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嶺南茶文化

  嶺南茶文化是中四大茶文化系列之一。嶺南茶文化發展至今,對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的嶺南茶文化,希望對你有幫助。

  

  茶文化是指有關茶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和,包括茶葉物質生產消費及其對人的意識形態和精神生活產生影響的各個方面。茶文化的表現有兩個方面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物質形態包括了茶的歷史文物、遺蹟、茶書、茶畫、各種名優茶、茶館、茶具、茶歌舞和茶藝表演等;精神形態包括茶道、茶人精神、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等。中國有句俗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足見茶在中國古代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的發祥地。中國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體系的組成部分,是東方文化的精粹,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相統一的文化。如今茶已經發展到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性的飲料,隨著茶產業的發展,茶文化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在人們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嶺南茶文化是中四大茶文化系列之一。據《廣東新語》說,嶺南種茶自唐始,唐代曹鬆把茶種移植到南海西樵山,便拉開了嶺南茶文化的序幕。嶺南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以及經濟發展狀況,決定了嶺南人愛飲茶以及嶺南茶文化的特點。

  嶺南地處亞熱帶,日照長、氣溫高、流汗多,人們需要通過飲食來補充大量的水分。飲茶同喝水一樣,首先是人類生存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茶文化的內涵不斷豐富,入明以來,廣州“茶市”與潮州“功夫茶”,這兩朵嶺南茶文化的奇葩破綻而開。至清代,嶺南茶文化進入第一個興盛期,在茶市、茶館、茶具、用茶方式,以及人們對茶的品味的文化心態等方面,均達到空前水平。近代翁輝東著《潮州茶經·功夫茶》,對嶺南的茶文化作了理論的概括。

  茶是茶文化的物質基礎。廣東是否有茶的生產與加工?清乾隆《潮州府志》關於“粵素不產茶,所給皆閩產”之說,並不屬實。清康熙、雍正年間,一些記述嶺南風土人物的著作,大都談到“茶”。較早的如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明確指出,“西樵號稱茶山,自唐曹鬆移植顧渚茶其上,今山中人率種茶”,曹鬆是唐代舒州***今安徽潛山***人,曾南遊廣州,在西樵山停留時,把浙江顧渚名茶傳入嶺南。屈大均還列舉廣東茶的產地,如廣州的河南三十三村、西樵山、鼎湖山、羅浮山、潮陽鳳山、瓊州等。繼而有範端昂的《粵中見聞》,附和屈大均的看法。雍正十年***1732年***,曾任廣東按察使的張渠***河北武強人***,在《粵東聞見錄》中雖認為,“大抵粵茶不及閩中”,但同時指出廣東並非不產茶,除人們常用的廣州河南茶外,還有珍品如“肇慶之鼎湖茶,惠州之羅浮茶,化州之琉璃茶”等。事實卜,嶺南素來產茶,而且茶的生產發展頗快,近代廣東已有茶葉出口,嶺南人“嗜食茶”,成為茶葉生產發展的內在動力,而茶葉的豐富,又為嶺南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條件。

  嶺南茶文化,其產生與發展由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所決定,同時也是嶺南經濟與文化發展所使然。渴,需要喝水,這是人的本能,但人們對喝水的要求卻隨社會的發展而提高,由生存的需要,到追求舒適和享樂,人們也就從喝生水,到喝白開水,再到喝茶,嶺南的茶文化的產生同其他地區的茶文化一樣有著相同的原因。然而,由於嶺南的東南沿海一帶商業活動的頻繁,茶文化顯得更加發達而富於特色,明清以後尤其如此。

  廣州人的“飲早茶”潮州人的“功夫茶”便是嶺南社會文化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現象。廣州茶文化始於唐代,盛於明清。清康熙年間,廣州成為我國茶葉出口唯一口岸,全國各省茶葉均運來廣州,茶市極旺。粵人嗜茶名聞中外,其時茶葉品種花色數以百計,各種泡茶方法應運而生,飲茶文化進一步發展提高,包括了茶俗文化、茶樓文化、茶點文化和街頭涼茶文化。廣州人飲茶的習慣和禮節構成了茶俗文化的主體。

