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人蔘怎樣種植

  長白山人蔘種植充分利用林間空地,實行集約化、立體化栽培,具有投資少、效益高等特點,有利於生產綠色中藥材。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長白山人蔘種植方法,希望對您有用。

  長白山人蔘種植方法

  一、選地

  1.林地

  以柞、椴、色樹等為主的闊葉林或針闊混交天然次生林。樹齡在20年以上,樹高10m以上,要求林地樹木稀疏高大,林冠下生有灌木叢2m以上,構成喬-灌-草立體植物結構,林間鬱閉度0.5 - 0.8。

  2.坡向及坡度

  坡向以東南坡、北坡、西北坡為佳,正南坡、西南坡不利生長。坡度10~25°為宜,一般選擇坡的中段種植。

  3.土壤

  為暗棕壤土,腐殖質含量≥3.5%,土壤PH5.5~6.5,底土為黃粘土,中層為活黃土,表土為腐殖土,並且達到7cm以上,其上有4cm以上枯枝落葉層,土壤整體呈現上松下緊,鬆而不散,緊而不堅。

  二、整地

  一般於9月下旬~10月上旬播種前即可整地。按照鬱閉度在0.8左右伐掉過密的樹林和小灌木,將林下雜草及影響光照1m以下的灌木叢全部割除,清林後規劃土地,按自然地形確定栽參區域,一般依山勢坡度適當採取橫山和順山或成一定角度作畦。每隔30~50m摟一順水溝,種植帶間保留30~50cm隔離帶,植被保留。

  ***農田栽參,前茬以禾本科作物為好,且要收穫後休閒一年才能種植。選地後,於封凍前翻耕l-2次,深20釐米。翌春化凍結合耕翻,每畝施入農家肥4000千克,與土拌勻,以後每l-2月翻耕1次。栽播前1個月左右,打碎土塊,清除雜物,整地作畦,平地栽參多采用正南畦向,畦面寬l-l.5米,略成弓形,畦高25-30釐米,畦間作業道寬50-100釐米。唯向依地勢、玻向、棚式等而異,應以採光合理、土地利用率高、有利防旱排水及田間作業方便為原則。***

  三、直播

  1.品種選擇

  選用上一年生產的籽粒飽滿、有正常色澤、無病粒的長脖系或二馬牙品種。

  2.種子處理

  於7月末8月初果實成熟後採收,中華人蔘網建議搓去長白山人蔘種子果肉並用清水淘淨,漂除癟粒,撈出置於陰涼通風處或弱光下晾乾,使長白山人蔘種子含水量不低於14%.然後在不透雨的棚下挖掘催芽槽,槽底鋪5cm厚細河沙,再裝入河沙與種子按2:1混合物,上層覆蓋10cm厚的河沙,槽內溫度保持16~18℃,溼度保持10~15%,通常情況下90~120天可裂口,秋播和春播均可。此間每隔15~20天倒種一次。

  3.播期

  春播4月下旬5月上旬進行,一般播催芽種子。秋播8月上旬~9月上旬播水籽,10月中旬至結凍前播催芽種子。

  4.播種

  點播,視地況隨機在林地內刨坑,4cm見方,深7~8cm,每坑播1~2粒長白山人蔘種子,覆土後輕輕壓一下,並覆蓋碎樹葉。

  穴播,用木棍扎穴,株行距20×20cm.

  條播:劃出長10~20m,寬4~6m種植區,區間留50~100cm作業道,橫山開溝深7~8cm,間隔50cm.

  四、移栽

  1.選栽

  應選擇長脖長白山人蔘苗為主,體重為1g以上,脖長在2cm以上,或選收穫商品時二馬牙園參,要求體形自然、根莖相對稍長、無病參做為種栽。

  2.栽植

  在栽植地橫山開溝,立栽,分枝擺放自然,株距3~4cm,行距25~30cm,覆土深度為5~6cm,並覆蓋青草及樹葉。

  五、管理

  1.光照

  林下參生長5年後,需足夠的光照,應及時調整林木鬱閉度,在每年夏、秋兩季注意林間觀察,發現鬱閉度過大的地方,需在冬季清理樹冠,調整鬱閉度在0.6~0.7.

