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琅彩收藏拍賣的方法

  琺琅彩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那麼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先看瓷胎,瓷胎細薄,修胎規則,完好無缺,瓷質細密、均勻、滑潤、有玉質感,大多為小件,逾越一尺大的都少

  二、造形,多為碗、瓶、煙壺之類的日用小件瓷,和動物鋪排品, 不論器型大小都要嚴厲、規則,符合康、雍、乾器型特徵。

  三、底軸,為純白軸,不偏青也不偏黃,軸面光滑潔淨無疵。

  四、琺琅五顏六色。色極豔麗且柔軟,主色明顯,配色豐盛,很少為純色而為粉彩型巧合色。色種多,同一物上可呈現七、八種色彩,多達十多種。

  五、色料特徵。每一圖畫均由多種色料分配而成。其料彩外表光滑有玻璃質反光感,有時還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麗。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支配,有明顯的立體感,閉眼用手摸可明顯感觸到,若用十倍放大鏡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葉上看到極小的開片紋,因為礦物質琺琅料,故燒成後必有開片。這一現象用肉眼看不出,這也是最主要的一個特徵。而粉彩則感觸不到有凸出的況。

  六、繪畫與紋飾,琺琅彩器畫功格外考究,多為功筆畫,各個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琺琅彩大多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紅、黃、蘭、綠、紫、胭脂色等。 在色地上畫纏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團花基地書壽,萬壽無疆,九秋菊花等。康熙琺琅彩的特徵是有花無鳥,其色彩分配比雍正乾隆兩代都差一些。

  中國燒造彩瓷的前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晉時期的褐斑青瓷。爾後經隋唐宋元,發展至明清時期抵達前史的巔峰,呈現出五顏六色,百花爭豔的新局面。在這群芳絢爛的百花園中,盛開著一株美麗典雅,血緣顯貴的奇葩——那就是清宮琺琅彩,它那近乎於脫胎的輕浮,來源於宮殿的彩繪,一絲不苟,細如毫芒,一切的燒造工序都出類拔萃,發明晰中國瓷器彩繪的偉大奇蹟,被世人稱為彩瓷皇后。清乾隆御製琺琅彩祥雲瑞蝠開光式四季花卉圖紙捶瓶,現場競投氛圍更劇烈緊湊,由第一口價4000萬港元開端競投,經過31口叫價,畢竟以1億4066萬港元成交,改寫清代瓷器瓶之世界拍賣紀錄。兩位電話投標者由6200萬開端競賽,經過15口叫價,抵達9900萬之時,第三名電話投標者參與,畢竟由第四名電話投標者以1億2500萬港元投得,加上買家傭金,成交價高達1億4066萬港元,可謂屢創高峰。

  琺琅彩收藏的種類

  將金屬胎畫琺琅的琺琅彩料,移植到瓷胎上,是一種瓷器裝飾技法,是非常名貴的釉上彩。色澤鮮豔明麗,畫工精緻。

  瓷胎畫琺琅,即琺琅彩瓷,是將畫琺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種釉上彩瓷。琺琅彩瓷的裝飾工藝,即琺琅彩,也稱為瓷胎畫琺琅。

  琅彩盛於雍正、乾隆年間,屬宮廷壟斷的工藝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特製,解運至京後,在清宮造辦處彩繪、彩燒。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琺琅彩瓷創燒於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時盛行。清代後期仍有少量燒製,但燒造場所已不在清宮中而移至景德鎮。初期琺琅彩是在胎體未上釉處先作地色,後畫花卉,有花無鳥是一特徵。康熙朝琺琅彩瓷器多以藍、黃、紫紅、松石綠等色為地,以各色琺琅料描繪各種花卉紋,其色彩、繪畫、款式皆同於當時的銅胎畫琺琅。

  琺琅彩瓷器的器物造型 絕大多數是盤、碗、杯、瓶、盒、壺,其中碗、盤最多,只是每一品種都有不同的變化。另外還有一個品種是宜興紫砂陶胎外繪琺琅料彩,這也是難得一見的。琺琅彩瓷器在胎質的製作方面是非常講究的。胎壁極薄,均勻規整,結合緊密。在如此的胎質上又施釉極細,釉色極白,釉表光澤沒有桔皮釉、浪蕩釉,更沒有棕眼的現象,確可用“白璧無瑕”來讚譽。

