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側柏常見病害

  側柏看起來鬱鬱蔥蔥,但若是遇上病害可就並不美觀了。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側柏常見病害的防治方法,讓側柏保持挺拔。

  側柏常見病害的防治:葉凋病

  側柏葉凋病為側柏的一種主要病害。為害嚴重時可造成大片側柏樹葉凋枯,似火燒狀。樹勢嚴重衰弱,易招致次期害蟲柏樹雙條杉天牛和小蠹甲等危害,加速樹木的死亡。

  發病規律

  該菌在病葉上過冬,次年4月開始活動,5月開始先從樹冠下部葉子侵染,得病葉子初期出現黃斑,逐漸擴大,使整枝柏葉變黃,最後變成黃褐色。6月病葉上出現黑點,即病菌的繁殖器官,並放出孢子進行再傳染。

  如果樹林較密,林中溼度較大,溫度適合,就大量傳播侵染,造成病害大流行,以6-7月發病最嚴重。在密林中往往有一發病中心,逐漸往外蔓延成片,嚴重時似火燒狀,病葉大批脫落,常從樹幹樹枝上又萌發出一叢叢新葉,人們叫它“樹鬍子”。

  病害一般山溝比山頂嚴重,陰坡比陽坡嚴重,密林比稀林嚴重,陰雨潮溼天氣較重。

  防治方法

  1、秋、冬季清掃樹下病葉燒燬,染來源。消滅過冬病菌,減少第一次侵入。

  2、在5-8月份,每兩週噴1次1∶1∶100的波爾多液預防,特別注意嚴格控制初侵染,發現初侵染髮病中心,要進行封鎖,防止蔓延。

  3、過密的柏樹林要適當進行疏伐,使林內通風透光,減少發病條件。

  側柏常見病害的防治:葉枯病

  症狀

  側柏葉枯病發生在春季。幼苗和成林均受害。病菌侵染當年生新葉,幼嫩細枝亦往往與鱗葉同時出現症狀,最後連同鱗葉一起枯死脫落。病菌侵染後,當年不出現症狀,經秋冬之後,於翌年3月葉迅速枯萎。

  潛伏期長達250余天。6月中旬前後,在枯死鱗葉和細枝上產生黑色顆粒狀物,遇潮溼天氣吸水膨脹呈橄欖色杯狀物,即為病菌的子囊盤。

  受害鱗葉多由先端逐漸向下枯黃,或是從鱗葉中部、莖部首先失綠,然後向全葉發展,由黃變褐枯死。在細枝上則呈段斑狀變褐,最後枯死。受害部位樹冠內部和下部發生嚴重,當年秋梢基本不受害。

  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受害後,樹冠似火燒狀的凋枯,病葉大批脫落,枝條枯死。在主幹或枝幹上萌發出一叢叢的小枝葉,所謂“樹鬍子”。連續數年受害引起全株枯死。

  防治措施

  側柏葉枯病應立足於營林技術措施,促進側柏生長,採取適度修枝和間伐,以改善生長環境,降低侵染源。有條件的可以增施肥料,促進生長。

  化學防治可以採用殺菌劑煙劑,在子囊孢子釋放盛期的6月中旬前後,按每公頃15kg的用量,於傍晚放煙,可以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經大面積防治試驗,用殺菌劑I號和Ⅱ號煙劑,放煙一次,其效果在50%以上。採用40%滅病威,40%多菌靈。

  側柏種植方法

  1、林地選擇:側柏對土壤要求不嚴,在各種型別的機巖或土壤都可正常生長。但側柏不耐水溼,抗風能力較小,因此不宜在水溼低窪地、衝風口山地、風速較大地進行栽植。

  2、造林密度:側柏在前100年內生長緩慢,樹冠窄小,根系分佈也較淺,鬱閉時間非常長。因此,為了促其鬱閉,其初植密度為5000~6000株/公頃,後期根據鬱閉情況進行間伐。

  3、混交樹種:由於側柏生長緩慢,樹冠窄小,林地內易滋生雜草,為抑制雜草生長,在側柏造林過程中常與油松、元寶楓、刺槐等喬木樹種,或與紫穗槐、沙棘、胡頹子等灌木樹種混交。

  4、細緻整地:側柏造林過程中,細緻整地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儲存率的重要保證。側柏造林通常選擇乾旱瘠薄的山地,因此整地方式通常有魚鱗坑整地、水平溝整地、水平階整地,整地需提前1個季節為好。

  5、造林技術:側柏造林可選擇春季,也可選雨季或秋季,冬季嚴寒乾冷不宜造林。造林苗木通常選用一至三年生裸根苗、一至二年生容器苗、二至三年生移植苗。造林方法常用播種造林、植苗造林、容器苗造林,也可採用大苗造林,但大苗造林需要經多次移植,以培養其發達的根系。

  6、幼林管護:一是鬆土除草,可採用人工除草和化學除草。二是越冬防寒,可覆土覆草防寒、塗白防寒。三是林糧間作,側柏因生長緩慢,樹冠窄小,定植後可林糧間作,提高土地利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