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六君子舒曼的簡介

  茶道六君子有兩個含義,一是指茶道配件,一是指著名茶文化專家陳文華、餘悅、江萬緒、黃建璋、陸堯、舒曼。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958年生,茶文化專家,上海浦東川沙人。筆名江南舒、

  人予。大專學歷。1975年上山下鄉於陝西關中平原。1981年在陝西省華山醫學專科學習並工作,1985-1986年在上海醫科大學進修人體解剖學專業。1991年從文,曾任多家報刊記者,在全國媒體發表散文、言論、報告文學等100多篇。1993年投身於公關策劃,先後為多家企業擔任營銷策劃。後任自由策劃、撰稿人.1998年涉足茶文化。現任河北省茶文化學會副會長,《吃茶去》雜誌總編,張天福與張巨集達茶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上海***“世博十大名茶”總策劃。對河北茶文化發展作出具有貢獻,素有“茶混一族”之帽,也有“河北茶文化舉旗人”之美稱,撰有茶文化隨筆百篇之多,著有《吃茶去》一書。平日性平如茶,惟茶是求,終因茶文化哲理太深,故而硬著頭皮混入“南郭處士”的行列。崇尚和、敬、寂之茶魂,“清寂”不敢當,“和敬”二字終身受益。被譽為茶道六君子之一。被評為“新中國六十週年茶事功勳”人物。

  道教思想與中國茶道的關係

  老莊之道思想,強調自然,超凡脫俗,熱烈奔放的情感抒發和獨特個性的追求表達。欲求長生不死,變化飛昇,不信天命,不信業界,以生為樂,在靜觀默察 中,清靜無為,坐忘虛心,以素樸人性與諸物本性自然契合。道教戒酒戒殺生,要求靜坐息心,無思無慮,茶有破睡之功,固道教離不開茶。

  道教發詳地在巴蜀,其形成時期,巴蜀的飲茶習俗已廣為傳開,因此茶成了成仙的靈藥,西漢壺居士《食忌》中說“苦荼 ,久食羽化”。南朝齊樑時道家人物陶弘景在其《雜錄》中說: “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啟服之”。丹丘子是一位仙人。盧仝七碗茶詩“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說明茶與道教關係,喝了七碗茶,就可飛到天上,羽化成仙了。中國人這種神仙觀念是別的民族所沒有的。反映在茶文化中,“樂生”精神是中國人所獨有的。強調自然,是道家思想,中國茶道沒有嚴謹的規範,其道理也在於此。因為自然之道乃變化之道,心通造化,使自然妙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法無法,有生命的無秩序。喝茶的時候忘記了茶的存在,快樂自足,泡茶不拘於規矩,品茗不拘於特定的環境。一切順其自然,因勢而異。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之一是清與淡,要求心無雜念,忘卻自我和現實世界的存在,追求虛無飄渺的極樂幻境,淡泊人生,無所追求,以脫塵世苦海。這個清淡精神就是源出於道家思想的,茶生於天地之間,採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來源於自然,加之泡茶用水選用泉水,高山流水,一杯在手,給人以一種將自身溶於秀麗山川感覺,天人合一。飄然欲仙。茶之本性清淡幽雅,這是與道家思想十分貼近的。因此道家十分愛茶,栽茶品茗,自然成了道士們平日的樂事。同時,宮觀道士不但自己以飲茶為樂,而且提倡以茶待客,進而以茶作析禱、祭獻、齋戒的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