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北港毛尖茶的方式

  岳陽自古以來為遊覽勝地,其所產北港茶在唐就很有名氣。唐代斐濟《茶述》中列出了十種貢茶,邕湖就是其中之一。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製作北港毛尖茶的工藝,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製作北港毛尖茶的工藝

  北港毛尖,以註冊商標“北港”命名,唐代稱“邕湖茶”,屬黃茶類,產於湖南省岳陽市

  北港。茶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湖面蒸氣冉冉上升,低空繚繞,微風吹拂,如輕紗薄霧散於邕湖北岸上空,形成了北港茶園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外形芽壯葉肥,毫尖顯露。沖泡後,香氣清高,滋味醇厚,湯色金黃,葉底黃明,肥嫩似朵。北港毛尖鮮葉一般在清明後五六天開園採摘,要求一號毛尖原料為一芽一葉,二、三號毛尖為一芽二、三葉。搶晴天採,不採蟲傷、紫色芽葉、魚葉及蒂把。鮮葉隨採隨制,其加工方法分鍋炒、鍋揉、拍汗及烘乾四道工序。由岳陽市茶葉公司生產的北港毛尖,於1964年被評為湖南省優質名茶。岳陽自古以來為遊覽勝地,其所產北港茶在唐就很有名氣。唐代斐濟《茶述》中列出了十種貢茶,邕湖就是其中之一。唐代李肇《唐國史補》有“嶽州有邕湖之含膏”的記載。相傳,文成公主當年出嫁西藏時,曾帶去邕湖茶。

  北宋範致明《岳陽風土記》載;“邕湖諸山舊出茶,謂之邕湖茶,李肇所謂嶽州邕湖之含膏也,唐人極重之。見於篇什,今人不甚種植,惟白鶴僧國有千餘本,土地頗類此苑。所出茶,一歲不過一、二十兩,土人渭之白鶴茶,味極甘香,非他處草茶可比並,茶園地色亦相類,但土人不甚植爾。”

  明代黃一正輯注的《事物紺珠》列出了今茶名99個,古制造茶名101個,其中嶽州出的黃翎毛,岳陽出的含膏冷屬古制造茶名。明代張謙德《茶經》也有“嶽州之黃翎毛、含膏冷”茶的記載。清代《致富奇書廣集》***疑十七、十八世紀問世***又有嶽州邕湖產含膏茶的記載。清代黃本驥《湖南方物志》有“嶽州之黃翎毛,岳陽之含膏冷,唐宋時產茶名”的記載。還引用唐釋齊己邕湖茶詩一首雲:“邕湖為上貢,何以惠尋常,還是詩心苦,堪消蠟面香,碾聲通一室,烹色帶殘陽,若有新春者,西來信勿忘。”

  北港毛尖茶的生長環境

  北港發源於梅溪,全長2公里餘,因位於南港之北而得名。南港、北港匯合於喬湖,湖邊五座邕廟,廟前有一湖,現名楊家湖,也就是邕湖。岳陽市康王鄉北港邕湖一帶,是現今的北港毛尖產地。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每初早春清晨,邕大湖水面蒸氣冉冉上升,低空繚繞,經微風吹拂,如輕紗薄霧盡散於北岸的茶園上空。茶園地勢平坦,水陸交錯,土質肥沃,酸度適宜。

  北港毛尖一般在清明後5─6天開採,鮮葉標準為一芽二、三葉,選晴天採摘。不採蟲傷葉、紫色葉、魚葉,不帶蒂把。嚴格做到隨採隨制。

  北港毛尖茶的特徵

  北港毛尖是條形黃茶的一種,產於湖南省岳陽市北港和岳陽縣康王鄉一帶。在唐代就有記載,清代乾隆年間已有名氣。其品質特徵:外形芽壯葉肥,毫尖顯露,呈金黃色,內質香氣清高,湯色橙黃,滋味醇厚,葉底肥嫩黃似朵。

  北港毛尖,以“北港”命名,唐代稱“邕湖茶”,屬黃茶類,產於湖南省岳陽市北港。茶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湖面蒸氣冉冉上升,低空繚繞,微風吹拂,如輕紗薄霧散於邕湖北岸上空,形成了北港茶園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據廈門聚祥春茗茶相關人士介紹,北港毛尖外形芽壯葉肥,毫尖顯露。沖泡後,香氣清高,滋味醇厚,湯色金黃,葉底黃明,肥嫩似朵。北港毛尖鮮葉一般在清明後五六天開園採摘,要求一號毛尖原料為一芽一葉,二、三號毛尖為一芽二、三葉。搶晴天採,不採蟲傷、紫色芽葉、魚葉及蒂把。鮮葉隨採隨制,其加工方法分鍋炒、鍋揉、拍汗及烘乾四道工序。由岳陽市茶葉公司生產的北港毛尖,於1964年被評為湖南省優質名茶。

  北港毛尖茶的工藝品質

  北港毛尖鮮葉一般在清明後五六天開園採摘,要求一號毛尖原料為一芽一葉,二、三號毛尖為一芽二、三葉。搶晴天採,不採蟲傷、紫色芽葉、魚葉及蒂把。鮮葉隨採隨制,其加工方法分鍋炒、鍋揉、拍汗及烘乾四道工序。成品外形呈金黃色,毫尖顯露,茶條肥碩,湯色澄黃,香氣清高,滋味醇

