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門紅茶的簡單資料

  祁門紅茶,著名紅茶精品,簡稱祁紅。產於安徽省祁門、東至、貴池、石臺、黟縣,以及江西的浮樑一帶。祁門紅茶是中國歷史名茶,與印度的大吉嶺紅茶和斯里蘭卡的烏伐紅茶齊名,被譽作“世界三大高香名茶”。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祁門紅​茶資料介紹,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祁門紅茶資料介紹

  茶葉的自然品質以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歷口古溪、閃裡、平裡一帶最優。當地的茶樹品種高產質優,植於肥沃的紅黃土壤中,而且氣候溫和、雨水充足、日照適度,所以生葉柔嫩且內含水溶性物質豐富,又以3-4月份所採收的品質最佳。祁紅外形條索緊細勻整,鋒苗秀麗,色澤烏潤***俗稱“寶光”***;內質清芳並帶有蜜糖香味,上品茶更蘊含著蘭花香***號稱“祁門香”***,馥郁持久;湯色紅豔明亮,滋味甘鮮醇厚,葉底***泡過的茶渣***紅亮。清飲最能品味祁紅的雋永香氣,即使新增鮮奶亦不失其香醇。春天飲紅茶以它最宜,下午茶、睡前茶也很合適。

  祁門茶葉,唐代就已出名。據史料記載,這裡在清代光緒以前,並不生產紅茶,而是盛產綠茶,製法與六安茶相仿,故曾有“安綠”之稱。光緒元年***1875年***,有個黟縣人叫餘干臣,從福建罷官回籍經商,因羨福建紅茶***閩紅***暢銷利厚,想就地試產紅茶,於是在至德縣***今池州市東至縣***堯渡街設立紅茶莊,仿效閩紅製法,獲得成功。次年就到祁門縣的西路、閃裡設立分茶莊,始制祁紅成功。與此同時,當時祁門人胡元龍在祁門南鄉平裡鎮貴溪進行“綠改紅”,設立“日順茶廠”試生產紅茶也獲成功。並取號牌“儒信園”,從此“祁紅”不斷擴大生產,形成了中國的重要紅茶產區。胡元龍也成為了“祁紅”鼻祖。至今已有100多年曆史。祁門茶葉條索緊細秀長,湯色紅豔明亮,特別是其香氣酷似果香,又帶蘭花香,清鮮而且持久。既可單獨泡飲,也可加入牛奶調飲。祁門紅茶,是“紅茶”中的佼佼者,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豔”四絕馳名於世,祁門紅茶始制於清代光緒年間,為工夫紅茶的珍品。

  成品茶條索緊細苗秀、色澤烏潤、金毫顯露、湯色紅豔明亮、滋味鮮醇酣厚、香氣清香特久,

  似花、似果、似蜜的“祁門香”以聞名於世,位居世界三大高香名茶之首。

  祁門紅茶按品牌拼音排序:浮生若茶新安印象、穀倉、徽商 、徽信 、歷口、茗泉冠飲、群芳醉天品國香、祁眉、祁之國香、潤思祁紅、儒信園、天之紅、一頂天紅等。

  國際市場把“祁紅”與印度大吉嶺茶、斯里蘭卡烏伐的季節茶,並列為世界公認的三大高香茶。祁門紅茶品質超群,被譽為“群芳最”,這與祁門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優越是分不開的。祁門地處安徽南端,黃山支脈由東向西環繞,西北有大洪嶺和歷山,東有楠木嶺,南有櫸根嶺,山地面積佔總面積的90%,平均海拔高度為600米左右,茶園80%左右分佈在海拔100—350米的峽谷地帶,森林面積佔80%以上,早晚溫差大,常有云霧繚繞,且日照時間較短,構成茶樹生長的天然佳境,釀成“祁紅”特殊的芳香厚味。

  是在春夏兩季。茶農們只採鮮嫩茶芽的一芽二葉,然後,經初制、揉捻、發酵、等多道工序。紅茶的加工與綠茶相比,最重要的是增加了發酵的過程,揉捻細碎的嫩芽發酵後,由綠色變成了深褐色,還要經過人們細心挑選、將茶梗剔除,加工一千克上好的紅茶,一般需要六千克鮮嫩的芽葉。