  2.掐花

  在5月中、下旬長白山人蔘未開花前將花蕾掐掉,當花梗生長5cm時,從花梗上1/3處將整個花序掐掉。一般林下參不採種,目的是減少養分消耗增加根重,若為後續生產提供種源,可在7年以後留一次種,在生產實踐中,儘可能不留種。

  3.除草

  播種後一、二年內,由於苗小,雜草易發生欺苗現象,春季應把超過人蔘株高的雜草用刀割掉。

  4.排水

  雨季應注意田間檢查,防止水土流失,並疏通好排水溝,對種植面裸露地方,應隨時補足覆蓋物。早春化凍前和雨季,長白山人蔘秧下水分過大時,可摟出附近的落葉,促進水分散失。

  5.看護

  播種後的林下參地要採取封林措施,嚴禁人、畜危害。特別是進入生長十年後的林下參,加強看護,以免被盜。

  六、病蟲鼠害防治

  為確保林下參生長環境及品質接近野山參,一般情況下不打藥防治,但在大面積發生病蟲害時也要進行適當藥劑防治,防治方法同園參。

  1.病害

  地上植株出現病斑時,用手掐去有斑的葉子,防止其繼續蔓延。當發現黑斑病、鏽腐、根腐病等根部病株時,應及時挖除,並撒石灰粉消毒後,填充無汙染新土。

  2.蟲害

  金針蟲與蠐螬等害蟲危害近土表面的莖和地下參根,除結合整地和鬆土時捕捉,還可採用誘殺、毒餌等辦法捕殺。

  3.鼠害

  林下參易遭受花鼠、鼢鼠***瞎耗子***、山鼠的危害,是林下參生產不可乎視的重要防治環節。花鼠易發生期在早春和種籽成熟期;鼢鼠在整個生長期,雨後尤盛;山鼠在春季雨後,秋季入冬前。防治應在鼠害易發季節,對花鼠採取籠、網捕捉,然後放生遠離參地區域,對其它鼠類,除埋設箭、夾、籠、壓板等器械捕殺外,還可用0.05~0.1%敵鼠鈉鹽或0.05%殺鼠靈放置於鼠洞或種植帶外圍。或將拌有2~10%磷化鋅鼠藥調成漿糊,粘在玉米芯上,堵住鼠洞。

  七、採收

  當生長年限為13年以上時,可達到採收標準,採收時間為秋季參葉變黃,越冬芽長大之前進行。採收時用鎬在植株生長範圍內四面擴開表土,以不傷參根為度,用樹根先從植株基部破土,然後沿主根、支根、鬚根剝土挖取,並用青苔、草皮或適量鬆軟的腐殖土,埋在筐等容器內,保護參體不受損傷。

  長白山人蔘種植技巧

  1、人蔘對生長環境條件的要求

  人蔘是一種喜冷涼、溼潤而耐蔭的藥用植物, 既怕積水, 又不耐乾旱, 忌強光直射, 對生長環境條件要求比較嚴格。

  ***1*** 土壤 : 人蔘對土壤的要求是腐殖豐富、土層深厚、質地疏鬆、滲水性強、排水良好的沙壤, 森林腐殖土最好, 中性或微酸性土壤較好, 但鹼性土壤不宜種植。

  ***2*** 水分 :人蔘對水分要求比較嚴格, 既喜水又怕澇。水分過大, 當土壤溼度超過60%, 就會造成土壤中的空氣不足, 使人蔘根系呼吸受到影響, 易染病害和爛根。水分過小, 當土壤溼度低於30%以下時, 會造成人蔘根系水分擴散, 使人蔘鬚根乾枯, 導致產量下降。人蔘發育期要求土壤水分適宜, 春季出苗期土壤溼度保持在40%左右, 夏季生長期保持在45%—50%, 秋季保持在40%—50%為宜, 全年生長髮育期溼度範圍以40%—50%為好。

  ***3*** 光照 :人蔘是喜陰植物, 喜散射弱光, 怕直射陽光。光照過強, 植物矮小, 葉片厚而色黃。光照過弱, 植株細高, 葉片薄而濃綠, 生長不正常。所以, 在人蔘栽培時, 應進行遮蔭, 調節透光度, 避免強光直射, 利用散射光和折射光。

