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水稻的基礎

  水稻種植業是一種勞動密集型農業,勞動強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勞動來精耕細作,東亞、東南亞、南亞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種植水稻的知識,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種植水稻的知識

  分佈

  世界水稻生產絕大部分分佈在東亞、東南亞、南亞的季風區,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亞洲水稻種植的區位因素

  ⑴ 水稻種植業是一種勞動密集型農業,勞動強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勞動來精耕細作,東亞、東南亞、南亞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⑵ 水稻單產高,亞洲水稻種植區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人均耕地少,故在這裡種植水稻可以緩解人口對土地的壓力和對糧食的需求;

  ⑶ 這裡的熱帶雨林氣候,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充足;

  ⑷ 水稻集中在平原和丘陵區;

  ⑸ 水稻集中在大河中下游平原,水源充足。

  亞洲水稻種植的特點

  ⑴、小農經營。 水稻生產以家庭為單位,由於人均耕地少,每戶耕種的田地很少,我國南方每戶耕種的水稻面積一般少於1公頃;

  ⑵、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 農民在田裡精耕細作,使稻穀的單位面積產量較高。但是由於生產規模小,每戶稻穀的總產量不大,受傳統觀念及經濟水平的制約,農民將收上來的稻穀的相當一部分留作自用,而送到市場上出售的稻穀有限;但是泰國是特例,其出口多。

  ⑶、機械化和科技水平較低。 農民一般從事手工勞動,雖然近一二十年來,利用電力進行灌溉、脫粒等發展較快,化肥、農藥的使用量的逐步提高,但從總體上看,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還比較低 ;除日本在稻田機械化方面取得較大進展外,亞洲其他國家水稻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仍然很低。

  ⑷、水利工程大。 灌溉是水稻的生產基礎。季風區水旱災害頻繁,對水稻的生產威脅和大。小農經營無力建設水利工程,需要政府的大力投資並組織水利工程的建設;

  4.除亞洲外,非洲的埃及,奈及利亞,歐洲的西班牙,義大利,拉丁美洲的古巴,委內瑞拉,巴西也有水稻種植業的分佈,在美國的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區,也分佈著大片的稻田,但採用的是大規模的旱地直播技術進行生產。為八大農業之一。

  種植水稻的方法

  稻米的種植技術,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國發明的。傳說中是神農氏教導人們如何種稻。

  目前稻的耕種除傳統的人工耕種方式,亦有高度機械化的耕種方式。但仍不失下列步驟:

  整地:

  種稻之前,必須先將稻田的土壤翻過,使其鬆軟,這個過程分為粗耕、細耕和蓋平三個期間。過去使用獸力和犁具,主要是水牛來整地犁田,但現在多用機器整地了。

  育苗:

  農民先在某塊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會被稱為秧田,在撒下稻種後,農人多半會在土上灑一層稻殼灰;現代則多由專門的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來使稻苗成長,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關鍵。在秧苗長高約八公分時,就可以進行插秧了。

  插秧:

  將秧苗仔細的插進稻田中,間格有序。傳統的插秧法會使用秧繩、秧標或插秧輪,來在稻田中做記號。手工插秧時,會在左手的大拇指上戴分秧器,幫助農人將秧苗分出,並插進土裡。插秧的氣候相當重要,如大雨則會將秧苗打壞。現代多有插秧機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狀不是方型的稻田中,還是需要人工插秧。秧苗一般會呈南北走向。還有更為便利的拋秧。

  除草除蟲:

  秧苗成長的時候,得時時照顧,並拔除雜草、有時也需用農藥來除掉害蟲﹙如福壽螺﹚。

  施肥:

  秧苗在抽高,長出第一節稻莖的時候稱為分蘗期,這段期間往往需要施肥,讓稻苗成長的健壯,並促進日後結穗米質的飽滿和數量。

  灌排水:

  水稻比較倚賴這個程式,旱稻的話是旱田,灌排水的過程較不一樣,但是一般都需在插秧後,幼穗形成時,還有抽穗開花期加強水份灌溉。

  收成:

  當稻穗垂下,金黃飽滿時,就可以開始收成,過去是農民一束一束,用鐮刀割下,再紮起,利用打穀機使稻穗分離,現代則有收割機,將稻穗捲入後,直接將稻穗與稻莖分離出來,一粒一粒的稻穗就成為稻穀。

  乾燥、刪選:

  收成的稻穀需要乾燥,過去多在三合院的前院晒穀,需時時翻動,讓稻穀乾燥。刪選則是將癟谷等雜質刪掉,用電動分谷機、風車或手工抖動分谷,利用風力將飽滿有重量的稻穀自動篩選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