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烏龍茶的技巧

  綠茶和烏龍茶是由同一種茶樹所生產出來的,最大的差別在於有沒有經過發酵這個過程。因為茶葉中的兒茶素會隨著發酵溫度的升高而相互結合,致使茶的顏色變深,但因此茶的澀味也會減少。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烏龍茶的飲用方式,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烏龍茶的飲用方式

  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製法,其品質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綠茶清芬香並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品嚐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 健美茶”。

  形成烏龍茶的優異品質,首先是選擇優良品種茶樹鮮葉作原料,嚴格掌握採摘標準;其次是極其精細的製作工藝。製作程式有晾青、搖青、殺青、包揉、揉捻、烘鉳。烏龍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為“跳動做青”、“搖動做青”、“做手做青”三個亞類。商業上習慣根據其產區不同分為:閩北烏龍、閩南烏龍、廣東烏龍、臺灣烏龍等亞類。烏龍茶為我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產於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臺灣三個省。來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產。

  烏龍茶的衝飲方法

  烏龍茶是中國六大茶類之一,稱為特種茶,故被譽為我國茶業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香漂四海,飲譽五洲。它具有紅茶之甘醇、綠茶之鮮爽和花茶之芳香,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品飲烏龍茶不僅可以生津止渴,而且是一種藝術享受。烏龍茶泡飲技藝三個要素,即泡茶用水、泡茶器具和泡飲技藝,並掌握“水以石泉為佳,爐以炭火為妙,茶具以小為上”的原則。

  泡茶用水

  自古以來,善於飲茶的人,都把名茶與好水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相提並論,加以品嚐。茶與水的關係猶如紅花與綠葉。“魚得水活躍,茶靠水沖泡”。名貴的茶,沒有甘美的水來沖泡,就難以發揮獨特的香、味,所以宋代王安石有“水甘茶串香”之句,李中也有“泉美茶香異”之說。水有泉水、河水、井水、湖水、雨水、雪水和自來水等,各種水質不同,泡出來的茶就不一樣。《茶經》論水,稱“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頗有道理。一般說,山泉水、雨雪水為“軟水”,河水、井水、自來水為“硬水”。如能取泉水、溪水等流動的天然“軟水”來泡茶是最為理想。其次,沒有汙染的井水、自來水也可以。總之,泡茶用水要求水源沒有病源體汙染,沒有工業汙染,水的感官性狀良好,即無色、無臭、透明、無異味、無懸浮物,舌嘗有清涼甜潤的感覺,水的PH值為中性7,煮沸後永久硬度不超過8度,這樣的水就適用於泡茶。

  泡茶器具

  名茶與茶具總是珠聯璧合的。範仲俺的“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阪中翠濤起”;梅堯臣的“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華”,都是用讚譽茶具的珍奇來烘托佳茗的優美。歷史上品飲烏龍茶的茶具十分考究,備有一套小巧精緻的茶具,稱為“茶房四寶”,即潮汕爐--廣東潮州、汕頭出產的陶磁風爐或白鐵皮風爐;玉書碨--扁形薄磁的開水壺,容水量約250毫升;孟臣罐--江蘇宜興產的用紫砂製成的小茶壺,容水量約50毫升;若琛甌--江西景德鎮產的白色小瓷杯,

  一套四隻,每隻容水量約5毫升。當今泡飲烏龍茶的茶具仍然脫離不了這“茶房四寶”,只是有所變化,更趨實用化、方便化。普遍使用的“茶房四寶”有小電爐、鋼質開水壺***也有電爐與開水壺配套稱為“隨手泡”***、鋼質茶盤***或塑料茶盤***,“白瓷蓋碗”***鐘形,高5.5釐米,口徑8.2釐米,底徑4.5釐米;這種蓋碗放茶葉、嗅香氣、衝開水、倒茶渣都很方便***和小茶杯,這樣才具備泡飲烏龍茶的條件。三、泡飲技藝

  烏龍茶的泡飲具有獨特的技藝,在泡飲的過程中也別有一番情趣。其泡飲技藝共有8道程式。

  首先是燒開水,水溫以“一沸水”***即剛滾開水***為宜。水燒開時,要把蓋碗***或茶壺***、茶杯淋洗一遍,這樣既衛生又能加溫,然後把烏龍茶放入蓋碗***或茶壺***裡。用茶量蓋碗為5-10克,茶壺視大小而定,小茶壺約佔茶壺容量的四五分,中茶壺約佔三四分,大茶壺約佔二三分。這些動作包含著蘭道程式,即“山泉初沸”、“白鶴沐浴”和“烏龍入宮”。