  ***4*** 溫度:人蔘怕高溫, 耐嚴寒。在人蔘生長髮育期間, 以平均氣溫在15—20℃為宜, 溫度高於30℃或低於是10℃時, 人蔘處於休眠狀態。冬季在—40℃的嚴寒也可安全越冬。人蔘更新芽在春季地溫於10℃以上即可萌芽生長, 但最怕早春的 緩陽凍 ***即氣溫忽高忽低, 地表一凍一化現象*** , 易引起凍害和根皮破壞*** 破肚子 *** 。播種後出苗期要求溫度在10℃以上, 1—2年生的要求穩定在12℃以上, 生長期最適宜的溫度20—25℃, 在36℃以上的烈日下, 葉子焦枯; 低於—6℃, 莖稈會失去生長機能。

  ***5*** 肥料 :人蔘喜肥, 又怕不腐熟肥。喜的是有機肥和無機肥, 怕的是施未腐熟的糞肥和施肥后土壤缺乏水分, 造成人蔘燒須爛根。

  2、人蔘栽培品種

  主要栽培品種有大馬牙、二馬牙、圓臂圓蘆和線蘆, 其特點是:大馬牙 主根粗短, 生長快, 抗病力強, 產量高。二馬牙 主根較細長, 產量比大馬牙稍低。 圓臂圓蘆和線蘆 體形比較豐滿美觀。

  3、人蔘栽培技術

  3.1室內盆栽

  盆栽一般可選擇用高約30cm的圓形泥盆,每盆載2~4株一般需要養殖3~6年。盆土最好選用山坡上的腐殖土,也可用腐葉土6份,園土2份,河沙2份混合調劑。這樣的培養土質地疏鬆,通透性強,排水良好,有利根育。

  3.2選地整地

  選地:選擇柞樹、椴樹、樺樹等闊葉林或長有闊葉樹的混交林、灌木林種植人蔘,老參地或撩荒地也可開墾利用。土壤應排水良好、富含有腐殖質和磷、鉀肥, 以森林灰土, 活黃土及花崗岩風化土為佳, 而灰泡土、鹼性土不宜種參。山地宜向陽, 坡度在10—35度。

  清理場地:立秋前後砍倒小雜樹, 刨出樹根, 割淨雜草, 挑出蔭棚用材。樹枝、柴草、幹後 用火燒掉, 可燒死部分病菌和蟲卵, 增施鉀、磷肥。

  整地 : 用土填實樹坑, 按畦的方向把腐殖質層翻起扣放。隨後打細土塊、揀出石塊、樹根及金針蟲等害蟲, 再進行第2次翻地。樹根一定要清理乾淨。當年翻地整地, 當年便可種參。但最好在種參前1年翻地, 讓土壤閒置1年; 或當年春末夏初翻地, 臨下種再進行細緻的整地。

  土壤消毒:播前每平方米用50%敵菌靈7g進行土壤消毒。

  作畦:根據地勢選擇適宜的畦向,然後作畦。 高度15—33cm, 寬度1.2—1.8m, 長度隨地勢而定, 一般為20—50m。畦間留1—2.7m作業道, 以便作業和通風透光。畦面中間略高, 兩邊稍低。同時要挖排水溝和出水口。溝深與畦底平, 寬度視雨量多少而定。

  3.2.1 催芽

  室外催芽法: 選背風向陽、排水良好的地方, 挖22cm左右深的平底土坑, 長寬視種子的多少而定, 坑內放一個無底的木箱, 或在土坑的四周嵌入木板。挖好排水溝後, 將幹種子用室溫水浸泡24—48小時, 取出, 適量澆水, 與2—3倍的河沙混拌均勻, 倒入坑內覆蓋15cm厚的土, 如瓦背形, 再蓋一層葦簾, 或搭遮蔭棚, 防止曝晒和雨水衝淋。溫度控制在20—25℃。每半月翻拌1次, 並適當加水。2—3月後種子裂口, 便可播種。

  室內催芽法: 處理方法與室外催芽法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將種子放入有底木箱, 以便搬動。經2月左右, 種子裂口, 便可播種。 3.1.2播種時間

  春播: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種經催芽的種子。

  夏播:7—8月播種當年採收或貯藏的種子。幹種子播前用清水侵泡24小時。

  秋播:9月至上凍前播種催芽的種子。

  3.2.3播種方法

  撒播:開溝4cm深左右, 將種子均勻撒入, 上覆細土填平, 每平方米用種20—2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