  厚,甘甜爽口。本品在清代乾隆年間已有名氣,由岳陽市茶葉公司生產的北港毛尖,於1964年被評為湖南省優質名茶。北港毛尖一般在清明後5─6天開採,鮮葉標準為一芽二、三葉,選晴天採摘。不採蟲傷葉、紫色葉、魚葉,不帶蒂把。嚴格做到隨採隨制。北港毛尖製造分鍋炒、鍋揉、拍汗、復炒和烘乾五道工序。鍋炒和鍋揉:鍋炒主要起殺青作用。殺青前將鍋磨光洗淨。開始鍋溫要高,升溫至180℃,每鍋投葉1--1.5公斤。鮮葉下鍋後,先抖炒2分鐘,把鍋溫降到100℃以下,再炒12--13分鐘。當葉子發出清香,茶坯達到三、四成幹,再降溫到40℃左右,在鍋內進行揉炒解塊,使茶葉捲成條索,待六成干時,即可出鍋拍汗。拍汗:將茶坯放置簸箕內拍緊,上蓋棉套,時間30─40分鐘。使茶條回潤,色澤變黃,再投入鍋內復炒復揉復炒:鍋溫保持在60--070℃,炒至條索緊卷,白毫顯露,達八成干時,出鍋攤涼。烘乾:用木炭烘焙,火溫80--90℃,到足幹下焙,裝入箱內嚴封,使茶葉色澤進一步轉黃;北港毛尖的品質特點是,外形芽壯葉肥,毫尖顯露,呈金黃色,湯色橙黃,香氣清高,滋味醇厚。產品按老嫩度分特號、1--4號五個檔次。

  北港毛尖茶的製造工序

  北港毛尖製造分鍋炒、鍋揉、拍汗、復炒和烘乾五道工序。

  鍋炒和鍋揉:鍋炒主要起殺青作用。殺青前將鍋磨光洗淨。開始鍋溫要高,升溫至180℃,每鍋投葉1--1.5公斤。鮮葉下鍋後,先抖炒2分鐘,把鍋溫降到100℃以下,再炒12--13分鐘。當葉子發出清香,茶坯達到三、四成幹,再降溫到40℃左右,在鍋內進行揉炒解塊,使茶葉捲成條索,待六成干時,即可出鍋拍汗。

  拍汗:將茶坯放置簸箕內拍緊,上蓋棉套,時間30─40分鐘。使茶條回潤,色

  澤變黃,再投入鍋內復炒復揉復炒:鍋溫保持在60--070℃,炒至條索緊卷,白毫顯露,達八成干時,出鍋攤涼。

  烘乾:用木炭烘焙,火溫80--90℃,到足幹下焙,裝入箱內嚴封,使茶葉色澤進一步轉黃;

  北港毛尖的品質特點是,外形芽壯葉肥,毫尖顯露,呈金黃色,湯色橙黃,香氣清高,滋味醇厚。產品按老嫩度分特號、1--4號五個檔次。

  北港毛尖茶的歷史淵源

  岳陽自古以來為遊覽勝地,其所產北港茶在唐就很有名氣。唐代斐濟《茶述》中列出了十種貢茶,邕湖就是其中之一。唐代李肇《唐國史補》有“嶽州有邕湖之含膏”的記載。相傳,文成公主當年出嫁西藏時,曾帶去邕湖茶。北宋範致明《岳陽風土記》載;“邕湖諸山舊出茶,謂之邕湖茶,李肇所謂嶽州邕湖之含膏也,唐人極重之。見於篇什,今人不甚種植,惟白鶴僧國有千餘本,土地頗類此苑。所出茶,一歲不過一、二十兩,土人渭之白鶴茶,味極甘香,非他處草茶可比並,茶園地色亦相類,但土人不甚植爾。”明代黃一正輯注的《事物紺珠》列出了今茶名99個,古制造茶名101個,其中嶽州出的黃翎毛,岳陽出的含膏冷屬古制造茶名。明代張謙德《茶經》也有“嶽州之黃翎毛、含膏冷”茶的記載。清代《致富奇書廣集》***疑十七、十八世紀問世***又有嶽州邕湖產含膏茶的記載。清代黃本驥《湖南方物志》有“嶽州之黃翎毛,岳陽之含膏冷,唐宋時產茶名”的記載。還引用唐釋齊己邕湖茶詩一首雲:“邕湖為上貢,

  何以惠尋常,還是詩心苦,堪消蠟面香,碾聲通一室,烹色帶殘陽,若有新春者,西來信勿忘。”北港發源於梅溪,全長2公里餘,因位於南港之北而得名。南港、北港匯合於喬湖,湖邊五座邕廟,廟前有一湖,現名楊家湖,也就是邕湖。岳陽市康王鄉北港邕湖一帶,是現今的北港毛尖產地。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每初早春清晨,邕大湖水面蒸氣冉冉上升,低空繚繞,經微風吹拂,如輕紗薄霧盡散於北岸的茶園上空。茶園地勢平坦,水陸交錯,土質肥沃,酸度適宜。

  北港毛尖茶的解說詞

  巴陵自古產香茶,馥郁嬋宮鬥桂花。

  北港毛尖朝聖帝,西山銀片普侯家。

  君妃飲後憂思解,王母嘗新樂意誇。

  不信但看雲外客,車船滿載運天涯。

  這是當代詩人洞庭詩社社長李曙初對北港毛尖茶的讚譽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