  接著提起開水壺,自高處往蓋碗或茶壺口邊衝入,使碗***壺***裡茶葉旋轉,促使茶葉露香;開水衝滿後,立即蓋上碗***壺***蓋,稍候片刻,用碗***壺***蓋輕輕颳去漂浮的白泡沫,使茶葉清新潔淨。這是第四、五道程式,稱為“懸壺高衝”、“春風拂面”。

  泡一二分鐘後***泡的時間要適當,太短,色香味出不來;太長,會產生苦澀味***,用拇、中兩指緊夾蓋碗,食指壓住碗蓋,把茶水依次巡迴斟入並列的小茶杯裡。斟茶時應低行,以免散香失味。斟到最後碗底最濃部分,要均勻地一點一點滴到各茶杯裡。這樣,達到濃淡均勻,香醇一致,也蘊含著主人的深情厚意。這是第六、七道程式,叫做“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茶水一經斟入杯裡,應乘熱細吸,以免影響色香味。吸飲時,先嗅其香,後嘗其味,邊啜邊嗅,飲量雖不多,但能齒頰留香,喉底回甘,神清氣爽,心曠神怡。這是第八道程式,稱為“品啜甘霖”。

  衝第二遍茶時,仍要用開水燙杯,泡二三分鐘後斟茶。接下去衝第三遍、第四遍……泡飲程式基本一樣,只是泡茶的時間逐道加長些,但要根據茶的品質優劣而定,好的烏龍茶如鐵觀音,沖泡七八遍仍有餘香。

  人們的生活節奏雖然已經加快,如能在工作之餘,閒暇之隙,沿習傳統,品飲佳著,不僅可以調適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而且還可以陶冶情操,增加無限的生活樂趣,達到絕妙的藝術享受。

  烏龍茶的泡法

  傳統泡法

  一、特色:道具簡單,泡法自由十分適合大眾飲用。

  二、沖泡步驟:

  燙壺:將沸水衝入壺中至溢滿為止.

  倒水:將壺內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置茶:這是比較講究的置茶方式,將一茶漏斗放在壺口處,然後用茶匙撥茶入壺。

  注水:將燒的水注入壺中,至泡沫溢位壺口。

  倒茶:

  1.先提壺沿茶船沿逆行轉圈,用意在於颳去壺底的水滴,俗稱“關公巡城”***是因為一般壺都是紅色,剛從茶池中提出時熱氣騰騰,有如關公威風凜凜,帶兵巡城***,注意磨壺時的方向,右手執壺的歡迎喝茶時要逆時針方向磨,送客時則往順時針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壺,則反之。

  2.將壺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湯均勻。

  3.另一種均勻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壺輪流給幾杯同時倒茶,當將要倒完時,把剩下的茶湯分別點入各杯中,俗稱“韓信點兵”。注意倒茶時不能一次倒滿一杯,至七分滿處為好。

  分茶:將茶中的茶湯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滿為宜。

  奉茶:自由取飲,或由專人奉上。

  去渣:用渣匙將壺中茶渣清出。

  以備後用:客人離去後,洗杯,洗壺以備下次用。

  安溪泡法

  1.特色:安溪式泡法,重香,重甘,重純,茶湯九泡為限,每三泡為一階段。第一階段聞其香氣是否高,第二階段嘗其滋味是否醇,第三階段看其顏色是不有變化。所以有口訣曰:

  一二三香氣高。

  四五六甘漸增。

  七八九品茶純。

  2.沖泡步驟:

