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收藏的市場前景怎麼樣

  剪紙收藏前景十分廣闊。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剪紙收藏的市場前景。

  剪紙收藏的市場前景:傳承發展

  剪紙又稱剪花、窗花、刻紙。中國剪紙所用的雕、鏤、剔、刻、剪等技法早在西漢初年就已出現,而在當時人們用的還不是紙,而是金箔、皮革、絹帛乃至樹葉等其他材料。

  現存最早的剪紙文物出自唐代。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剪紙在唐代處於大發展時期,杜甫詩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句子,說明當時民間流傳著剪紙招魂的風俗。

  到了宋代,造紙業成熟,剪紙更加盛行,這時有了專門的剪紙藝人和剪紙手工業,民間出現了禮品上的“禮花”,貼於窗上的“窗花”,以及用於燈綵、茶盞的裝飾剪紙。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剪紙在民間廣泛用作窗花、團花,還用作鞋花、枕花、傘花以及梳妝鏡上的喜花、少婦背上嬰兒揹帶的巾花、陶瓷器具上的邊飾等。

  剪紙藝術發展到現代,種類繁多,有黑白剪紙、套色剪紙、分色剪紙、刻金彩襯等形式。剪紙以紋樣分類可分為:人物、鳥獸、文字、器具、鱗介、花木、果菜、昆蟲、山水及世界珍奇、現代器物共11類。

  當下,剪紙藝術就創作者和表現內容來看可分為傳統民間剪紙和新題材剪紙兩大類。傳統民間剪紙的作者除少數專業性剪紙藝人外,大部分是心靈手巧的農村婦女。民間剪紙輕寫實、重傳神,結構簡潔、風格明快。而新剪紙則在傳統民間剪紙的基礎上,借鑑中國畫與西洋畫的技巧,線條挺拔流暢,色彩鮮豔明快,既含傳統蘊意,又閃耀著現代風采,獨具藝術魅力。

  中國剪紙藝術有著諸多不同的地域特色,其最為盛行的地方,北方有河北蔚縣、河南靈寶縣、山西浮山縣、靜樂縣、陝西千陽和山東蓬萊;南方有廣東佛山、江蘇邳縣、福建漳州等地。各地各民族剪紙風格多樣,剪紙作品異彩紛呈。陝西的剪紙,粗獷奔放;河北的剪紙,善於點色;山西、山東的剪紙,淳樸厚重;廣東剪紙,善用金紙襯托;江蘇的剪紙,剪工精細;浙江的剪紙擅長邊飾圖案;福建的剪紙,形態自然。

  2003年,民間剪紙被列入中國民間十大文化遺產搶救工程;2008年,中國民間剪紙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剪紙收藏的市場前景:親手創造

  對廣大收藏愛好者而言,如何收藏剪紙作品呢?分析人士表示,真正用於收藏的剪紙作品應選擇出自名家之手的精品,只有富於個性創造的作品才具有收藏和儲存價值。好的剪紙作品不僅要用剪紙的語言來塑造藝術形象,而且還要看作品的刀功和紙感,同時還要具備造型誇張、輪廓優美、畫面均衡、線條流暢等特點。總之,畫面不僅要讓人賞心悅目,還要體現出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及審美的獨立性。

  收藏剪紙要分門別類,有計劃成系列地收藏,可以按照地域不同、內容不同、時代不同進行。由於地域和環境不同,北方剪紙風格往往比較質樸,線條粗獷豪放,使人感到厚重;南方剪紙風格纖細玲瓏,線條比較流暢,給人以秀美清新之感。

  在收藏過程中,應該特別注重特定年份的剪紙作品,如上世紀五十年代,剪紙曾作為“四舊”之一被大量毀壞,留存下來的非常少,所以這一特定時期的作品,應該特別留心收藏。上世紀50-70年代的老剪紙作品極具收藏價值,每幅價格為8000-10000元,若為上世紀60-70年代的剪紙作品,價格多在5000元一件。

  不過,不是所有的剪紙都有收藏價值。很多剪紙雖然都是藝人設計、構思、創作的,但是卻採用機器進行批量生產。從工藝角度講,機器生產突破了原來剪紙工藝的限制,可以創作許多巨型的剪紙產品,也有一定的意義,可是這類剪紙不具有手工性和唯一性,收藏時須謹慎。

