。 由此可見,黃庭堅不是那種將生命寄之於治世之業的士人,他更崇尚人格的完整。他的修行在於生命體驗的完美表達、人世之道的悟取。在世道***中,他心如砥柱,修行漸深,筆力亦漸深。

  拋開他在文學上的造詣,我們這裡只談藝術,在“蘇黃米蔡”宋代四大書法家中,黃庭堅是極特殊的一位,他和蔡襄一樣法古,卻能以一種嶄新的面貌推陳出新;他也和蘇軾一樣富有創意,卻是全憑深厚的功力來展現高度的技巧,留給後人無數的啟發。在積年累月、博採眾長的過程中,醞釀出了他那舒展縱橫、雄逸豪邁,奇宕飄逸,沉著痛快的“山谷輻射體”。他的書法,無論大字還是小字、無論行書還是草書,都博大磅礴,震懾人心。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如果這個朋友是人間全才、萬人迷蘇軾,而你是他最得意的門生、最好的哥們,多年來心意相通風雨同舟,那是何等的美妙,即使是因此而飽經風霜磨難、屢遭對手的打擊迫害、常年顛沛流離,只要有這樣一個朋友,你們可以在一起談天論地、詩詞唱合、詩文唱和、翰墨往還,人間的其它苦便微不足道了。可是,當他先你一步離開了這個世界之後,那種“失去”的失落與寂寞,又將是如何的痛徹心扉啊!公元1101年8月,一代文豪蘇軾病逝於常州,黃庭堅失去了這位終生欽服的良師益友,心中無限悲痛,懸像室中奉之終身。在此後的四年中,他寫下無數懷念蘇軾的詩文,表達沉痛的哀思和深切的懷念,同時也竭盡全力發揚光大蘇軾的文化思想。

  他的晚年被貶謫在偏僻的宜州***廣西***,生活極其貧困,身居“上雨旁風、無有蓋障、市聲暄憤”的陋室,曾一度揭不開鍋不得不借錢買米,還留下一張借據,這就是後來的《貸錢帖》。他甚至沒有錢買好的毛筆寫字,用三錢的雞毛筆照樣寫出了行雲流水的書跡,愈到老年,他的字寫得反倒愈好,字裡行間毫無衰病之跡,愈加縱伸橫溢、舒展大度。他對自己也很有信心: “年衰病侵,百事不進,惟覺書字倍倍增勝”,在這平靜如水的文字下,蓄積著多麼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啊!

  公元1105年9月,宜州秋天的天氣仍然非常炎熱,這一天突然下起了小雨,黃庭堅在南樓上飲酒,他喝醉了酒,坐在胡床上把腳伸到欄杆外淋雨解暑,並回過頭來對旁邊的友人說:“真舒服啊,這一輩子從來沒有這麼痛快過!”這次淋雨受了風寒,幾天後,他在宜州南樓去世,享年60週歲。

  黃庭堅書法在宋代產生了極為廣泛的影響,上自帝王下至庶民都樂於學習他的書法,宋徽宗認為其書“如抱道足學之士,坐高車駟馬之上,橫斜高下,無不如意”,評價相當高。明清之際許多大家也都熱衷學習學習取法黃庭堅,但都很難超越他。就在幾年前,黃庭堅書法《砥柱銘》卷曾拍出4.368億元人民幣的天價,創造中國書畫藝術品的成交記錄,此作品雖然有過真偽的爭論,但據文獻記載,《砥柱銘》的確是他曾多次書寫的題材,“世道極頹,吾心如砥柱”,在那個黨爭激烈、權力變化莫測的時代,他的人格如砥柱般堅定剛正,他心存遠志、胸無滯礙,通過兼收幷蓄,大膽創新,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終得自立門戶,與蘇東坡、米芾、蔡襄被時人並稱“宋四家”。

  作者:趙春秋,男,號南山子,中國民盟盟員。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獲藝術碩士學位,現任中國人民大學畫院教學部主任,文化部青聯美術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冰雪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工作室導師,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理事,中國冰雪畫研究會理事,中華藝術研究院祕書長,世界華人華僑聯合總會畫院副祕書長,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北京中韓書畫家聯誼會理事,中華書畫協會理事,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北京時晴堂藝術館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