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木取火的發明介紹

  鑽木取火是根據摩擦生熱的原理產生的。木原料的本身較為粗糙,在摩擦時,摩擦力較大會產生熱量,加之木材本身就是易燃物,所以就會生出火來。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鑽木取火歷史淵源

  從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初期人類生活是怎樣進化的,我國古代有許多傳說。傳說中往往把成就歸於個別的大人物。

  原始人的工具十分簡單,周圍又有許多猛獸,隨時隨地會遭到它們的傷害。後來,他們看到鳥兒在樹上做窩,野獸爬不上去,不能傷害它們。原始人就學著鳥兒的樣,在樹上做起窩來,也就是在樹上造一座小屋。後來的人把這叫做“構木為巢”。傳授這種方法的人,就被人們稱做“有巢氏”。

  最早的原始人,也不知道利用火,採摘來的植物果實和捕捉到的野獸都是生吃的。後來,才發明了用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遺址上,已發現用火的痕跡,說明那時候我國的先民已經知道利用火***。火的現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發、打雷閃電的時候,樹林裡也會起火。可是原始人開始看到火,不會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後來偶爾撿到被火燒死的野獸,拿來一嘗,味道挺香。經過多次的試驗,人們漸漸學會用火燒東西吃,並且想辦法把火種儲存下來,使它常年不滅。又過了相當長的時期,人們把堅硬而尖銳的木頭,在另一塊硬木頭上使勁地鑽,鑽出火星來;也有的把燧石敲敲打打,敲出火星來。這樣人們就明白了人工也能取火***從考古材料發現,山頂洞人已經懂得人工取火***。從那時候起,人們就隨時可以吃到燒熟的東西,而且食物的品種也增加了。人們把教授他們人工取火方法的人稱為“燧人氏”。據說,燧人氏還教人捕魚。原來像魚、鱉、蚌、蛤一類東西,生的有腥臊味不好吃,有了取火辦法,就可以燒熟來吃了。這樣,人們的身體素質就有了極大的提高。

  不知過了多長的時間,人們開始用繩子結網,用網去打獵,還發明瞭弓箭。這樣,平地上的走獸,天空的飛鳥,水裡的游魚,都可以射殺、捕捉起來供人類食用。捕來的鳥獸,多半是活的,一時吃不完,還可以留到下次吃,這樣,人們又學會了飼養。這種結網、打獵、養牲口的經驗,都是人們在勞動中共同積累起來的。

  這種漁獵的時期又不知經過了多少年,人類的文明越來越進步。開始,人們偶爾把一些野生穀子撒在地上,到了第二年,發現地面上長出苗來,一到秋天,又結出了更多的穀子。於是,人們就大量栽種起來。他們用木頭製造一種耕地的農具,叫做耒耜。他們用耒耜耕地,種植五穀,收穫的作物就更多了。後來傳說中把這些種植莊稼的人說成是一個人,名叫“神農氏”。傳說中的神農氏還親自嘗過各種野草野果的味兒,有甜的,也有苦的,甚至碰到有毒的。他不但發現了許多可以吃的食物,還發現了許多可以醫治人們疾病的藥材。

  從有巢氏到神農氏,這些傳說中的大人物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從鑽木取火,一直到漁獵、畜牧,發展農業,反映出原始文明的發展程序。

  鑽木取火原理

  摩擦生熱發明了鑽木取火和敲石取火的方法。W=FS有力和相對位移說明做了功,而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不能全部轉化為機械能而不引起其他變化,所以總有部分能量轉化為內能並以熱量形式放出溫度是分子運動劇烈程度的表現摩擦的時候,分子間各種力互相作用,拉離原來的狀態,就和彈簧似的,放手後會強烈震動,所以表現為溫度升高。

  據民俗學調查,黎族地區至今還保留著人工取火術。黎族的鑽木取火是古代各類人工取火術之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在保亭、昌江、東方等黎族聚居地區,至今還有一些老人掌握著鑽木取火這項古老的技術。在七仙嶺公園的一塊空地上,保亭六弓鄉60多歲的陳法英老人向我們現場演示了鑽木取火。老人拿來一塊有孔厚木板,又找來一根木棍,取火時,板固定,木棍在老人手挫動下不斷轉動,老人一邊轉動,一邊把自備的乾薹蘚放入取火孔之中,不斷的用嘴往孔裡吹風,一會功夫,取火孔處開始有煙出現,老人又加了芭蕉根纖維,繼續吹風,大概過了十分鐘左右,小火苗慢慢地燃了起來。就這樣,最為原始的取火方法展現在大家眼前。

