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的發明介紹

  烏龍先為地名,後為茶樹品種名。五口通商前後,我國茶葉出口歐美,武夷茶獨樹一幟,始有“烏龍茶”名之稱,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烏龍茶的發明

  世界出現了新的產茶大國***如印度、斯里蘭卡等***,國際市場對於茶葉的分類也遂被普遍採用,這已是定論。但烏龍茶的製茶工藝源遠流長。它師承北苑龍團鳳餅而追求“真香”,於明末清初汲取各地採製工藝精華,在武夷山創造發明了“做青”工藝,製作武夷巖茶。武夷巖茶即是烏龍茶的始祖,其主要論據見諸下列史籍和方誌記載:

  1734年版陸廷燦《續茶經》載:“凡茶見日則味奪,惟武夷茶喜日晒。武夷造茶,其巖茶以僧家所制者最為得法。至州茶中於採回時逐片擇其背上有白毛者,另炒另焙,謂之白毫,又名壽星眉;摘初發—旗未展者,謂之蓮之心”。

  《續茶經》引述1717年王草堂《茶說》:“茶採後,以竹筐勻鋪,架於風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後再加炒焙。陽羨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蘿龍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純。獨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茶採而攤,攤而lù,香氣發越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即炒即焙,復揀去老葉枝蒂,使之一色。”

  1808年《崇安縣誌》載阮文錫***釋超全***《武夷茶歌》:“景泰年間茶久荒,……嗣後巖茶亦漸生,山中籍此稍為利,……穀雨期屆處處忙,兩旬晝夜眠餐廢,……凡茶之候視天時,最喜天晴北風吹,若遭陰雨風南來,色香頓減淡無味,近時製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標名異,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焙得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閒手敏工夫細,……”。

  1751年董天工《武夷山志》記載:“茶之產不一,崇建延泉,隨地皆有,唯武夷為最。它產皆寒,此獨性溫,其品分巖茶洲茶,附山為巖,沿溪為洲,巖為上品,洲次之。採摘烘焙,須得其宜,然後香味兩絕。第巖茶反不甚細,有小種、花香、工夫、松蘿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紅。……至於蓮心白毫,紫毫雀舌,皆以外山洲茶初出嫩芽為之,雖以細為佳,而味實淺薄。若未宋樹,尤為稀有”。

  以上文獻記載了當時武夷產茶因地理差別而有巖茶、洲茶之分;還因採摘標準的不同和加工工藝的差別而導致品質之懸殊。顯而易見,“蓮心白毫”當是綠茶製法,而“巖茶”從其鮮葉原料的“反不甚細”和成茶品質的“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紅”,說明它有別於綠茶的採摘標準和質量標準。進而從“果青”、“

  lù青”和炒焙過程的記載加以分析,則當時武夷巖茶的“做青”工藝業已形成。若再以《武夷茶歌》“穀雨期屆處處忙,兩句晝夜眠餐廢”和“凡茶之候視天時,最喜天晴北風吹,苦遭陰雨風南來,色香頓減淡無味”等句所描述的巖茶生產季節和製茶的氣候要求相對照,則與現代閩北、閩南烏龍茶產區所謂“天、地、人”的做青工藝和經驗,顯然是一脈相承的。

  上述史料還說明:所謂“工夫”和“小種”等歷來就是武夷巖茶固有品名,且沿用至今。這又可從烏龍茶的傳統銷售區——閩南、粵東和臺灣的有關品飲“工夫茶”的史料記載得到印證。如:

  袁枚***1716-1798年***《隨園食單》:“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鬥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香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異。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

  1832年《廈門志》載:“俗好嗓茶,器具精小,壺必曰孟公壺,杯必曰若深杯。茶葉重一兩,價有貴至西、五番銀者。文火煎之如暖酒然。以餉客,客必辨其色香味而細啜之,否則相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謨茶之訛。此誇彼竟,遂有鬥茶之舉”。

  1762年乾隆《龍溪縣誌》:“靈山寺茶,俗貴之,近則遠購武夷茶,以五月至,至則鬥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壯之爐,凡烹茗以水為本,火候佐之,穹鄉僻壤多耽此者,茶之費,歲數千”。