  近年來,有的不良商家把機器生產的剪紙冒充為藝人作品出售,令收藏者中招。據業內人士介紹,手工剪的作品邊緣較為圓滑,無細小的毛邊,無多餘的褶皺,看起來較為精緻美觀;而機器生產的剪紙非常齊整,一絲不苟,有呆滯死板的機器製作痕跡。

  剪紙收藏的市場前景:身價暴漲

  剪紙作品的拍賣始於2004年的深圳高交會,當時陝西藝人曹紅霞的一幅名為《九邊重鎮老榆林》的百米作品以16萬元拍出,轟動一時。

  近年來,我國加強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剪紙收藏悄然升溫。在2007年,義烏民間藝術家朱新猗老先生耗時兩年創作的剪紙作品——《清明上河圖》,被臺商以80萬元收藏。2012年5月,出自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江蘇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張秀芳之手的揚州剪紙掛屏《煙花三月》,以4.6萬元的高價被一位來自山西大同的買家購得,重新整理了揚州剪紙的最高售價。隨著剪紙作品被收藏者關注,從2010年至今,剪紙作品漲幅明顯,高檔的原創作品年漲幅至少在70%~80%的水平,有的名家原創剪紙作品,單幅市價已高達上萬元。

  儘管目前剪紙在國內悄然升溫,但與其在國外的傲人身價相比還是差距甚遠。例如,重慶剪紙藝人鄧何平於2004年創作的《肥豬拱門》,200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藏,當時獲得了2000美金的獎勵,聲名鵲起之後,鄧何平的作品在歐美售價一度達到5000美元/幅,而當時其作品在國內市場的均價還不到1000元。

  近年來,美國、歐洲、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外國客商紛紛來中國訂購剪紙作品,用於家居裝飾、饋贈親友或紀念珍藏。與此同時,一些外國文博機構也開始系統收藏中國剪紙藝術品。位於安徒生故鄉、丹麥第三大城市歐登塞市的安徒生博物館就收藏了中國山東剪紙藝術家盧雪的112幅中國剪紙作品,其作品題材取自於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5部膾炙人口的作品:《皇帝的新裝》《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醜小鴨》和《野天鵝》。

  分析人士認為,過去剪紙藝術發展緩慢,導致其價值遠被低估,但隨著其與更多的現代表現手法和審美結合在一起,剪紙開始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具有很大的升值潛力。因此,儘快瞭解剪紙文化,學會鑑賞剪紙藝術品便可以獲得商機。

  剪紙收藏的方法

  隨著入選聯合國非遺保護專案,剪紙作品漸漸為藝術品收藏投資買家關注。剪紙作為中國民間手工藝術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內涵,其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不亞於中國傳統年畫。當公眾審美觀和收藏觀不斷提升,剪紙藝術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收藏愛好者。

  一般的單幅剪紙作品,市場售賣價格在百元左右,部分名家的作品價格已漲至幾千甚至上萬元。一套清朝的老窗花剪紙原作,曾在拍賣會中以17萬元價格被藏家收入囊中。

  收藏剪紙,宜選擇出自名家之手的精品,此類剪紙作品剪、刻工精細、圖案造型逼真、藝術性觀賞性強,數量有限。

  收藏剪紙,可按照地域、內容題材和不同歷史年代分門別類、有計劃成系列地收藏。地域和環境不同,剪紙藝術風格迥異:北方剪紙風格質樸、線條粗獷豪放,質感厚重;南方剪紙透著纖細玲瓏、線條流暢,給人以秀美清新之感。

  地域差異,剪紙材料不盡相同。一般剪紙用的紙張很薄,易破損,對收藏儲存有一定要求。比較好的辦法,是把剪紙作品輕輕貼合在質地較厚的墊襯紙上,再用塑料薄膜套裝起來,然後裝訂成冊。如果裝幀懸掛,要避免陽光直射,紫外線和空氣都是剪紙儲存之大忌。

  在我國,剪紙行業中,既有大師一級的作品,也有工廠流水線式生產的商品,這兩者間的藝術價值不能相提並論。收藏民間剪紙還要注意其研究價值,在今天,一門心思尋覓清代、民國或者更早年代的剪紙,難度係數顯而易見。畢竟,剪紙在中國民間,向來更講求實用性,時下,市面上的傳統剪紙精品不可多得。

  中國剪紙藝術品歷來被視為“軟黃金”,國內外藝術展覽會和民間收藏展覽中,都少不了它的身影。除了中國收藏愛好者,國內外民俗研究學者對傳統剪紙作品的熱衷,令剪紙這朵中國民間藝術奇葩,成為藝術品市場受追崇的藏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