  老人介紹說,黎族鑽木取火工具由兩部分組成,一個為鑽火板,一個為鑽竿和弓木,二者配合才能取出火來。鑽板要選擇乾燥的易於燃燒的木料,鑽竿要粗細適中,在取火時有一定的技巧,並不是光靠蠻力就可以鑽出火來,剛剛發生火星時是看不見的,為了使看不見的火星變成旺盛的火焰必須有一種媒介物,即用易燃的芯絨、芭蕉根纖維、木棉絮等引燃,而且還要不失時機的輸氧,才能達到取火目的。

  據河南省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王海昌介紹,黎族鑽木取火具有考古學、歷史學價值。鑽木取火中所用的媒介物,即用易燃的芯絨、芭蕉根纖維、木棉絮等引燃,為有機物,因年代久遠,不易儲存,很難在考古發掘中發現,這正是考古資料在學術研究上的侷限性。鑽木板、鑽竿或弓木作為文物,本身不會說話,是一種死化石,單憑這些資料很難說明鑽木取火的過程,這隻能求助於作為“活化石”的民族學有關資料的幫助。

  鑽木取火型別說明

  古典鑽木

  這是被瞭解得最廣泛,但同時也是最困難的一種方法。第一步,做好準備:長30CM,寬2CM左右的幹木棒一隻***去皮***,用一頭在石頭上磨圓***重要***,3CM厚幹木板一塊***如沒有,找幹木頭用釜頭劈去兩邊,取中間一塊***,乾草一把***把草握成球狀待用***,乾柴先架好待用!第二步:木板橫放在地上,左腳踩在木板一側***固定木板***,用木棒玉的那頭在靠木板右上一角開始鑽,注意不要在木板邊上鑽,要留出3CM左右。待鑽出一小凹後停下。 第三步:用小刀從木板上邊對凹處割下,以凹處為一點,把木板上邊割成一個三角形缺口。用一張紙片放在木板的缺口下,如沒有紙,用幹樹皮也可。 第四步:用木棒繼續在凹處用力鑽,中間最好不要停***最重要,最難,最費力***!待木棒快把木板鑽通時,如無意外,你會看到有許多鑽出來的木削,冒著煙由缺口處掉在紙上。 第五步:小心收集木削,把它聚成團,輕輕吹一下,你會看到有火星冒出,然後把木削放入球狀乾草中,慢慢吹,小心吹,不一會,乾草就會燃起來.

  雙人經典

  其他步驟跟第一種方法相同,不同的是這次是兩個人合作。一個人用帶凹槽的木頭蓋子把鑽軸固定在鑽板上,另一個人用摩擦力較大的繩子或藤條在鑽軸上纏幾圈,然後快速來回拉動。這種雙人合作的效率比第一種強得多。

  簡易刨子

  將軟質木板挖一長槽,槽的前方放置易燃火絨,用較硬木條向前推動,直到火星將火絨點燃。

  易洛魁族

  由易洛魁族發明的這個裝置取火效率相當高。鑽軸的一端用兩根繩子纏繞,繩子的另一端分固定在一個硬質橫板上。鑽軸的中間部位用一個硬質木輪做加速器。

  當把繩子纏好後用力向下壓橫板,就能使鑽軸產生極快的轉速,然後鑽出火花。

  弓弦鑽木

  同第二種雙人鑽木法類似,只不過可由一人完成。

  鑽軸上方同樣覆蓋一個有凹槽的蓋子,然後用弓弦樣子的工具快速拉動。火種保留

  無論是用鑽木取火還是其他的什麼方法,都需要一個適當的介質配合火的燃燒。當週圍環境非常潮溼時,一般的材料很難燃著。

  用乾燥的材料盤成鳥巢形狀,中間部分掏空,儘量保持鬆軟,然後墊上一層火絨。這樣即使在潮溼的天氣也能讓它遇火星便燃著。

  火石取火

  這種就沒什麼科技含量了,用打火石打擊硬質的材料,比如鋼刀、花崗岩等等。

  火石的上面墊上易燃的火絨或是已燒焦的布料,打擊便燃著。這裡有一點需要注意:越是有稜角的石頭打擊火石效果越好,當一塊硬石邊緣太圓滑時,需要把它在大石上摔碎,這樣就能現出尖銳的稜角。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黎族鑽木取火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