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從結構上分為哪幾個層次

  茶文化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以茶為中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專指其精神文化的內容,也即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結構層次,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結構層次

  1. 茶文化的物質層

  這個層次是有關茶的物質文化產品的總和,它包括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相應的產品,如有關茶葉的栽培、製造、加工、儲存的技術等,也包括茶、水、具等物質實體以及茶館、茶室、茶樓、茶亭等實體性設施。它是茶文化結構的表層部分,是人們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茶文化內容。

  2.茶文化的制度層

  這個層次包括有關茶的法規、禮俗等,是茶文化的物質層與精神層的中介層次,構成茶文化的個性特徵。有關茶的法律和法令是一定社會經濟制度的產物,如古代貢茶、榷茶、茶馬互市的有關上諭、法令、規定和奏章等,現時政府制定的管理茶葉產銷和徵稅的法令、規章、制度等。茶俗是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包括有關茶的社會行為的規範、儀式、風俗、習氣等。

  3.茶文化的精神層

  這個層次是把茶的天然特徵和社會特徵昇華為一種精神象徵,把茶事活動上升到精神活動。比如,將煮泡、品飲茶的過程與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結合,由此產生的認識、理念及生髮的豐富聯想;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到哲理高度,形成所謂茶道、茶德、茶人精神等。它是茶文化的深層次結構,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遠古時期,老百姓就已發現和利用茶樹,如神農<本草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公元前1122-1116年,我國巴蜀就有以茶葉為"貢品"的記載。

  漢宣帝年間 ***公元前57年-54年*** 蜀人王褒所著 <<僮約>> ,內有"武陽實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陽即今四川省彭山縣,說明在秦漢時期,四川產茶已初具規模,製茶方面也有改進,茶葉具有色.香.味的特色,並被用於多種用途,如藥用,喪用,祭祀用,食用,或為上層社會的奢侈品;像武陽那樣的茶葉集散市已經形成了。

  春秋戰國後期及西漢初年,我國曆史上曾發生幾次大規模戰爭,人口大遷徙,特別在秦統一四川后,促進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貨物交換和經濟交流,四川的茶樹栽培,製作技術及飲用習俗,開始向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傳播,陜西. 河南成為我國最古老的北方茶區之一.其後沿長江逐漸向長江中.下游推移,再次傳播到南方各省.據史料載,漢王至江蘇宜興茗嶺"課童藝茶"漢羨實茶",漢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設"植茶之圃",說明漢代四川的茶樹已傳播到江蘇.浙江一帶了。江南初次飲茶的紀錄始於三國,在<<吳志. 曜傳>>中,曾敘述孫皓以茶代酒 客的故事。

  兩晉.南北朝***265-587年***,茶產漸多,鄭羽飲茶的記載也多見於史冊.及至晉後,茶葉的商品化已到了相當程度,茶葉產量也有增加,部再視為珍貴的奢侈品了.茶葉成為商品以後,為求得高價出售,乃從事精工採製,以提高質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為貢品 ,再南朝宋山謙之所著的<<吳興記>>中,載有:"浙江烏程縣***即今吳興縣***西二十里,有溫山,所產之茶,轉作進貢支用."漢代,佛教自西域傳入我國,到了南北朝時更為盛行.佛教提倡座禪,飲茶可以鎮定精神,夜裡飲茶可以驅睡,茶葉又和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茶之聲譽,逐馳名於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莊園都開始種植茶樹.我國許多名茶,相當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勝地最初種植的,如四川蒙頂.廬山雲霧.黃山毛峰.以及天台華頂.雁蕩毛峰.天日雲霧.天目雲霧.天目青頂.徑山茶.龍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產,從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們對茶的栽種,採製.傳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後,所謂士大夫支流,逃避現實,終日清淡,品茶賦詩,茶葉消費更大,茶在江南成為一種"比屋皆飲"和"坐席竟下飲"的普通飲料,這說明在江南客來早已成為一種禮節。

  唐朝一統天下,修文息武,重視農作,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由於國內太平,社會安定,隨著農業.手工業生產的發展,茶葉的生產和貿易也迅速興盛起來了,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高峰,飲茶的人遍及全國,有的地方,戶戶飲茶已成習俗.茶葉產地分佈長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個區的許多州郡,當時以武夷山茶採製而成的蒸青團茶,極負盛名.中唐以後,全國有七十多州產茶,轄三百四十多縣,分佈在現今的十四個省.市.自治區.兩宋的茶葉生產,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全國茶葉產區又有所擴大,各地精製的名茶繁多,茶葉產量也有增加。

  元朝,茶葉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術不斷提高,講究製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當時視為珍品,在南方極受歡迎.元時在茶葉生產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機械來製茶葉,據王楨記載,當時有些地區採用了水轉連磨,即利用水力帶動茶磨和椎具碎茶,顯然較宋朝的碾茶又前進了一步。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廢止過去某些弊制,在茶業上立詔置貢奉龍團,這一措施對製茶技藝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國古代製茶發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個重要時代,它為現代製茶工藝的發展奠立良好基礎.明代製茶的發展,首先反映在茶葉製作技術上的進步,元朝茗茶殺青是用蒸青,明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為炒青,少數地方採用了晒青,並開始注意到茶葉的外型美觀,把茶揉成條索.所以後來一般飲茶就不再煎煮,而逐漸改為泡茶了。

  清末,中國大陸茶葉生產已相當的發達,全中國大陸共有十六省***區***.六百多個縣***市***產茶,面積為1500多方畝,居世界產茶國首位,佔世界茶園面積的44%,產量已超過800萬擔,居世界第二位,佔世界總產量的17%.1984年全國出口茶葉280多萬擔,約佔世界茶出口總量的16%.江南栽茶更加普遍.據資料記載,1880年,中國出口茶葉達254萬擔,1886年最高達到268萬擔,這是當時中國大陸茶葉出口最好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