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蘭亭集序代表作品介紹

  蘭亭序是我國書法家王羲之創作的書法作品,這部作品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對我國書法的影響甚大。在我國行書的發展過程中,這部作品有著重要的影響力。那麼,關於王羲之蘭亭序這部作品,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蘭亭序的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蘭亭序的基本簡介

  《蘭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書作品,在技法上,幾臻完美,成為後來行書法的典範,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王羲之***303—361***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集序》等。

  這幅書法用筆中鋒為主,筆畫多露鋒,表現細膩,牽絲流暢優美。字的結構,體勢縱長,左低右高。字的大小相應,長短相間,虛實相生。佈局上縱有行,橫無列,每行又有搖曳動盪,變化多姿。最難能可貴的是,從《蘭亭序》那“不激不厲”的風格中,蘊藏著作者圓熟的筆墨技巧、深厚的傳統功力、廣博的文化素養和高尚的藝術情操,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蘭亭序》的藝術特點

  《蘭亭序》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也是體現晉書“尚韻”的傑作,藝術水平極高,光耀千秋。《蘭亭序》在藝術上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用筆細膩精湛。《蘭亭序》起筆多以凌空取勢,結筆則多取輕頓提收顯得乾脆利落衝間行筆以中鋒為主,疾澀相宜,圓勁骨清又以側鋒取妍,倒鋒為主的行筆,宮有美的韻律,給人以生動、活躍和優美的感受。

  其二,點畫妍媚遒勁。《蘭亭序》點畫品類繁雜,線條優美,行筆富於變化。筆畫雋美而有力度,藏露井用,勁媚兼舉;其形態有俯仰、疾澀、向背、起伏、撐柱、擒縱等等,可謂變化多端,相映成趣。

  其三,結體雋雅多變。《蘭亭序》通過結體的虛實變化、疏密開臺、似欹反正、剛柔互濟來表現內涵豐富、鳳格雅逸的行書藝術。其結體很少雷同,如行文中“之”字多次出現,卻各有面目。

  其四,章法佈局和諧自然。《蘭亭序》縱行之內,左右擺動;縱行與縱行之間距離不一,氣韻貫通,流暢自然、從橫列來看,又能左顧右盼,避犯就和,不偏不激,筆斷意連追,自然和諧。《蘭亭序》技法達到了無懈可擊的程度。

  蘭亭序的創作背景

  會稽山水清幽、風景秀麗。東晉時期,不少名士住在這裡,談玄論道,放浪形骸。晉穆帝永和九年***353***農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舉行風雅集會,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謝安、辭賦家孫綽、矜豪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兒子獻之、凝之、渙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細雨綿綿的雨季,而這一天卻格外晴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惠風 和暢,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靜宜人。蘭亭雅集的主要內容是“修禊”,這是中國古老 的流傳民間的一種習俗。人們於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邊舉行祓祭儀式, 用香薰草蘸水灑身上,或沐浴洗滌汙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災與不祥。

  蘭亭雅集的另一個專案是流觴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然後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了,誰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這次蘭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兒子王獻之也被罰了酒。清代詩人曾作打油詩取笑王獻之。“卻笑烏衣王大令,蘭亭會上竟無詩。”

  大家把詩彙集起來,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於是,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蘭亭序的作品譯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陰曆三月初,***我們***會集在會稽山陰的蘭亭,是為了從事修禊祭禮。眾多賢才都匯聚在這裡,年長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蘭亭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環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清流激湍***來作為流觴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以令人抒發內心深處的情意。這一天,晴明爽朗,春風和暖暢快。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藉以縱展眼力,開暢胸懷,盡情的享受視聽的樂趣,實在是快樂呀!

  人們彼此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從自己的胸懷抱負中取出一些東西,在室內***跟朋友***面對面的交談;有時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自己的情懷,不受任何拘束,放縱無羈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取捨愛好各不相同,安靜與躁動不同,***可是***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自足,不覺得老年即將到來;等到***對於***那些所得到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改變,感慨隨著而產生。過去感到高興的事,轉眼之間成為舊跡,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觸,何況壽命的長短,聽憑造化,最終歸結於消亡!古人說:“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麼能不悲痛呢?

  每當看到古人***對死生的大事***發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不面對他們的文章而感嘆悲傷的,***卻***不能明白於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後代的人看現在,也正如同我們今天看過去一樣,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個一個記下當時參加聚會的人,抄錄下他們作的詩賦,即使時代變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們興發感慨的緣由,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將有感慨於這次集會的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