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魅力範文欣賞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各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茶文化的魅力

  如果有一天你不小心喝到一杯茶,你會被它帶走而從此愛上它。

  如果有一天你不小心品到一杯茶,你會被它帶走而從此分享它。

  有一天你來到了一個茶樓,你也許來不及品味茶的濃香,你只是喜歡這個茶樓所帶給你的氛圍,那時候你已經被茶文化吸引。剛剛接觸茶的時候,我只是一位喝茶者,慢慢的我開始被茶牽引,因此聚集了茶友,一群好茶客相約在一個茶道中。我們開始用心和茶在一起,於是我成了一位品茶者。茶,蘊藏著華夏民族數千年的文化,它不但與歷史同在,也是見證歷史的萬物之一。在不同的文明之下,茶都演繹著不同的身份和角色,也附加了不同文化,只從茶杯注入一種時代的文化之後,茶不在是茶,而是一種時下的文化。在我國不同的年代都有著不同的茶文化,甚至在不同的領域也演繹著茶的不同文化。如在宗教,茶就有了禪茶之說,在日本的佛教有喝奶茶的習慣,那時候的茶不在是植物生長的茶,而是被賦予宗教能量的茶道。如在官宦之家,茶就有了禮數之說,他們甚至在互相炫耀茶的名貴,一時間茶成了達官貴人們的貴重禮品。如在民間世俗,茶就有了生活之道,在古時候文人之間,茶是勾勒才華的媒介,人們品茶論道於世俗之中,喜樂乎!在時候農家眾生,茶就成了解渴治病的神農百草,家家喝著百草茶。總之,茶,身在不同人家就有著不同身份,於是就有了不同文化。

  這些關於茶的文化一直被延續到今日,我們留意周邊的人群,人們真正在喝茶、品茶的寥寥無幾,而更多隻是喜歡茶所帶來的這種氛圍,他們喜歡在這樣高雅清淨的環境裡享受當下,讓心出來透透氣。如今國內茶文化已經開始快速傳播,茶的商業化也快速被推進,這是一件好事,因此茶文化也將得到商業的攜手共進。目前,茶商與茶道是一體的,我看到很多茶商首先在玩轉“茶道”,因此茶的文化被推動是一股力量。同時有一種憂慮是茶的文化精髓還在嗎?到底如何才算是茶文化呢?這好像成為我關注的焦點,聆聽到更多有關茶文化的好像只是那些硬體的復古,茶葉的價值,包裝的精美。在我而言,茶文化並非這些現代市場需求的附加值,而是一種茶本身的“味道”。也就是茶與原生態的關係,茶與人道、地道、天道之間的關係。這些關乎茶與道的關係才是原生態的茶文化,也許從古至今人們已經傳承著很多茶遺留文化,同時我們享用這些歷史留給我們的文化,也需要創新與時俱進的茶道文化,來弘揚茶文化帶給人們生活的品味以及品質。

  假如能夠將茶玩出一套新時代的文化出來,這就是創新文化構思,將茶與生活、茶與人生、茶與靜心、茶與療愈、茶與商道等完美融合,這就是全新的文化構思來適用於現代人類的生活模式。對於我來看,茶可以讓人們慢下來,茶可以讓心寧靜下來,茶可以讓思維清明起來,那一刻茶是靜心的文化載體。茶可以讓人們享受閒暇的品質,專注於簡樸的生活而活出不簡單的人生,這就是茶是人生之道。茶可以讓人們享受“五味”之中,讓附著的心靈塵埃被洗刷,只是存在於當下,這一刻茶就是療愈的能量。茶可以讓人們在人際互動中顯得簡單而真實,寧靜而高雅,於是茶帶給人們做人的洞見,創造了茶道與商道。如此之類,茶的文化極其深厚,茶也就成為了無處不文化,茶也就成為了無處不存在。當茶會師文化,那一定是這種文化是有利於人們的生命品質,於是人們會被這種茶與文化的混合體吸引,慢慢的這種文化也將會滲入人類的心靈系統,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內心軟體。

