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便祕吃什麼緩解

  秋天乾燥的氣候是便祕的一大主因,秋季便祕多因為腸燥。所以緩解便祕刻不容緩,多吃緩解便祕的食物,下面是的秋季便祕吃的緩解食物,歡迎閱讀。

  秋季便祕吃的緩解食物

  吃粗纖維食物

  預防便祕,對於久坐者來說,飲食調理是極為重要的,食物不宜過於精細,否則對腸道形成的刺激較弱,導致腸蠕動緩慢、食物殘渣停留時間延長,不能形成足夠的壓力去刺激神經感受細胞產生排便反射而引起便祕,所以,在日常飲食中要多新增粗糧和雜糧,且每次進食要保持足夠的量也很重要,量夠才足以刺激腸蠕動,使糞便正常通行和排出體外。

  孝素

  秋季適當的給身體補充孝素是可以改善便祕症狀的,孝素可以幫助我們調理腸胃功能,清理體內毒素,改善秋季便祕以及秋季易出現的身體不適感。食用瑞他命酵素原液,便可以改善便祕,排除腸道毒素,淨化血液,使身體內環境得到改善。另外,孝素還有助消化吸收,幫助我們攝取更多的營養,非常適合用於改善秋季便祕問題以及秋季的身體調理。

  多喝水保持水分充足

  秋季防燥防便祕最重要的一招,就是積極補充水分。在溫和氣候條件下的輕體力活動成年人每日至少飲水1200毫升***約6杯***,秋季氣候乾燥,人體面板每天蒸發的水分增多,為了及時補充這些損失,每天還應適當增加飲水量,適量的水可以起到稀釋作用,使腸道的推動更有力,當然也就可以減少便祕的尷尬了。

  不要喝咖啡、濃茶

  咖啡、濃茶這兩樣是非常容易引起上火的,防止秋燥便祕一定要多喝些湯水,適當吃些奶製品,一天一瓶奶。還要注意食物的多樣性,不要大葷蔬菜要足量,每天水果的攝入要得到保證。可適當吃些魚蝦、低脂牛奶、酸奶粗糧要適量等來保證鈣和維生素的足量,飲水要比平時的量增加。

  多吃健康食品

  像堅果、巧克力等可以吃一些,但不能吃太多,以免造成腸胃的疲勞,影響正餐。可適當多吃些牛奶、海帶、紫菜、雞蛋、豆製品等。多吃些菠菜、酸性水果橙子,但一定要是新鮮的。像菠菜等綠色蔬菜,菠菜可以清理人體腸胃裡的熱毒,避免便祕,保持排洩的通暢。且菠菜的熱量很低,常吃也不用擔心發胖。煮的時間不要過長,可以涼拌著吃。

  引起便祕的原因

  1、生活習慣改變:如外出旅遊、住院、突發事件影響。造成直腸反射敏感性下降,以致雖有糞便進入,而不足以引起有效的神經衝動,使排便反射不能產生而引起便祕。

  2、不良的飲食習慣:因攝入的食物過少、過於精細,使得食物的機械性或化學性刺激不足,尤其是缺少遺留大量沉渣的食物,使腸道刺激減少,反射性蠕動減弱而造成便祕。

  3、社會與心理因素:工作緊張、久坐、運動不足;人際關係緊張、家庭不睦、心情長期處於壓抑狀態,都可使植物神經紊亂,引起腸蠕動抑制或亢進;

  4、其他疾病的影響:大腸肛門病變,如先天性疾病、腸腔狹窄、出口性梗阻、肛管及其他疾病等。

  5、身體水分損失過多:過多大量出汗、嘔吐、腹瀉、失血及發熱等均可使身體水分過度損失,代償性引起糞便乾結。

  食療方

  不同體質的人患便祕的症狀也不相同,中醫上將便祕的人的體質分為四種,可對症抓藥。

  1、氣虛型。雖有便意,久蹲廁仍難以便出,大便並不乾硬,有的甚至不成形,伴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淡胖,苔白,脈沉無力。推薦參芪粥。黨蔘20克、黃芪15克、黑芝麻15克,粳米50克。將黨蔘、黃芪水煎取汁,黑芝麻搗碎入藥汁內,與粳米一起煮沸熬粥即可。

  2、血虛型。大便祕結不通,伴面色無華、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脣舌色淡,脈細無力。推薦當歸柏仁粥。當歸20克、柏子仁20克、粳米50克,將當歸、柏子仁洗淨煎湯取汁,與粳米煮粥即可。

  3、陽虛型。大便艱澀,排出困難,伴有小便清長,面色青白、四肢不溫、喜熱怕冷、腹中冷痛或腰膝冷痛,舌質淡、苔白滑、脈沉。推薦蓯蓉羊肉粥。肉蓯蓉15克、羊肉100克、粳米50克,先將肉蓯蓉煎30分鐘,去渣取汁,將羊肉切片後加入藥汁中,可加入姜、料酒調味,加水煮至羊肉熟爛,再加入大米煮粥即可。

 

  4、陰虛型。大便乾硬成球,難以排出,口乾口渴欲飲水,脣乾舌燥,或伴手足心熱等,舌紅或淡紅,或舌心裂紋,苔少或薄白少津,脈細。推薦松子仁蜂蜜粥。松子仁30克,粳米50克,蜂蜜適量。將松子仁搗成泥狀,加入粳米煮粥,粥成待溫衝入蜂蜜,服食。

  其他方法

  生活習慣方上來說,便祕患者應養成儘量在早餐後如廁的習慣,因為這一時段結腸推進動作較為活躍,易於排便。所以無論您有無便意,到時都應堅持如廁,形成排便生物鐘反饋;同時,排便時應集中注意力,不要看報、看書來打發時間。

  在排便時,便祕者如果是蹲便,將比坐馬桶更有利於身體形成最佳的排便角度。坐在馬桶上方便時,可以在雙腳下墊個東西,把雙腳墊高,也有利於促進排便。

  並且,常做腹部按摩也是很好的緩解便祕習慣。此外,美國腸道學專家坎侖介紹,大笑時震動肚皮,對腸子有按摩作用,能幫助消化緩解便祕,且能緩解壓力與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