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茶道的介紹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愛將焚香,掛畫,插花,點茶視為人生四大雅樂,進而也發展成香道,書道,花道,茶道。 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伴隨著茶葉的出現開始興起,到唐宋時期中國茶文化才真正發展到頂峰,唐時期既由茶文化發展出來一種茶道,也就是今天日本鼎鼎大名的茶道,茶道是通過一種品茶形式去修身養性,品位人生,感悟自然道法的嚴格儀式過程,因此最初只是修身克己,思想得到一定昇華之後,在去通過品茶去品位人生世事,最後的最高境界才是達到“悟道”的地步。因此,這也是茶道學習者需要經歷的三步,唐宋時期茶道講究的是茶禪一體,通過嚴格的儀式修煉自己,通過品茶“得道”,最終達到茶 人 境三者合一得天人合一思想。

  因此,唐茶道真正在乎得不是沖茶,品茶,前二者只是一個媒介,通過此帶入儀式中,又通過儀式昇華到自己的心界,因此反而在乎的是自己得心境和周遍的環境了。

  日本茶道雖是學自於唐宋茶道,但卻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唐茶道雖然也有一定的請客待客奉茶儀式,但也有看重行為灑脫,融合於自然當中的一面,而且中國本來就看重“無道既道”“心中有道”因此雖然有一定的儀式,但可以自由的程度大些,不必嚴格依照。

  而日本茶道程式非常僵化,大到主客每一步的舉止行儀,小到茶具的擺放位置,杯箸放左放右,對事茶者***多半是主人或家裡女主人***的要求更為嚴格,先邁哪隻腳,怎樣行動都有嚴格的規定。其實,這樣繁瑣的程式也有它的好處,培養忍性耐心,不停用同樣的動作來磨練自己,鍛鍊堅毅的品性,其意義早已遠遠超離了品茶的本意,而看上去更像是主客一起進行的一門修煉課程。而中國當時的茶道,除了對主客之間的應答禮儀,事茶者製茶,泡茶,奉茶的一套程式有統一標準規定之外,其餘則是更看重個人的感悟,自身的修養。

  中國古代茶道的起源

  最原始的茶樹起源於新生代第三紀,約在5000萬年前,在中國的雲貴高原,之後經過漫長的演變,在第四紀後***約1.2萬年***開始了同源分居的進化過程。為何會在第四紀開始進化成不同的茶樹形態呢?是因為地質運動將地勢抬高,並出現冰川和洪積,形成褶皺和斷裂,這種垂直氣候造成原屬熱帶的同一區域變得同時存在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迫使茶樹朝著適合所在區域的氣候、土壤而改變自身的形態結構。後來,原始茶樹發展成大喬木野生茶樹、小喬木野生茶樹、灌木型野生茶樹等不同形態,分佈地區也逐漸從雲貴高原擴散到四川、廣西、廣東、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區。

  即便分佈區域如此廣泛,但在很長時間內,茶的使用仍處於很原始、很區域性的狀態,那是因為上述區域與中國古老文明中心相距甚遠——這種情況直至隋統一中國才得以最終改變——而在此期間,茶像一葉扁舟,隨著不同地域文化的激盪交匯漂浮著......

  有一本專門記載古代中國西南地區歷史、地理、人物的地方誌《華陽國志》,其“巴志”中寫道,“......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作乎《尚書》......其地,東起魚復,西至棘道,北接漢中,南及黔涪。土植五穀,牲具六畜。桑、蠶、麻、竺、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白稚、黃潤、鮮粉,皆納貢之。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枝,蔓有辛蒟,園有方蒻香茗,給客橙、葵...”朱自振老師的觀點,茶真正被利用是在武王伐紂之後的四川,恰在那時、那地,茶樹的原始生長與中國古代文明相結合。

  當時的茶以藥用為主,人們把茶樹的鮮葉摘下來用水煎服,有點類似今天的煎熬中藥,想必味道是極為苦澀的,但香氣馥郁。 被認為成書於戰國晚期的《爾雅》中關於茶的記載,其《釋木》稱“檟,苦荼。”檟讀jia,至今藏語中仍稱茶為“價”,應是對檟音的繼承。

  之後便是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的飲茶主要是粥茶法,且主要在南方流行。所謂粥茶法,可以形象的想象為把茶葉像煮蔬菜湯一樣烹煮。我們可以通過幾處文字記載可以窺見一斑。

  《漢書.王褒傳》記載西漢著名辭賦家王褒的《僮約》裡有“築肉臛芋,膾魚炰鱉,烹荼盡具,已而蓋藏......牽犬販鵝,武陽買荼”的內容,兩句的意思便是煮好茶並備好潔淨的茶具......趕到鄰縣的武陽***現在成都以南彭山縣雙江鎮***去買茶葉——這是中國關於茶最早的確切文字記載內容,據此既可以看出煮茶方法,又可以看出西漢時期成都已經是一個茶葉的買賣中心,文人階層的飲茶人已經開始使用專門的茶具。

  關於粥茶法,還可以從唐代三處記載可以得到印證:皮日休的《茶中雜詠。序》稱“季疵之前,稱茗飲者必渾而烹之,與夫?蔬而啜者無異也”,楊華《膳夫經手錄》說“晉宋以降,吳人採其葉煮,是為茗粥”,陸羽《茶經》中說烹茶時“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白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可見,當時的人們是把茶葉與各種作料、甚至刺激性極強的調味品一起煮,茶的味道應該和後世相去甚遠。

  這一時期關於茶的名人逸事,如三國吳國的末代皇帝孫皓與大臣韋曜,孫皓嗜酒如命,每次大宴群臣,座客都要求喝七升酒,而韋曜只能喝兩升,損耗為了照顧韋曜命人悄悄為韋曜以茶代酒,***後來韋曜因堅持不把孫皓的父親孫和列入帝紀,觸怒孫皓,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