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茶文化的認識和感悟的範文

  在中國,茶被認為“國飲”,茶被人們視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藥、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化的象徵。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對茶道的認識與感悟

  1997年因某種原因我與佛結緣,我信佛敬佛拜佛至今,但我的心靜不下來。牽掛太多,總有煩惱,一句話,放不下。我很失望,我知道自己的資糧不夠,心想等到我70多歲,那時候能靜下心來修煉了吧。

  在2011年的金秋十月,慶廣叫我去喝茶,於是又與茶道結了緣。我滿心的歡喜,這種浪漫的修行方式,試試吧!其實茶道之歌真的很好,它唱出來喝茶的真諦,茶能生善,愛心寬容,反聞自性,已是千載本相通,這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新的修行方式,與遠古的苦行僧有所不同,但最終的目標是一致的。那苦行僧的很難讓人做到,年輕人更是不可能。

  上週三***11月30日***福昌主泡,我看見他鏟了四五茶匙茶倒入一大壺裡泡茶,泡出來的顏色深深的,像老紅糖。我喝不出來什麼特別的味道,也不好問是什麼茶,真希望都長點見識。福昌泡這款茶時,介紹了茶的名字,還說價格不菲,告訴我們要懂得喝茶,要明白為什麼喝茶。兩巡後,我頭頂像有什麼罩住了壓下來了,只覺得頭的上半部沉沉的,我知道這是茶湯的作用力,也就是能量在給我加持,我靜靜地體悟那種感覺。

  主泡點名讓我唱歌,我很勇敢地站起來與慶廣唱起了《天路》這首歌,我也從中感悟到為什麼在喝茶時唱歌,因為在茶湯的作用下,讓我們用歌聲抒懷,讓真情在茶湯中流淌,一切順其自然,增強了磁場的能量與親和力,太妙了!

  更妙的是,第二天早晨起床後,我與往日一樣用淡鹽水洗鼻咽部,從鼻吸入,從嘴撥出,我發現了好多碎汙濁,沾滿了整個臉盆。於是我不忙著沖洗,我去叫老伴來欣賞。他不肯停止自己的按摩,我偏拉他到衛生間,他也呆了,問怎麼回事。我笑了,對他說,我們喝茶時用聞香杯來回聞香,我還用暖杯溫我的鼻兩邊,覺得特舒服,怎麼樣?有效果吧?他也明白,意思就是讓他支援我參加喝茶。這還真神奇,茶能讓這些藏在鼻子深處的汙濁全都渲洩出來。我在想是否又與昨晚頭疼的反應也有關係,這種加持可不小啊!

  在浪漫中分享茶道的幸福,在抒懷中讓真情、真愛源源不斷地湧出。我們與佛更貼近了。感謝行家茶送我一片雲朵,我願乘著這片雲朵飛到彼岸。

  2

  淺談茶道

  搬家的時候,朋友送來一套功夫茶具:一個長方形竹製的茶臺,古色古香。一套潔白細緻的瓷質蓋碗、公道杯、茶漏以及十個小茶碗,每件物品外部都繪以富貴的“洛陽紅”牡丹花。擺在茶几上,雅潔可喜,令人賞心悅目。使不懂茶道的我也不禁開始關注起茶道來----

  茶道最早起源於唐或唐代以前。唐朝《封左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古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一些約定的規程和儀式。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美學觀點。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寧靜,恬然、祥和的意境,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修身養性。

  茶道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茶分多種,對於初識茶道的我,買回了福建安溪的鐵觀音,屬烏龍茶類。最好的茶水應為山泉水,深居鬧市,無緣飲用,藉以“牡丹泉”純淨水代用。燒水用的小電爐顯示開水的溫度,沖泡鐵觀音水溫應為100°為宜:先將茶葉放入蓋碗中,蓋碗也是有講究的,蓋為天、杯為人、底為地,喻為“天、地、人”合一。沖茶需做到“高衝低泡”,使茶葉充分舒展,這第一泡稱作洗茶,用來衝去茶葉上的浮塵,是需倒在茶臺上的“茶寵”身上,它通常是一隻金蟾,遇熱變色,天常日久能散發出茶香。第二道茶通常泡上十幾秒鐘,,用茶漏濾至公道杯中,然後倒入事先擺好的小茶碗中

  ,即可供友人品嚐。所謂:天下茶人一家親,品茶不像是筵席,分的上下座次,所以更顯得平和親近。

  初春的午後,偷的浮生半日閒,撿個太陽地,靠窗而坐。來點高山流水的古琴曲,燃上一柱淡雅的檀香,悠悠的泡上一壺好茶,佐以精緻可口的茶點,細細品味。讓思緒在腦海中自由飛揚,或與閨蜜淺談細語,或者只是靜靜的坐著,看窗外浮雲掠過,聽鳥兒歡快歌唱......正是茶道帶來的愜意與一種心靈深處的寧靜。

  3

  茶道與朋友

  今看到一位朋友的散文《朋友如茶》,寫得很美,很富有詩意、富有哲理,不由地感慨聯翩,也想試著嘮叨幾句。

  坐辦公室的人每天喝茶,但很少有研究茶道的。據說,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修身養性和交結朋友的手段。“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認為茶道的四諦應為“和、靜、怡、真”。其中,“和”是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靈魂;“靜”是茶道修習的方法;“怡”是茶道修習的心靈感受;“真”是茶道的終極追求。在現實社會中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複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複雜、如此深奧的。

  細細想來,飲茶實則是最樸素最淡泊的美事,生活在喧鬧的大城市裡的人們,多麼渴望能在滿山青綠,山澗溪流的環境裡,無需刻意求禪,更無需高談闊論,一方石桌,一杯清茶,淺啜慢飲就已足矣。淡泊寧靜能引領我們細細品味人生,多少難解的結,多少生命無助的慮,都會在品茶的沉浮中漸漸淡泊,更希望能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共飲一壺茶,以一顆如茶般純淨澄明的心靈去慢慢體味詩意般的人生。

  現在的社會,人們很容易就會沒朋友。好好把握身邊可以聯絡的朋友,做朋友,要細水長流,不是來得快,去得也急。清涼的可樂猛地倒下去時,浮出了許多泡沫,總以為是滿滿的一杯,等到泡沫滿散去了,明白原來半杯不到,也才知道被泡沫的假象所矇蔽了。而茶,倒下去八分,就是實實在在的八分滿,而且能真正解渴。

  如果口渴與擇友都是無可厚非,那麼,茶與可樂,你選擇何者?我真心希望告訴我的每一個朋友:請不要把我當作你生命中的豪華宴席上的可樂,歡樂過後,曲終人散;我寧願是你獨處時細細品茗的一杯綠茶,喝到最後一口仍然甘醇。

  世人的繁忙奮鬥都為尋求人生的快樂,但只有一個確實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控制你的思想。快樂不在乎外界的情況,而是依靠內心的感受。行動好像是跟隨感覺走的,其實並非如此,行動是與感覺並行的。我們能使直接受意志支配的行動有規律,也能間接地使不直接受意志制約的支配有規律。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靜可體貼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從來茶道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留一點吧,留一點點情意,留一點點餘閒,不要讓自己過早地老去……

  每天喝著茶卻不懂茶道的我,也在苦苦尋思著能與己同飲共聊的同道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