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種西葫蘆

  西葫蘆***拉丁學名:Cucurbita pepo L.***,別名熊***雄***瓜、茭瓜、白瓜、小瓜、番瓜、角瓜、荀瓜等,一年生草質粗壯藤本***蔓生***,原產印度,中國南、北均有種植,有矮生、半蔓生、蔓生三大品系。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西葫蘆的特徵

  一年生蔓生草本;莖有稜溝,有短剛毛和半透明的糙毛。葉柄粗壯,被短剛毛,長6-9釐米;葉片質硬,挺立,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先端銳尖,邊緣有不規則的銳齒,基部心形,彎缺半圓形,深0.5-1釐米,寬3-4釐米,上面深綠色,下面顏色較淺,葉脈在背面稍凸起,兩面均有糙毛。卷鬚稍粗壯,具柔毛,分多歧。雌雄同株。雄花單生;花梗粗壯,有稜角,長3-6釐米,被黃褐色短剛毛;花萼筒有明顯5角,花萼裂片線狀披針形;花冠黃色,常向基部漸狹呈鍾狀,長5釐米,徑3釐米,分裂至近中部,裂片直立或稍擴充套件,頂端銳尖;雄蕊3,花絲長15毫米,花葯靠合,長10毫米。

  西葫蘆的種植技術

  選種浸種

  去除雜物,選取乾淨飽滿,千粒重200g左右的種子,置入瓦盆或其它無油汙的容器中,先用冷水浸泡,再用50-55℃的溫水燙種,不斷攪拌,保持15-20分鐘,自然冷卻至20-30℃,浸種4-6小時,撈出後再用1%高錳酸鉀浸20-30分鐘,以消毒殺菌。風乾,至半乾時可加溫催芽,溫度以25℃為宜。如種子量大,催芽時可翻動,以促使發芽整齊,但出芽後即不再翻動。

  播種

  芽長約1.5cm時播種,需選擇晴朗溫暖天氣。若遇陰雨天不能播種時,可將種子置於冷涼處,控制幼芽生長。

  播種的營養土應在播種前20-30日前配製好。選用未種過瓜類蔬菜的無病土壤和農家肥配製,通常用園土6份與腐熟的馬糞或圈肥4份混合。置於苗床或紙袋、塑料缽***直徑9-10㎝***中,厚度8-9cm。播種後覆土約2㎝。

  幼苗生長

  幼苗易徒長,需嚴格控制溫度溼度。

  播種後幼苗萌出土層前宜保持高溫,晝溫25-30℃,夜溫18-20℃,地溫22-24℃,相對溼度80-90%,約3-4天出苗。幼苗出齊後適當降溫並通風,晝溫25℃左右,夜間13-14℃,第一片真葉展開後夜溫降至12℃。定植前8-10天,應逐漸加大通風量,並降溫煉苗,一般白天15-25℃,夜間6-10℃。

  田間管理

  經30-35天的苗期管理,培育出具3-4片真葉的幼苗,可進行定植。

  定植前先要施足基肥。畝施優質農家肥3000-5000㎏,也可施用馬糞、羊糞等。

  整好地後,起成60-65㎝距離的壟,按株距40-50㎝刨垵,每畝定植2000-2500株。也可做成1.3m寬的平畦,每畦種植兩行。

  栽苗時坐水栽,待水滲下後,封垵並扶正瓜秧。

  定植安全期地溫13℃以上,夜間氣溫不低於10℃。

  緩苗後應追肥***施用餅肥150-200㎏,或50-60㎏三元複合肥***,並澆“催秧水”,但因地溫較低,不宜澆水過多。此後應及時中耕鬆土,不施水肥,待第一個瓜長到10-12㎝後再澆水。結瓜後一般5-7天澆水一次,以保持表土溼潤為度,雨季則需排水。