  1845年樑章鉅《歸田瑣記》載:“今城中州府官廨及富豪人家,競尚武夷茶,最著者曰花香,其由花香等而上者曰小種而已。即泉州、廈門人所講工夫茶”。

  1986年郭柏蒼《閩產錄異》載:“閩諸郡皆產茶,以武夷為最。即泉漳臺澎人所稱工夫茶”。

  1801年俞蛟《潮嘉風月記》:“今***潮州***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極者每斤白鏹二枚六,蓬船中食用之奢,可想見焉”。

  1899年張心泰《粵遊小識》曰:“潮郡尤嗜茶,其茶有大焙、小焙、小種、名種,奇種、烏龍諸名色,其名曰工夫茶”。

  1918年連橫《臺灣通史》載:“嘉慶時***1796-1820***,有柯朝者歸至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於桀魚坑,遂互相傳植”。在《雅堂文集》中又說:“臺人品茶與中土異,而與漳泉潮相同。蓋臺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敬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為品茶之要。武夷之茗,厥種數十,各以巖名。三州之人嗜之,它處之茶不可飲也。”

  烏龍茶名稱來源

  烏龍茶的名字來源有很多傳說。

  大致有四種來源可能:一為產地說;二為茶樹品種而來;三為製茶之人名稱而來;四以茶葉形態色澤而來。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茶園主人去看快晒好的茶葉,發現那裡有一條烏龍。他嚇壞了,過了幾天才敢回來看。茶葉在這幾天太陽之下氧化,不再是以前的綠茶,但是濃香可口。主人從此叫它烏龍茶。

  也有說最先發明烏龍茶製法之人名字叫蘇龍***因人長得黑,人稱烏龍***,所以茶因人而得名。

  其實烏龍茶名字應該還是來源於茶葉的形態,茶葉在晒、炒、焙加工之後,色澤烏黑,條索似魚***比作龍***。在水中泡開,葉片似卷似曲,色澤烏青,有如烏龍入水。故而得名。不論由地名而來還是由茶樹品種名而稱的烏龍茶,只要製法相同的,均通稱為烏龍茶,包括烏龍品種及其他著名品種,如鐵觀音、大紅袍等。

  烏龍茶歷史溯源

  烏龍茶的產生,還有些傳奇的色彩,據《福建之茶》、《福建茶葉民間傳說》載清朝雍正年間,在福建省安溪縣 西坪鄉南巖村裡有一個退隱,也是打獵能手,姓蘇名龍,因他長得黝黑健壯,鄉親們都叫他“烏龍”。一年春天,烏龍腰掛茶簍,身背***上山採茶,採到中午,一頭山獐突然從身邊溜過,烏龍舉槍射擊但負傷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烏龍也隨後緊追不捨,終於捕獲了獵物,當把山獐背到家時已是掌燈時分,烏龍和全家人忙於宰殺、品嚐野味,已將製茶的事全然忘記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著炒制昨天採回的“茶青”。沒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鮮葉,已鑲上了紅邊了,並散發出陣陣清香,當茶葉制好時,滋味格外清香濃厚,全無往日的苦澀之味,並經心琢磨與反覆試驗,經過萎雕、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終於製出了品質優異的茶類新品——烏龍茶。安溪也遂之成了烏龍茶的著名茶鄉了。

  烏龍茶的前身——北苑茶 烏龍茶起源於福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烏龍茶的形成與發展,首先要溯源北苑茶。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貢茶,也是宋代以後最為著名的茶葉,歷史上介紹北苑茶產製和煮飲的著作就有十多種。北苑是福建建甌鳳凰山周圍的地區,在唐末已產茶。據《閩通志》載,唐末建安張廷暉僱工在鳳凰山開闢山地種茶,初為研膏茶,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已產製龍鳳茶,宋真宗***998年***以後改造小團茶,成為名揚天下的龍團鳳餅。當時任過福建轉運吏,監督製造貢茶的蔡襄,特別稱頌北苑茶,他在1051年寫的《茶錄》中談到“茶味主於甘滑,惟北苑鳳凰山連續諸焙所產者味佳。”北苑茶重要成品屬於龍團鳳餅,其採製工藝如皇甫冉送陸羽的採茶詩裡所說:“遠遠上層崖,布葉春風暖,盈筐白日斜。”要採得一筐的鮮葉,要經過一天的時間,葉子在筐子裡搖盪積壓,到晚上才能開始蒸制,這種經過積壓的原料無意中就發生了部分紅變,芽葉經酶促氧化的部分變成了紫色或褐色,究其實質已屬於半發酵了,也就是所謂烏龍茶的範疇。因此,說北苑茶是烏龍茶的前身是有一定科學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