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療法的發明介紹

  艾灸療法的起源 早在遠古時代。艾灸歷史源遠流長,有資料顯示灸法的運用當起源於人類掌握用火之後,時間亦在石器時代。無論艾灸療法起源於何時,至今仍廣泛應用,說明對其療效的肯定。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艾灸療法基本簡介

  艾灸療法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醫學中最古老的醫療方法之一。灸法對百餘種疾病有較好的療效,歷史上曾廣泛應用於臨床,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過巨大貢獻。

  灸法是隨著火的應用而產生的,並在其應用實踐中不斷髮展。灸法究竟是何時,由何人發明的已經無從考察。但是,可以肯定地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以艾灸治病就已經很流行了,那麼艾灸的出現就應該更早。目前可以看到的艾灸治病的醫案不是記錄在醫書當中,而是記錄在史書《左傳》中。公元前581年,晉景公得了一場大病,於是請當時的名醫,秦國太醫令醫緩來醫治。醫緩檢查晉景公的疾病後說:“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治焉”。晉朝杜預註解,“攻”指艾灸,“達”指標刺。這段文字是說,醫緩認為晉景公的病治不好了,因為病位於“肓之上,膏之下”,既不能艾灸,也不能針刺,吃藥也治不了了。這也是成語“病入膏肓”的來歷。雖然醫緩沒治好晉景公的病,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戰國時期,艾灸就是一種重要的醫療手段了。

  以前,認為在醫學專著中,灸法最早見於《黃帝內經》。但是,隨著考古發現,對艾灸的認識也在不斷的修正。1973年在我國湖南長沙馬王堆發掘了三號漢墓,這是一次顛覆歷史的重大考古發現。在出土的眾多文物中,發現了3篇記載有關經脈灸法的帛書,是目前見到的《內經》以前的珍貴醫學文獻,也把對中醫艾灸的認識大大提前了。通過這3篇殘缺不全的文字,我們依然能夠窺測遠古先民以火治病的起源、方法和應用。

  艾灸法是一種獨立的治療保健方法,起源於中國原始社會,人們利用火以後,被火灼傷,發現具有治病、療傷的效果而逐漸產生的。

  艾灸法的發明來源於北方。在醫學專著中,最早見於《素問·異法方宜論》:“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凜冽,其民樂野處而覓食,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顧灸焫者,亦從北方來。”說明灸法的應用,同寒冷的生活環境有密切關係。

  所謂艾灸療法,是利用艾葉作原料,製成艾絨,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種不同的方法燃燒,直接或間接地施以適當溫熱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而達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在歷代的鍼灸著作中,多數將針刺與艾灸並列論述,不過由於灸法對人體易產生灼傷,故逐漸失傳,現在各中醫院的鍼灸科只見針刺而不見艾灸,實屬中醫的悲哀。近幾年由於中醫養生文化重新興起,人們又重視起具有神奇療效的艾灸療法。尤其是現代艾灸療法的出現,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的艾灸療法的燃燒及汙染環境,操作不便,易灼傷患者等難題,使中國博大精深的艾灸療法的普及成為可能。

  艾灸分類

  艾灸療法是具體方法很多,常用者有如下數種。

  ***一*** 艾炷灸療法

  艾炷灸施灸時所燃燒的錐形艾團稱艾炷。常分直接灸***又分化膿灸和非化膿灸*** 與間接灸兩種。本療法臨床運用廣泛,既可保健,亦可治病,尤其適用於虛寒證,如哮喘、胃腸病。

  ***二*** 艾條灸療法

  以艾條於穴位或病變部位上施灸者即艾條灸療法,操作常分溫和灸、雀啄灸、迴旋灸等。主要用以治療寒溼痺證及其他多種虛寒性疾患。

  ***三*** 藥卷灸療法

  藥卷灸是在艾絨裡摻進藥末,用紙把艾絨裹起來成為藥卷,點燃其一端而施灸。適應證大致同上兩種灸法。

  ***四*** 溫鍼灸療法

  先根據病性選穴施針,得氣後留針,後將艾絨裹於針柄上點燃,直至燃盡,使熱力通過針體傳入機體,達到溫經散寒等目的。

  ***五*** 隔姜灸療法

  取約2分厚生薑一塊,置於選定的穴位上,再將艾炷置薑片上,點燃施灸。艾炷燃盡後,再放置艾炷反覆施灸,一般至區域性面板潮紅為止。凡虛寒性疾病皆可以此療法治之。

  此外,與隔姜灸療法大同小異的尚有“隔蒜灸”、“鋪灸”***以蒜泥鋪於穴位上*** 、“隔鹽灸”、“附子灸、”、“隔蔥灸”、“花椒灸”、“黃土灸”、“黃蠟灸”、“硫黃灸”、“藥錠炎”、“藥捻灸”等等,主治病證亦相差無幾。

  ***六*** 燈火灸療法

  以燈心草蘸香油,點燃,在小兒身上施灸。本療法主要用於小兒驚風、昏迷等急性病證。

  艾灸工具

  艾條

  艾灸盒

  艾灸器

  好輕鬆艾灸器具

  火龍罐灸

  隨身灸

  懸灸

  中華經絡溫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