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道茶藝表演步驟

  武夷茶藝以藝示道,應當藝術地體現中國茶道的基本思想。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茶藝表演1、恭請上座 客在上位,主人或侍茶者沏茶、把壺斟茶待客。

  茶藝表演2、焚香靜氣 焚點檀香,造就幽靜、平和的氣氛。

  茶藝表演3、絲竹和鳴 輕播古典民樂,使品茶者進入品茶的精神境界。

  茶藝表演4、葉嘉酬賓 出示武夷巖茶讓客人觀賞。“葉嘉”即宋蘇東坡用擬人筆法稱呼武夷茶之名, 意為茶葉嘉美。

  茶藝表演5、活煮山泉 泡茶用山溪泉水為上,用活火煮到初沸為宜。

  茶藝表演6、孟臣沐霖 即燙洗茶壺。孟臣是明代紫砂壺製作家,後人把名茶壺喻為孟臣。

  茶藝表演7、烏龍入宮 把烏龍茶放入紫砂壺內。

  茶藝表演8、懸壺高衝 把盛開水的長嘴壺提高沖水,高衝可使茶葉翻動。

  茶藝表演9、春風拂面 用壺蓋輕輕颳去表面白泡沫,使茶葉清新潔淨。

  茶藝表演10、重洗仙顏 用開水澆淋茶壺,既洗淨壺外表,又提高壺溫。"重洗仙顏"為武夷山一石刻。

  茶藝表演11、若琛出浴 即燙洗茶杯。若琛為清初人,以善製茶杯而出名,後人把名貴茶杯喻為若琛。

  茶藝表演12、玉液回壺 即把已泡出的茶水倒出,又轉倒入壺,使茶水更為均勻。

  茶藝表演13、關公巡城 依次來回往各杯斟茶水。

  茶藝表演14、韓信點兵 壺中茶水剩下少許時,則往各杯點斟茶水。

  茶藝表演15、三龍護鼎 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頂杯,此法既穩當又雅觀。

  茶藝表演16、鑑賞三色 認真觀看茶水在杯裡的上中下的三種顏色。

  茶藝表演17、喜聞幽香 即嗅聞巖茶的香味。

  茶藝表演18、初品奇茗 觀色、聞香後,開始品茶味。

  茶藝表演19、再斟蘭芷 即斟第二道茶,“蘭芷”泛指巖茶。宋范仲淹詩有“鬥茶香兮薄蘭芷”之句。

  茶藝表演20、品啜甘露 細緻地品嚐巖茶,"甘露"指巖茶。

  茶藝表演21、三斟石乳 即斟三道茶。"石乳",元代巖茶之名。

  茶藝表演22、領略巖韻 即慢慢地領悟巖茶的韻味。

  茶藝表演23、敬獻茶點 奉上品茶之點心,一般以鹹味為佳,因其不易掩蓋茶味。

  茶藝表演24、自斟漫飲 即任客人自斟自飲,嘗用茶點,進一步領略情趣。

  茶藝表演25、欣賞歌舞 茶歌舞大多取材於武夷茶民的活動。三五朋友品茶則吟詩唱和。

  茶藝表演26、游龍戲水 選一條索緊緻的幹茶放入杯中,斟滿茶水,恍若烏龍在戲水。

  茶藝表演27、盡杯謝茶 起身喝盡杯中之茶,以謝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

  武夷茶道的歷史

  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裡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的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稱為“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顏師古注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就是現在“茶”字的讀音。從這個現象看,“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於“茶”字字形的確立。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彩紛呈,對同一事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不少人認為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