  18世紀國際茶葉市場以紅茶為主宗,咸豐初年崛起的安化紅茶做工精細,品質甚佳,為中國三大正宗紅茶之一,頗受市場青睞。其時湖南出產的紅茶統稱"湖紅",與安徽的"祁紅"、福建的"建紅"齊名,被視為中國紅茶的正宗。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1915年巴拿馬世博會是對中國影響最大的一屆世博會,中國展品分別陳列在8個專業館和中國館中。

  祁門紅​茶的核心產區

  祁門紅茶,全縣地區並非一致,分為三域,由溶口直上到侯潭轉往祁西曆口,在此區域內,以貴溪、黃家嶺、石跡源等處為最優,其茶葉底厚薄適中,味醇眷幽,色潤澤,發酵時間以1個半小時為準;由閃裡、箬坑特到渚口,在此區域內,以箬坑、閃裡、高塘等處為佳,其茶葉底薄,條線好,味濃色佳,發酵只需1小時;由塔坊直至祁紅轉出倒湖,這區域以塘坑頭、棕裡、蘆溪、倒湖等處為代表,其茶葉底厚、味濃、色暗、枝粗大,發酵須2小時以上,這類茶葉一般以制綠茶為佳。貴溪至歷口這一區域紅茶,因其質量最優,過去外商每年來華購茶,須待貴溪胡日順貢貢、歷口黃山、白嶽3個箱到滬,乃開盤採購,故此區紅茶為祁門紅茶之冠。

  祁門紅​茶的發展歷史

  祁門紅茶翻開美國韋氏大辭典,“祁門紅茶”的譯英片語悄然出現了。這上邊清楚地記錄著祁門紅茶的原產地——中國 安徽省祁門縣。

  祁門產茶可追溯到唐朝,茶聖陸羽在《茶經》中留下:“湖州上,常州次,歙州下” 的記載,當時的祁門就隸屬歙州。

  祁門產紅茶,事出近代。當時的英國、法國、俄國、丹麥等國家都有著巨大的紅茶市場。1875年前後,祁門人士胡元龍借鑑了外省的紅茶製法,在祁門加工出了紅茶。

  英國是世界上飲紅茶最多的國家之一,而飲下午茶更是一種高雅的社交活動。在英國,人們在進下午茶點時,茶要點點潤飲;點心要細細品嚐;著裝要典雅入時,人們將飲茶視為一種高貴身份的象徵,而當時的祁門紅茶是下午茶中的極品。

  1875年前後,祁門人士胡元龍借鑑了外省的紅茶製法,在祁門加工出了紅茶,後由北平同盛祥茶莊引入北平,在市場獲得了成功。

  胡元龍***1836—1924***,字仰儒,祁門南鄉平裡鎮貴溪人。他博讀書史,兼進武略,年方弱冠便以文武全才聞名鄉里,被朝廷授予世襲把總一職。

  胡元龍輕視功名,注重工農業生產, 18歲時辭棄把總官職,在貴溪村的李村塢築5間土房,栽4株桂樹,名之曰“培桂山房”,在此墾山種茶。清光緒以前,祁門不產紅茶,只產安茶、青茶等,當時銷路不暢。光緒元年***1875***,胡元龍在培桂山房籌建日順茶廠,用自產茶葉,請寧州師傅舒基立按寧紅經驗試製紅茶。經過不斷改進提高,到光緒8年***1883***,終於製成色、香、味、形俱佳的上等紅茶,胡云龍也因此成為祁紅創始人之一。瓷土亦是祁門特產,同治4年***1865***,胡元龍在祁東莊嶺村,發現了“太和坑”瓷土礦,被定為御瓷專礦,祁門瓷土業因此得到大發展。

  鄧小平同志題字胡元龍為人急公好義,主持公道,濟困扶危,威望很高。戊戌維新後,科舉廢止,但祁門山區風氣閉塞,無人興辦學校。他乃大力倡導,邀聚南鄉人士,於光緒 30年***1904***在平裡創立梅南學校,開祁門辦新學之先河。次年,祁門縣高等小學校,在其影響之下,亦籌創成立。貴溪村四境皆山,胡元龍認為要改善群眾生活,必須發展農業生產,開荒種地。當時荒山皆為祠會佔有,他打破封禁條規,集合村中百姓,宣傳墾荒的益處,籤具公約。並自己帶頭,墾山千餘畝,種植茶葉、茶籽、毛竹、杉樹,村人群起仿效,收入大增,生活改善。以後祁門各地也都援例開墾,造成自墾自產自得之風,促進了生產發展。