  琺琅彩收藏知識

  琺琅,又稱“佛郎”“法藍“”,其實又稱景泰藍,是一外來語的音譯詞。琺琅一詞源於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當時東羅馬帝國和西亞地中海沿岸諸地製造的搪瓷嵌釉工藝品稱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機,簡化為拂菻。出現景泰藍後轉音為發藍,後又為琺琅。1918~1956年,琺琅與搪瓷同義合用。1956年中國製訂搪瓷製品標準,琺琅改定為琺琅,作為藝術搪瓷的同義詞。

  瓷胎畫琺琅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從康熙的色濃莊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時的精密繁複的雍榮華貴,使琺琅,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集中西風韻於一身,畫盡了皇家身份的高貴與榮華。乾隆琺琅彩瓷是清代康,雍,乾三代琺琅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巔峰之作,具有古典美的乾隆仕女遊園罐是其代表。至今,乾隆仕女遊園罐的各種複製品,仍然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喜愛和收藏。

  琺琅沒有大的器物造型,絕大多數是盤、碗、杯、瓶、盒、壺,其中碗、盤最多,只是每一品種都有不同的變化。另外還有一個品種是宜興紫砂陶胎外繪琺琅料彩,這也是難得一見的。琺琅彩瓷器在胎質的製作方面是非常講究的。胎壁極薄,均勻規整,結合緊密。在如此的胎質上又施釉極細,釉色極白,釉表光澤沒有桔皮釉、浪蕩釉,更沒有棕眼的現象,確可用“白璧無瑕”來讚譽。

  琺琅彩瓷的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豔靚麗,畫工精緻。製作琺琅彩瓷極度費工,乾隆以後就銷聲匿跡了。康熙的琺琅彩瓷大多作規矩寫生的西番蓮和纏枝牡丹,有花無鳥,顯得單調。而雍正以花卉圖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當時尤為突出的是畫面上配以相呼應的題詩。雍正時這些題詩的書法極佳,並於題詩的引首、句後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紅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與畫面及題詩內容相配合,如畫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畫山水的用“山高”、“水長”章;畫梅花的用“先春章等。琺琅彩瓷器可以說秉承了歷史上中國陶瓷發展以來的各種優點,從拉胚、成型、畫工、用料、施釉、色彩、燒製的技術上幾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時期出現了很多極其優秀的陶瓷作品,但琺琅彩在製作程式和用料上是其他眾多品種無法比擬的。畫工也不是一般的窯工,而是皇宮裡面頂尖的專業畫師,所以這些器物可以代表當時最高的藝術水平,最高的工藝水準。

  金屬胎琺琅器則依據在製作過程中具體加工工藝的不同,可分為掐絲琺琅器、鏨胎琺琅器、畫琺琅器和透明琺琅器等幾個品種。

  琺琅器主要有兩種,一是源自波斯的銅胎掐絲琺琅,約在蒙元時期傳至中國,明代開始大量燒製,並於景泰年間達到了一個高峰,後世稱其為“景泰藍”。此後,景泰藍就成了銅胎掐絲琺琅器的代稱。另一種是來自歐洲的畫琺琅工藝,它在清康熙年間始傳入中國。

  具體說來,掐絲琺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其後工藝水平均明顯下降。清代的景泰藍工藝胎薄,掐絲細,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豔.花紋圖案繁複多樣。乾隆時期製品雖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時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後的出品物也絕不遜色。20世紀初葉,景泰藍總體制作水平不及前代,胎體薄,色彩鮮豔有浮感,做工較粗。這時只有“老天利”、“德興成”製作的景泰藍做工細,質量好。

  畫琺琅技術自傳入中國後,在康、雍、乾三朝得以發展,三朝作品在造型、釉色、紋飾、落款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康熙時期的畫琺琅器釉色亮麗潔淨,紋飾以寫生花卉及圖案式花卉為主。雍正年間的畫琺琅器器型製作工整,黑釉光澤亮麗,超過康、乾二朝。乾隆年間的畫琺琅器裝飾趨向”稠密”、“細緻”的堆砌式,更多了中西合璧的裝飾方式,工藝上出現了畫琺琅與內填琺琅、掐絲琺琅等相結合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