  備具:茶壺的要求與潮州式泡相同,安溪式泡法以烘茶為先,另外準備聞香杯。

  溫壺、溫杯:溫壺時與潮州無異,置茶仍以手抓,唯溫杯時裡外皆燙。

  烘茶:與潮州式相比,時間較短,因高階茶一般儲存都較好。

  置茶:置茶量依茶性而定。

  沖水:沖水後大約十五秒中即倒茶。***利用這時間將溫杯水倒回池中***。

  倒茶:不用公道杯,直接倒入聞香杯中,第一泡倒三分之一,第二泡依舊,第三泡倒滿。

  聞香:將品茗杯及聞香杯一齊放置在客人面前。***品茗杯在右,聞香杯在右***

  抖壺:每泡之間,以布包壺,用力搖三次。***抖壺是使內外溫度,開水衝入後不搖是為使其浸出物增多。這與潮州式在搖壺意義恰恰相反,因為所用的茶品質不同。

  注:安溪產茶自古聞名,安溪式的泡法是用鐵觀音,武夷茶之類的輕火茶。

  潮州泡法

  1.特色:針對較粗製的茶,使價格不高的一般茶葉能泡出不凡的風味。講究一氣呵成,在泡茶過程中不允許說話,儘量避免干擾,使精、氣、神三者達到統一的境界。對於茶具的選用,動作,時間以及茶湯的變化都有極高的要求。***類似於日本茶道,只比其遜於對器具的選用***

  2.沖泡步驟:

  備茶具:泡茶者端坐,靜氣凝神,右邊大腿上放包壺用巾,左邊大大上腿放擦杯白巾,桌面上放兩面方巾間放中深的茶匙。

  溫壺、溫盅:滾沸的熱水倒入壺內,再倒入茶盅。

  幹壺:持壺在包壺用巾布上拍打,水滴盡後輕輕甩壺,向搖扇一樣,手腕要柔,直至壺中水份完全乾為止。

  置茶:以手抓茶,視其乾燥程度以定烘茶長短。

  烘茶:置茶入壺後,若茶葉在抓茶時,感覺未受潮,不烘也可以,若有受潮,則可多烘幾次。烘茶並非就火爐烤,而是以水溫烘烤,如此能使粗製的陳茶,黴味消失,有新鮮感,香味上揚,滋味迅速溢位。***潮州式所用的茶壺密封性要很好,透氣孔要能禁水,烘茶時可先用水抹溼接合處,以防沖水時水份滲進。***

  洗杯:洪茶時,將茶盅內的水倒入杯中。

  沖水:烘茶後,把壺從池中提起,用壺布包住,搖動,使壺內外溫度配合均勻,然後將壺放入茶池中,在將適溫的水倒入壺中。

  搖壺:沖水滿後,迅速提起,至於桌面巾上,按住氣孔,快速左右搖晃,其用意在使茶葉浸出物浸出量均勻。若第一泡搖四下,則第二泡,第三泡則順序減一。

  倒茶:按住壺孔搖晃後,隨即倒入茶海。第一泡茶湯倒完後,就用布包裹,用力抖動,使壺內上下溼度均勻。抖壺的次數與搖次數相反。第一泡搖多抖少,往後則搖少抖多。

  分杯:潮州式以三泡為止,其要求是,三泡的茶湯須一致,所以在泡茶過程中不可分神,三泡完成後,才可如釋重負與客人分杯品茗。

  注:以上只是潮州的雜派泡法。

  宜興泡法

  1.特色:此種泡法是融合各地的方法,研究出的一套合乎邏輯的流暢泡法,講究水的溫度。

  2.沖泡步驟:

  賞茶:由茶罐直接將茶倒入茶荷***一種盛茶的專用器皿,類似小碟***。由專人奉至飲者面前,以供其觀看茶形,聞取茶香。

  溫壺:將熱水衝入壺中至半滿即可,再將壺內的水倒出到茶池中。

  置茶:將茶荷的茶葉撥入壺中。

  溫潤泡:注水入壺到滿為至,蓋上壺蓋後立將水倒入茶公道杯中。***目的是為茶葉吸收水份並可洗去茶的不潔之嫌。***

  溫杯燙盞:將公道杯中的水再倒入茶盅中,以提高杯的溫度,有利於更好的泡製茶葉。

  第一泡:將適溫的熱水衝入壺中,注意時間以所泡茶葉的品質而定。

  幹壺:執起茶壺,先將壺底部在茶巾上沾一下,拭去壺底的水滴。

  倒茶:將茶湯倒入公道杯中。

  分茶:將公道杯的茶湯倒入茶杯中,以七分滿為宜。

  洗壺、去渣:先將壺中的殘茶取出,再衝八水將剩餘茶渣清出倒入池中。

  倒水:將茶池中的水倒掉。清洗一切用具,以備再用。

  詔安泡法

  1.特色:用於沖泡陳茶,在紙巾上分出茶形,以及洗杯的講究。

  2.沖泡步驟:

  備具:首先將布巾摺疊整齊,放在泡者習慣位置,茶盤放在壺的正前方。

  整茶形:因泡茶所用的者是陳年茶,碎渣較多,所以要整形,將茶置於紙方巾上,摺合輕抖,粗細自然分開。整理完茶形,將茶葉置放桌上,請客人鑑賞。

  燙壺:燙壺時,蓋斜置壺口,連壺蓋一起燙。

  置茶:燙壺用的水倒掉後,蓋放在杯上,等到壺身水氣一干即可置茶,將細末倒在低處,粗形倒近流口,避免阻塞。

  沖水:泡沫滿溢壺口為止。

  洗杯:詔安式所用茶杯為蛋殼杯,極薄極輕,洗杯時將杯排放小盤中央,每杯注水約三分之一,洗杯時雙手迅速將前面兩杯水倒人後兩杯,中指托杯底,拇指撥動,食指控制平衡,在杯上洗杯,動作必須俐落靈巧、運用自如,泡茶的功夫高低從洗杯動作就可斷定。

  詔安式以洗杯來記量茶湯濃度,第一泡以雙手洗一遍,第二泡以雙手洗一來回,第三泡則以單手洗一迴圈,主人喝的留在最後,水溢杯後,用中指擦掉一小部分水,食指、拇指捏拿倒掉。

  倒茶:持別注意要輕斟慢倒,不緩不急,以巡戈式倒法,第一杯留給自己,因為含渣機會可能比較大,茶流成滴即應停止。以三巡為止,焙火較重的茶,三巡後,香味盡去,皆不取。

  清潔茶具:以備後用

  臺灣泡法

  臺式烏龍茶脫胎於潮州、閩南的工夫茶。主要茶品:凍頂烏龍、文山包種、阿里山茶。

  1.擺具 將茶具一一擺好,茶壺與茶盅並排置於茶盤之上,聞香杯與品茗杯一一對應,並列而立。電茶壺置於左手邊。

  2.賞茶 用茶匙將茶葉輕輕撥入茶荷內,供來賓欣賞。

  3.溫壺 溫壺不僅要溫茶壺,還要溫茶盅。用左手拿起電茶壺,注滿茶壺,接著右手拿壺,注入茶盅。

  4.溫杯 將茶盅內的熱水分別注入聞香杯中,用茶夾夾住聞香杯,旋轉360度後,將聞香杯中的熱水倒入品茗杯。同樣用茶夾夾住品茗杯,旋轉360度後,杯中水倒入滌方或茶盤。

  5.投茶 將茶荷的圓口對準壺口,用茶匙輕撥茶葉入壺。投茶量為1/2至2/3壺。

  6.洗茶左手執電茶壺,將100℃的沸水高衝入壺。蓋上壺蓋,淋去浮沫。立即將茶湯注入茶盅,分於各聞香杯中。洗茶之水可以用於聞香。 7.高衝 執電茶壺高衝沸水入壺,使茶葉在壺中儘量翻騰。第一泡時間為1分鐘,1分鐘後,將茶湯注入茶盅,分到各聞香杯中。

  8.奉茶 聞香杯與品茗杯同置於杯託內,雙手端起杯託,送至來賓面前,請客人品嚐。

  9.聞香 先聞杯中茶湯之香,然後將茶湯置於品茗杯內,聞杯中的餘香。

  10.品茗 聞香之後可以觀色品茗。品茗時分三口進行,從舌尖到舌面再到舌根,不同位置香味也各有細微的差異,需細細品,才能有所體會。

  11.再次沖泡 第二次沖泡的手法與第一次同,只是時間要比第一泡增加15秒,以此類推,每沖泡一次,沖泡的時間也要相對增加。優質烏龍茶內質好,如果沖泡手法得當,可以沖泡幾十次,每次的色香味甚至能基本相同。

  12.奉茶 自第二次沖泡起,奉茶可直接將茶分至每位客人面前的聞香杯中,然後重複聞香、觀色、品茗、沖泡的過程。

  烏龍茶的飲用三忌

  品飲烏龍茶不僅對人體健康有益,還可增添無窮樂趣。但有三忌:

  一是空腹不飲,否則感到飢腸轆轆,頭暈欲吐,人們稱是“茶醉”;

  二是睡前不飲,否則難以入睡;

  三是冷茶不飲,冷後性寒,對胃不利。

  這三忌對初飲烏龍茶的人尤為重要,因為烏龍茶所含茶多酚及咖啡鹼較其他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