  胡元龍曾對子孫說:“書可讀,官不可做”,並撰廳聯一對曰:“做一等人忠臣孝子,為兩件事讀書耕田”,可見其輕視功名、注重生產的思想,後人尊其為“祁紅鼻祖”。

  清朝光緒年間以前,祁門只產綠茶,不產紅茶。

  1875 年,安徽黟縣有個名叫餘干臣的人,在福建罷官回原籍經商,因見了紅茶暢銷多利,便在至德縣堯渡街設立紅茶莊,仿 " 閩紅茶 " 製法,開始試製紅茶。

  1876 年,餘氏又先後在祁門西路鎮、閃裡設紅茶分莊,擴大經營。由於祁門一帶自然條件優越,所制紅茶品質超群出眾,因此,產地不斷擴大,產量不斷提高,聲譽越來越高,在國際紅茶市場上引起了茶商的極大注意,日本人稱其為玫瑰 ,英國商人稱之 " 祁門 " 。

  高檔祁紅外形條索緊細苗秀,色澤烏潤,沖泡後茶湯紅濃,香氣清新芬芳馥郁持久,有明顯的甜香,有時帶有玫瑰花香。

  祁紅的這種特有的香味,被國外不少消費者稱之為“祁門香”。祁紅在國際市場上被稱之為“高檔紅茶”,特別是在英國倫敦市場上,祁紅被列為茶中“英豪”,每當祁紅新茶上市,人人爭相競購,他們認為“在中國的茶香裡,發現了春天的芬”。

  祁紅茶宜於清飲,但也適於加奶加糖調和飲用。祁紅在英國受到了皇家貴族的寵愛,讚美祁紅是“群芳之最”。

  祁門紅​茶的等級標準

  指產於安徽祁門縣境內,是櫧葉樹種生長的,以茶樹芽、葉、嫩莖為原料,經過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等工藝製成初製茶後,再經過三個流程十二道工序製作分級拼配而成,以外形條索緊細均直,色澤烏潤為主要特徵的工夫紅茶,成為祁門紅茶,再根據其外形和內質分為:禮茶、特茗、特級、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六級、七級。

  禮茶——外形:細嫩整齊,有很多的嫩毫和毫尖,色澤潤;香氣與滋味:香氣高醇,有鮮甜清快的嫩香味,形成獨有的"祁紅"風格;水色:紅豔明亮;葉底:絕大部分是嫩芽葉,色鮮豔,整齊美觀。

  特茗——外形:條索細整,嫩毫顯露,長短整齊,色澤潤;香氣與滋味:香氣高醇,有嫩鮮香甜味,有獨特的"祁紅"風格;水色:紅豔明亮;葉底:嫩芽葉比禮茶較少,色鮮豔。

  特級——外形:條索緊細,嫩毫顯露,色澤潤,勻整;香氣與滋味:香氣高醇,鮮嫩含有獨特的"祁紅"風格;水色:紅豔明亮;葉底:嫩度明顯、整齊、色鮮豔。  一級——外形:條索緊細,嫩度明顯,長短均勻,色澤潤;香氣與滋味:香味高濃,具有"祁紅"特有果糖香;水色:紅豔明亮;葉底:嫩葉均整,色紅豔。  二級——外形:條索細正,嫩度較一級少,色澤潤;香氣與滋味:香味醇厚,有"祁紅"的果糖香;水色:紅豔不及一級明亮;葉底:芽條均整,發醇適度。  三級——外形:條索緊實,較二級略粗,整度均勻,面張稍有鬆條;香氣與滋味:香味醇正,鮮厚有收斂性,"祁紅"特徵依然顯著;水色:紅明;葉底:條整,發醇適度。  四級——外形:條索粗實,葉質稍輕,勻淨度較差,色澤帶灰;香氣與滋味:香味醇正,有相應濃度,仍有"祁紅"風味;水色:紅明較淡;葉底:均整度較差,色紅而欠勻,夾有花青。  五級——外形:條索較粗,稍有筋片,勻淨度較差,色澤帶灰;香氣與滋味:香味醇甜偏淡,但無粗老味;水色:紅淡;葉底:花青,稍含梗。  六級——外形:條索較鬆,夾有片樸,色澤花雜;香氣與滋味:香味粗淡,濃度不足;水色:紅淡,明亮不夠;葉底:紅雜,較梗。  七級——外形:條索鬆泡,身骨輕,帶片樸梗,色澤桔雜;香氣與滋味:香味低淡,有粗老味;水色:淡而不明;葉底:粗暗梗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