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收藏的主要層次分類

  在瓷器收藏界中,根據經驗和收藏時間的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層次的,你知道瓷器的收藏分類具體都有哪些嗎?下面學習來小編帶去了解下。

  瓷器收藏的分類

  瓷器收藏主要分四個層次:新手、初級圈、中級圈和高階圈。

  1、新手,一般收藏5年以下,新老沒有感覺,分不出什麼是藝術品,什麼是舊貨,自己也不知道收藏什麼,求知慾很強,到處打聽,買賣聽故事,很容易被忽悠,收藏也不太有信心。新手最大特點是收藏主要憑感覺,認為黑糊糊的、贓西西的才是老東西,實際都是新東西。

  2、初級層次的是玩民間傳世件,玩破、殘、損或瓷片的人群,他們往往涉足此行有一定年15年以下,也能分別新老,但只認那些比較殘破的、有使用痕跡的或者傳世包漿比較好的民窯器,對“舊器如新”的官窯佳器或者出土件不予認可。這個層次中還參雜著不少身居博物館的所謂專家。他們見過的頂級官窯甚少,偶爾見了也不予認可,更無緣上手。他們的眼光已經適應這些殘破舊的東西,腦子裡也只認可此類的物品,只守住自己的那方小天地,對此天地外的世界一概搖頭否認,連看也不願去多看一眼。所以,眼光永遠只停留在那些殘破、舊、損的東西上。

  他們最大的特點,看有使用痕跡,有磨損痕跡、有包漿,也不相信民間有官窯,玩得東西一般收藏人都能看的東西,家中沒有什麼高檔的藏品,難得一件破損的官窯那是不得了,喊出價格都同拍賣的價格差不多的,他們認為就他自己的水平最高,其他都不如他自己。

  3、中級圈一般是收藏10-20年左右的朋友,他們在收藏圈打拼多年,看的瓷器比較多,他們經歷過初級圈,他們主要在藏品的等級上進行研究,也研究拍賣市場,能接受傳承有序的官窯件,他們脫離了初級圈,但已經看不起初級圈,自己原來收藏的初級品願意用很低的價格處理掉,他們知道自己在進步,他們知道瓷器是靠時間積累的。他們把瓷器收藏當成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但他們還不相信民間有官窯,還不認識出土器。中級圈的最大特點,鑑定主要看包漿、看畫工、看胎質,看傳承有序的記載,願意投資漂亮可靠的高檔藏品,民間普通品已經不再關心,但他們還沒有沉下心,喜歡張揚出頭。

  4、高檔圈一般收藏在25年以上,是從中級圈進步而來,已經經歷了初級和高階圈時期,而且是初級中級圈裡的研究者和實戰者,他們敢於接受新事物,敢於接受新資訊,特別對於窯藏***出土***環境進行深入研究,對製作原料和胎質成分進行分析,能從一個個體資訊推理出客觀面貌呈現,能找到類同和差異性。他們能理解也能看懂中級圈人群玩的藏品,但他們也看不起中初級圈的人群。

  高階圈最大特點是他們經驗豐富,研究深信心足,包容性強,能接受新資訊,財力豐厚,實戰多,眼力好,出手果斷,他們不僅尋找民間官窯,同時對於窯藏出土件中的精品也會毫不猶豫,而他們不浮躁不張揚。

  當代名人瓷收藏的陷阱

  1、贗品、複製品陷阱。今年4月,景德鎮市新聞出版局集中銷燬了近千件薄胎瓷碗和瓷版畫等"名人瓷"被銷燬的薄胎瓷碗的落款是景德鎮市"薄胎大王"高梅生,瓷版畫的落款是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熊鋼如。據悉,被銷燬的"名人瓷"中一部分屬於贗品,但熊鋼如大師的作品系他本人創作,原本允許經銷商在市場上限量發行,而經銷商卻擅自複製了部分作品。商家大肆製作贗品、複製品這些唯利是圖的作法,既矇騙了收藏者,也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