  結瓜期順水追肥,一般追肥2-3次為宜。每次施用糞稀1000-1500㎏/畝,或碳酸銨10-15㎏/畝。

  注意水肥管理,苗期或第一雌花坐果期肥水過多易徒長;後期水肥跟不上則產量降低。此外,早期留果過多易造成秧發育差,影響總產量。

  為早熟高產,還應進行人工授粉***尤其是在無昆蟲授粉時***。每天上午6-8時,把正開放的雄花采下,剝去花冠,露出雄蕊,在雌花柱頭塗抹數次即可。

  如需留種,一般應選取後期結的瓜,否則影響產量;專門留種的植株可不受此限。

  病害防治

  灰黴病

  發病特徵

  該病主要危害花和果實。被害花和果實初期呈水漬狀,後逐漸軟化,患病部位表面長滿灰綠色黴狀物。

  最終導致花和果實腐爛。後期患病部有時還長出黑色菌核。

  發病規律

  病原為半知菌亞門葡萄孢菌。病原菌在病殘體上越冬,也可在土壤中越冬,借氣流傳播。病菌喜高溼低溫條件,最適溫度在18-23℃,相對溼度在90%以上,弱光,適宜發病。保護地栽培,冬春連陰天多,氣溫低,再加上密度大,通風透光不良,溼度大,故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1***加強田間管理。將病殘體清理乾淨,保持田間衛生,防治病菌擴散,控制溫度。

  ***2***澆水採用膜下暗灌或滴灌,夜間溼度應小於80%。當溼度大時,應採取措施降溼。

  ***3***生產後期要及時清理老葉,增加通風透光,使植株生長健壯,增加抗病能力。

  ***4***藥劑防治。用50%撲海因可溼性粉劑1000—1500倍液,5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400倍液,每隔6—7天噴1次,連噴2—3次。

  綿腐病

  發病特徵

  該病主要為害果實,有時為害葉、莖及其他部位。果實發病初呈橢圓形、水浸狀的暗綠色病斑。在空氣乾燥條件下,病斑稍凹陷,擴充套件不快,僅皮下果肉變腐,表面生白色黴層。高溫多溼時,病斑迅速擴充套件,整個果實變褐、軟腐,表面佈滿白色黴層,致使病瓜爛在田間。葉片受害,初生暗綠色、圓形成不規則形水浸狀病斑,溼度大時軟腐似開水燙過一樣。

  發病規律

  西葫蘆綿腐病是由鞭毛菌亞門瓜果腐黴菌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遇適宜條件萌發,產生孢子囊和遊動孢子,或直接長出芽管侵入寄主,後在病殘體上產生孢子囊和遊動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傳播,侵害果實,最後在病組織裡形成卵孢子越冬。病菌主要分佈在表土層內,雨後或溼度大,病菌迅速增多,土溫低、溼度大利於發病。

  防治方法

  ***1***採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大雨後及時排水,結瓜後可將瓜墊起,防止潮溼染病。

  ***2***增加土壤中抗生菌,抑制病原菌生長,減輕受害。

  ***3***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用20%農土斯1000倍液,每隔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

  西葫蘆的價值

  醫用價值

  西葫蘆含有較多維生素C、葡萄糖等其他營養物質,尤其是鈣的含量極高。不同品種每100g可食部分***鮮重***營養物質含量如下:蛋白質0.6-0.9g,脂肪0.1-0.2g,纖維素0.8-0.9g,糖類2.5-3.3g,胡蘿蔔素20-40微克,維生素C2.5-9毫克,鈣22-29毫克。

  中醫認為西葫蘆具有清熱利尿、除煩止渴、潤肺止咳、消腫散結的功能。可用於輔助治療水腫腹脹、煩渴、瘡毒以及腎炎、肝硬化腹水等症。具有除煩止渴、潤肺止咳、清熱利尿、消腫散結的功效。對煩渴、水腫腹脹、瘡毒以及腎炎、肝硬化腹水等症具有輔助治療的作用;能增強免疫力,發揮抗病毒和腫瘤的作用;能促進人體內胰島素的分泌,可有效地防治糖尿病,預防肝腎病變,有助於增強肝腎細胞的再生能力。

  食用價值

  西葫蘆富含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等物質,不含脂肪,還含有瓜氨酸、腺嘌呤、天門冬氨酸等物質,且含鈉鹽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