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碧螺春的具體介紹

  您愛喝茶麼?即使您不愛喝茶,您也一定聽說過碧螺春這種著名的綠茶。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產於江蘇省吳縣太湖洞庭山。相傳,洞庭東山的碧螺春峰,石壁長出幾株野茶。當地的老百姓每年茶季持筐採摘,以作自飲。有一年,茶樹長得特別茂盛,人們爭相採摘,竹筐裝不下,只好放在懷中,茶受到懷中熱氣燻蒸,奇異香氣忽發,採茶人驚呼:“嚇煞人香”,此茶由此得名。有一次,清朝康熙皇帝遊覽太湖,巡撫宋公進“嚇煞人香”茶,康熙品嚐後覺香味俱佳,但覺名稱不雅,遂題名“碧螺春”。

  太湖遼闊,碧水盪漾,煙波浩渺。洞庭山位於太湖之濱,東山是猶如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西山是相隔幾公里、屹立湖中的島嶼,西山氣候溫和,冬暖夏涼,空氣清新,雲霧瀰漫,是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環境,加之採摘精細,做工考究,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品質特點。碧螺春茶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披茸毛,色澤碧綠。沖泡後,味鮮生津,清香芬芳,湯綠水澈,葉底細勻嫩。尤其是高階碧螺春,可以先沖水後放茶,茶葉依然徐徐下沉,展葉放香,這是茶葉芽頭壯實的表現,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擬的。因此,民間有這樣的說法:碧螺春是“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一嫩***指芽葉***三鮮***指色、香、味***自古少”。

  碧螺春茶從春分開採,至穀雨結束,採摘的茶葉為一芽一葉,對採摘下來的芽葉還要進行揀剔,去除魚葉、老葉和過長的莖梗。一般是清晨採摘,中午前後揀剔質量不好的茶片,下午至晚上炒茶。目前大多仍採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藝過程是:殺青——炒揉——搓團焙乾。三個工序在同一鍋內一氣呵成。炒制特點是炒揉並舉,關鍵在提毫,即搓團焙乾工序。

  碧螺春一般分為7個等級,大體上芽葉隨1-7級逐漸增大,茸毛逐漸減少 。碧螺春的茶葉非常嬌嫩,採摘必須及時和細緻。從採、揀到制,三道工序都必須非常精細。只有細嫩的芽葉,巧奪天工的高超手藝,才能形成碧螺春的色、香、味形俱全的獨特風格。

  細啜慢品碧螺春的花香果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使人心曠神怡,彷彿置身於洞庭東西山的茶園果圃之中,領略那“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的意境,真是其貴如珍,不可多得。

  洞庭碧螺春茶風格獨具,馳名中外,常用之招待外賓或作高階禮品,它不僅暢銷於國內市場,還外銷至日本、美國、德國、新加坡等國。

  茶文化碧螺春的沖泡方法

  碧螺春的泡法根據不同的茶質,有不同的泡法:

  一、外形緊結重實的茶

  1、燙杯之後,先將合適溫度的水衝入杯中,然後取茶投入,不加蓋。

  2、一段時間之後,茶湯涼至適口,即可品茶。此乃一泡。茶葉評審中,以 5 分鐘為標準,茶湯飲用和聞香的溫度均為 45——55℃ 若高於 60℃ 則燙嘴也燙鼻;低於 40℃ 香氣較低沉,味較澀。這個時間不易掌握。如用玻璃杯,一般用手握杯子,感覺溫度適合即飲;如用蓋碗,則稍稍倒出一點茶湯至手背以查其溫度。

  3、第一泡的茶湯,尚餘三分之一,則可續水。此乃二泡。如若茶葉瘦弱的茶,二泡茶湯正濃,飲後舌本回甘, 齒頰生香,餘味無量。飲至三泡,則一般茶味已淡。

  二、條索鬆展的茶

  1、燙杯後,取茶入杯。此時較高的杯溫已隱隱烘出茶香。

  2、衝入適溫的水,至杯容量三分之一***也可少一些,但需覆蓋茶葉***。這種茶本身比較舒展,無需使用水的衝力,反而易燙傷嫩葉。採取的辦法是如用玻璃杯,則沿杯邊注水,蓋碗則將蓋子反過來貼在茶杯的一邊,將水注入蓋子,使其沿杯邊而下。然後悄悄搖晃茶杯,使茶葉充分浸潤。

  3、稍停約兩分鐘,待幹茶吸水伸展,再衝水至滿。沖水方法如前。此時 茶葉或徘徊飄舞,或遊移於沉浮之間,別具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