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品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地區,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潮州地方在元朝以前雖然已經是“稻再熟而蠶五收”,可是似乎還沒有種茶。《永樂大典》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卷,是現在我們能看到最早的《潮州志》,在它“課稅”一項內曾引用了《三陽圖志》***三陽即是海陽——今之潮安、潮陽、揭陽***。《三陽志》及《三陽圖志》於今已不可復見,但幾經浩劫之後僅存很少的《永樂大典》中卻剛好有一部《潮州志》在,而其中又引用《三陽志》等的原文,彌足珍貴。從原文看來,《三陽志》是元朝時有關這三縣的地方誌。說中到:

  “茶課自大禹別九州之產以作貢,而未聞貢茶,下逮漢、魏、晉、樑皆不及此,至李唐時如趙贊滂、王樓、王涯之徒始創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務交引三分稅之法,而茶之賦始繁矣。產茶之地,出稅固宜。無茶之地,何緣納稅?潮之為郡,無採茶之戶,無販茶之商,其課鈔,每責於辦鹽主首而代納焉。有司萬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這證明在元時,潮州地方還沒有種茶的。沒有種茶倒不要緊,因為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葉並不產自潮州。可是“無販茶之商”,這倒就麻煩了,如果《三陽志》所記屬實,恐怕元朝時潮州還沒有“工夫茶”這一享受呢。

  這就不能不說是一件奇事了,到清代以後,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之有名,潮州人做茶葉生意之多,已經是盡人皆知了,清代的《潮嘉風月記》就說: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爐及瓷盤各一,唯杯之數則視客之多寡,先將泉水貯罐,用細炭煎至初沸,投閩茶於壺內衝之,蓋定後復遍澆其上,然後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豔”。

  “投閩茶於壺內衝之”,到現在也是如此。工夫茶用的是鐵觀音,這是全國僅在福建才有的名茶。自然,現在潮州地方是產茶的,潮安鳳凰山***過去屬饒平***的“單從奇種”簡名曰“鳳凰茶”,就是馳名海內外,在今天國產的特級茶葉中首屈一指,但可惜產量不多,也許是“物以稀為貴”,因此它的價格也是國產茶葉中最高貴的。

  潮汕茶文化的基本步驟

  1、品茶

  潮汕的功夫茶並沒有像中國功夫那樣名揚海外,但它作為潮汕茶文化的精粹,對於潮汕人來說,已經不只是簡單的一道飲料了,而是生活中的生活。所以潮汕人品茶的方式是慢慢品味,講究心手協調,與內心的平靜融為一體。

  2、擇茶

  選購好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潮汕人喝茶多是鐵觀音、鳳凰茶,他們選茶時一要觀形;二要掂重;三要嗅味,他們認為,好的茶葉,有一種純正的令人愉悅的茶香。

  3、擇水

  沖泡功夫茶最講究的就是水的質量,潮汕人沖泡茶認定的水質主要標準是:色度不超過15度,無異色;渾濁度小於5度;無異臭味,不含有肉眼可見物:PH值為6.5~8.5,總硬度不高於25度;毒理學及細菌指標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