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的種植方法及注意事項是什麼

  艾草是很常見的中草藥,可以治療很多疾病,艾草不但營養豐富,藥用價值也很強。下面小編整理了艾草的種植方法以供大家閱讀!


  ☆更多養殖內容請點選下方☆

  ❀﹏米蘭的養殖方法

  ❀﹏龍血樹的養殖方法

  ❀﹏香水百合的養殖方法

  ❀﹏豆瓣綠的養殖方法

  ❀﹏艾草的藥用價值


  艾草的種植方法

  繁殖:艾草主要以根莖分株進行無性繁殖,但也可用種子繁殖。一般進行種子繁殖在3月份播種,根莖繁殖在11月份進行。畦寬1.5米左右,畦面中間高兩邊低似“魚背”型,以免積水,造成病害。播種前要施足底肥,一般每667米2施腐熟的農家肥4000千克,深耕與土壤充分攔勻,排後即澆一次充足的底水。

  土壤:艾草的適應性強,普遍生長於路旁荒野、草地。只要是向陽而排水順暢的地方都生長,但以溼潤肥沃的土壤生長較好。

  光照:艾草種植要求日照充足通風良好,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為佳,有利生長。種子直播,每穴3-5粒,株高5CM時須疏苗,以利生長。株高30CM時可撒肥料,讓葉子及莖幹充分生長,因特殊葉形及特殊需要銀色色彩,近年來常被花藝老師拿來作花材。

  採收:每年3月初在地越冬的根莖開始萌發,4月下旬採收第一茬,每公頃每茬採收鮮產品11250~15000千克,每年收穫4~5茬。每採收一茬後都要施一定的追肥,追肥以腐熟的稀人畜糞為主,適當配以磷鉀肥。

  艾草種植的注意事項

  1、選址需謹慎。

  艾草雖適應性強,耐瘠薄。但以向陽、排水順暢、溼潤肥沃的土壤生長較好。畦寬1.5米左右,畦面中間高兩邊低似“魚背”型,以免積水,造成病害。

  2、需要注意分株的時間

  生產中主要以根莖分株進行無性繁殖,但也可用種子繁殖。一般進行種子繁殖在3月份播種,根莖繁殖在11月份進行。

  3、施肥有講究

  播種前要施足底肥,一般每667米2施腐熟的農家肥4000千克,深耕與土壤充分攔勻,排後即澆一次充足的底水。<<<返回目錄

  4、肥料有要求

  每年3月初在地越冬的根莖開始萌發,4月下旬採收第一茬,每公頃每茬採收鮮產品11250~15000千克,每年收穫4~5茬。每採收一茬後都要施一定的追肥,追肥以腐熟的稀人畜糞為主,適當配以磷鉀肥。

  5、採摘有側重

  生長期,主要以採收鮮嫩株頭及嫩葉為目的。不能傷動艾草的根莖,不然艾草很容易枯萎。成熟後收割也只是收割莖稈,留下根莖,留作再用。

  艾草的作用

  抗真菌作用

  艾葉煎液對皮癬真菌的抑菌作用最為微弱***與黃連、黃芩等煎液相比較***,在15%濃度時堇色毛癬菌,開始呈抑制,30%濃度時除絮狀表皮癬菌、足跖毛癬菌及白色念珠菌依然發育外,其它為許蘭氏黃癬菌、許蘭氏黃癬菌蒙古變種、狗山芽胞癬菌、同心性毛癬菌、紅色毛癬菌、鐵鏽色毛癬菌、堇色毛癬菌等均停止發育。曹紅烈等亦證明艾葉的水浸劑***1:4***,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紅色表皮癬菌、星形奴卡氏菌等面板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同時,孫迅又測定艾葉煙燻法對許蘭氏黃癬菌、許蘭氏黃癬菌蒙古變種、同心性毛癬菌、堇色毛癬菌、紅色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鐵鏽色小芽胞癬菌、足跖毛癬菌、趾間毛癬菌、狗小芽胞癬菌、石膏樣毛癬菌、申克氏胞於絲菌、斐氏釀母菌等致病性面板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明顯抗菌作用。<<<返回目錄

  平喘作用

  艾葉油能直接鬆弛豚鼠氣管平滑肌,也能對抗乙醯膽礆、氯化鋇和組織胺引起的氣管收縮現象;並增加豚鼠肺灌流量。艾葉油0.5ml/kg灌胃對乙醯膽鹼-組胺混合液噴霧法致喘豚鼠有抑制作用,艾葉油2×10***-4***ml/kg對豚鼠離體氣管有鬆弛作用,並能對抗乙醯膽鹼、氯化鋇引起的收縮。艾葉油加吐溫-80製成的混懸液能抑制肺組織釋放慢反應物質***SRS-A***;具有直接拮抗慢反應物質的作用,並能抑制肺組織和氣管平滑肌釋放慢反應物質;豚鼠以艾葉油一次灌胃後,肺組織內慢反應物質含量降低不明顯。1981年有人從艾葉平喘作用較強的中沸點油中分離得到二個平喘作用較強的單體,即α-萜品烯醇和反式-香葦醇;動物實驗表明其平喘作用比艾葉油強。艾葉油中分離得的萜品烯醇-4240-300mg/kg灌胃或噴霧給藥,α-萜品烯醇80-120mg/kg灌胃,均能對抗組胺與乙醯膽鹼引起的豚鼠哮喘,另兩成分反式香葦醇***TCMLIBanscarveol***與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也顯示有平喘作用。1%α-萜品烯醇吸入,對組胺引發的豚鼠氣喘有抑制作用,並可對抗卵白蛋白致敏、攻擊引起的豚鼠肺機械功能的改變。

  野艾浸劑對豚鼠支氣管有舒張作用。

  利膽作用

  取艾葉油膠囊,用2%葉溫配成混懸液***每1ml含艾葉油75μl***。大鼠0.8ml/100g和0.3ml/100g十二指腸注射給藥,分別為艾葉油一組和二組。陽性對照組用去氫膽酸***DHC***,每片0.25g,配成20%混懸液,0.3ml/100g,十二脂腸給藥。四氯化碳中毒組:用四氯化碳1ml/kg灌胃1次,中毒24小時作利膽實驗,用艾葉油0.3ml/100g十二指腸給藥。對照組用2%吐溫0.3ml/100g十二指腸給藥。小白鼠分3組,艾葉油組,0.2ml/10g十二指腸給藥。去氫膽酸組,5%去氫膽酸0.2ml/10g十二指腸給藥。生理鹽水組,0.2ml/10g十二指腸給藥。實驗結果:艾葉油混懸液0.8ml/100g使正常大鼠膽汁流量增加91.5%,與給藥前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0.3ml/100g組使正常大鼠膽汁流最增加89%,與藥前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去氫膽酸組使大鼠膽汁流量增加83.2%;四氯化碳中毒組大鼠膽汁流量也有明顯增加,與正常大鼠比,利膽作用減弱,維持時間短;2%吐溫對膽汁流量無明顯影響。艾葉油對小鼠也有明顯的利膽作用,使其膽汁流量增加26%。

  >>>下一頁更多精彩“艾草的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