  當茶遇見文化,一定會帶給茶永恆的道路,品茶既是品味人生百態。

  2

  淺談茶道

  搬家的時候,朋友送來一套功夫茶具:一個長方形竹製的茶臺,古色古香。一套潔白細緻的瓷質蓋碗、公道杯、茶漏以及十個小茶碗,每件物品外部都繪以富貴的“洛陽紅”牡丹花。擺在茶几上,雅潔可喜,令人賞心悅目。使不懂茶道的我也不禁開始關注起茶道來----

  茶道最早起源於唐或唐代以前。唐朝《封左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古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一些約定的規程和儀式。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美學觀點。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寧靜,恬然、祥和的意境,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修身養性。

  茶道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茶分多種,對於初識茶道的我,買回了福建安溪的鐵觀音,屬烏龍茶類。最好的茶水應為山泉水,深居鬧市,無緣飲用,藉以“牡丹泉”純淨水代用。燒水用的小電爐顯示開水的溫度,沖泡鐵觀音水溫應為100°為宜:先將茶葉放入蓋碗中,蓋碗也是有講究的,蓋為天、杯為人、底為地,喻為“天、地、人”合一。沖茶需做到“高衝低泡”,使茶葉充分舒展,這第一泡稱作洗茶,用來衝去茶葉上的浮塵,是需倒在茶臺上的“茶寵”身上,它通常是一隻金蟾,遇熱變色,天常日久能散發出茶香。第二道茶通常泡上十幾秒鐘,,用茶漏濾至公道杯中,然後倒入事先擺好的小茶碗中

  ,即可供友人品嚐。所謂:天下茶人一家親,品茶不像是筵席,分的上下座次,所以更顯得平和親近。

  初春的午後,偷的浮生半日閒,撿個太陽地,靠窗而坐。來點高山流水的古琴曲,燃上一柱淡雅的檀香,悠悠的泡上一壺好茶,佐以精緻可口的茶點,細細品味。讓思緒在腦海中自由飛揚,或與閨蜜淺談細語,或者只是靜靜的坐著,看窗外浮雲掠過,聽鳥兒歡快歌唱......正是茶道帶來的愜意與一種心靈深處的寧靜。

  3

  人淡如茶

  平時養成喝茶的習慣,茶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還在糾結於茶道是什麼東東的時候,我想茶道已經把你跟喝茶的樂趣變成一種跟自己鬥爭的過程。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被譽為是道家的化身。請大家注意,茶道是道家的化身,我們如果受困於茶道的玄妙的概念而對喝茶產生敬畏感是大可不必的,喝茶就像吃飯,當吃也變成研究吃相和人生有關的時候,才是倉廩實而知禮節從物質文明上升到精神文明的時代,當茶從藥用的概念,再到喝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成為茶道是一部分的追求的結果,而不是每個喝茶人的必需品。研究吃相跟人生的關係的人,我不知道是否吃相好了,就可以象鯉魚跳龍門,而一輩子把喝茶成為自己精神愉悅的一部分的人最起碼可以享受一人一己在享受內心的豐富。我很喜歡唐代盧仝的七碗茶詩:“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茶喝到這個境界是真正的茶人,茶道是否重要,待我們自己慢慢的品味!再看盧仝的這首詩的前半部分: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全部是寫喝茶與人生、與名利無關的事情,只是喝茶在喝茶,茶的外觀美,喝茶的環境,喝茶人的怡然自得。“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我常常腦海中浮現這四句詩,讓我對喝茶的認識就是為了喝茶而喝茶。如果沒有把喝茶當成一種習慣,就不會有七碗茶詩了!

  可是喝茶詩人的境界畢竟不是我碌碌無為之輩,我想我們喝茶就是喝茶的時候,他卻發出感嘆和對受苦的老百姓改善生活的期待:“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改善黎民百姓物質生活,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在喝茶之餘寫一點文字,讓自己的精神稍微對和自己一樣迷茫的人生裡有幾朵漣漪,不至於到了喝茶就會想到不會喝的境地,能勤於內省,是淡名薄利之始,而求成淡薄者,往往飲茶。試想,靜坐品茗時,意無所繫,心是泰然,看茶葉水中醒轉,如醒己身,潔與淨,淡與雅,心中的這方清明透亮無逐利處,不必精心刻意求索,只是看茶,也就忘乎所以,也就油然而生。是以諸般名利糾葛心起,不妨一杯淡茶***,想必人淡如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