  潮州茶文化是嶺南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為著稱。“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現時行政區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汕頭、潮州、揭陽、汕尾以及豐順、興寧、大埔中的一部分和福建詔安的一部分在內的大潮汕地區。“功夫”二字在潮語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細緻而用心之意。“潮州功夫茶”是一件很講究的茶事活動,是大潮汕人民對精製的茶葉、考究的茶具、優雅的衝沏過程以及品評水平、禮儀習俗、閒情逸致等方面的整體總結及稱謂。“功夫茶”推崇“和、敬、精、樂”的精神,對茶葉、水源、茶器、沏法、心境、環境、品韻及禮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講究。

  區別於珠三角洲“茶樓文化”和潮汕功夫茶“精細茶文化”,客家茶文化的基本特徵是“山地茶文化”,其表現為封閉性、適地性和自樂性。客家茶區能一直保留著兩晉以前“粥茶法”的活化石擂茶,是“封閉性”的具體體現;“茶亭文化”、“老茶文化”和代代喜愛飲用高火“炒米香”型茶葉的習俗,是客家山地茶文化“適地性”的具體表現;而自娛自樂的茶葉詩歌、文學、茶歌***客家山歌***、茶舞和採茶戲劇等,則是客家茶文化“自樂性”的代表。

  嶺南茶文化發展至今,對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表現在以茶營生,可以富民;以茶會友、足以聯誼;以茶代酒、提倡精神;以茶養性,提高思想;以茶獻藝,美化生活;以茶做菜、豐富飲食;以茶製藥,保健長壽等。

  嶺南茶文化特色

  廣州茶文化始於唐代,盛於明清;清康熙年間,廣州成為我國茶葉出口唯一口岸, 全國各省茶葉均運來廣州,茶市極旺;粵人嗜茶馳名中外,其茶葉品種花色就數以百計,各種泡茶方法也隨之“應運而生”,進而提高了茶文化發展,包括了【茶俗文化、茶樓文化、茶點文化和街頭涼茶文化】。廣州人飲茶的習慣和禮節構成了茶俗文化的主體;潮州茶文化是嶺南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功夫茶”最為著名;“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現時行政區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汕頭、潮州、揭陽、汕尾以及豐順、興寧、大埔中的一部分和福建詔安的一部分在內的大潮汕地區;“功夫”二字在潮語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細緻而用心之意;“潮州功夫茶”是一件很講究的茶事活動,是大潮汕人民對精製的茶葉、考究的茶具、優雅的衝沏過程以及品評水平、禮儀習俗、閒情逸致等方面的整體總結及稱謂;“功夫茶”推崇“和、敬、精、樂”的精神,對茶葉、水源、茶器、沏法、心境、環境、品韻及禮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講究。

  除此之外,還有梅州、河源和惠州的“客家茶文化”,其基本特徵是“山地茶文化”,表現為封閉性、適地性和自樂性;客家茶區能一直保留著兩晉以前“粥茶法”的活化石擂茶,是“封閉性”的具體體現;“茶亭文化”、“老茶文化”和代代喜愛飲用高火“炒米香”型茶葉的習俗,是客家山地茶文化“適地性”的具體表現;而自娛自樂的茶葉詩歌、文學、茶歌 ***客家山歌***、茶舞和採茶戲劇等,則是客家茶文化“自樂性”的代表。

  茶文化發展至今,對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表現在以茶營生,可以富民;以茶會友、足以聯誼;以茶代酒、提倡精神;以茶養性,提高思想;以茶獻藝,美化生活;以茶做菜、豐富飲食;以茶製藥,保健長壽等。可見,茶的功能多多,藝術多多,其文化也是多姿多彩,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