  2、價格虛高,過度炒作,透支消耗了名人瓷的升值空間。

  為了抬高價格,一些商家不惜採用隨意低標成品率以抬高成本等手段矇騙消費者,對此,有關專家揭露說,過去古窯因手工胎拉坯燒製等過程中,在溫度和生產工藝等方面有不可控制因素,致使一些器型變形乃至炸裂,因而成品率較低,但現在生產工藝早已今非昔比,有些是100%成器窯燒,而窯燒過程中現代科技使得爐內各點溫度分佈均勻,成品率幾乎達到90%以上,目前商家宣傳所標註的成品率嚴重脫離成本,致使價格瘋長。

  與此同時,因為瓷器有易碎特點,儲存成本較高,但從過去瓷器市場規律看,其升值潛力仍有規律可循,一般百年漲十倍左右,但目前有些瓷器過度炒作,其價格早已違背了瓷器的升值規律,過早透支了名人瓷的升值空間。

  瓷器市場是國內起步最早也是目前最穩定的一個板塊。市場儘管呈波浪式發展,其總趨勢是不斷衝高,但由於上述因素,使得市場一度出現低潮,就目前現狀來看,徹底走出低潮尚為時過早,投資者對此應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古瓷收藏中如何煉就一雙慧眼

  一是“懂行”

  瓷器是由中國古代首先發明並長期燒造後傳遍世界各地的器皿。中國瓷器的製作歷史悠久、窯口眾多、產量極大,除了歷代流傳下來的傳世品外,地下出土物中要數瓷器最為豐富。瓷主要產地有以生產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四大傳統名瓷聞名的瓷都江西景德鎮,有以釉下五彩裝飾美術瓷而聞名的湖南醴陵,有生產雨點釉和發展刻瓷藝術的山東淄博,生產花釉和象牙瓷的河北邯鄲,生產白瓷的福建德化,生產青瓷的浙江龍泉,生產釉上彩花瓷的廣東潮州,生產仿南宋官窯藝術瓷的浙江蕭山等。古瓷作為商品,價格並非越高越好,這需要認真加以鑑別,比如釉下彩和青花,要看畫功是否熟練、清晰,色澤是否瑩潤、透明,釉下裝飾注重工筆式寫意,必須是手工繪製,不是印花、貼花,而且顏色要光亮。對陳設藝術陶瓷的選購,既要看整體效果,也要仔細察看器型是否周正,有無變形,釉面是否光潔,色度有無異樣。

  二是“慎淘”

  大多數古瓷收藏者喜歡從舊貨古玩市場上“淘寶”,其實,這是一種誤區。就整個瓷器收藏界來說,珍貴古瓷數量是較少的,很早以前便受到人們的珍視,如官窯、汝窯、哥窯這些珍品瓷器,目前國內外的存世量幾乎都有數可查,因其十分珍貴,即便收藏大家也不易得之。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燒造較少,當時燒製元青花用進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貴的,民間能用得起這種高檔瓷器的為數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遺存極少。但元青花在20世紀30年代被發現認識以來,聲名遠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貴,所以如果在地攤或舊貨市場上發現了它的蹤影,實屬可疑,收藏者一定要慎之又慎。

  三是“心悟”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收藏者常常拿著古瓷鑑定理論書籍去“按圖索驥”。目前,古瓷收藏方面的理論書籍和相關資料比較多,仿偽者往往依據這些資料描述的特徵和圖片進行仿製。因此這些書籍只能幫助我們瞭解古瓷的相關知識,於實際收藏活動的指導意義並不太大,收藏者不要受這些書籍和資料的誤導。作為成熟的古瓷收藏者,要學會用心、理性地去品味古瓷,依據自己掌握瓷器鑑別方面的知識,包括看器型、胎、釉、紋飾、老化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去辨識真偽,沙裡淘金。

  四是“求品”

  收藏界有句“行話”:“瓷器一破,不值半個;瓷口起毛,不值分毫。”意即瓷器沒有好的品相,其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收藏的古瓷要基本完整,不能有衝、炸、磕、崩、掉彩等明顯的毛病。古瓷收藏還講求藝術性,瓷器看上去要有美感,不能是粗糙的、低檔的;製作工藝要精,彩繪紋飾要美觀,色彩搭配要妥當,審美情趣要高雅,這樣才能稱得上是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