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種植土豆

  薯條是肯德基與麥當勞常點的食物,大家都知道是由土豆油炸而成的。你對它的歷史及種植技術又有多少了解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你們準備的資料,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土豆別名

  “ 馬鈴薯”因酷似馬 鈴鐺而得名,此稱呼最早見於 康熙年間的《松溪縣志食貨》。 中國東北、河北稱 土豆,華北稱山藥蛋,西北和兩湖地區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或洋山芋, 廣東稱之為 薯仔,粵東一帶稱荷蘭薯,閩東地區則稱之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帶被稱為“土豆”。

  土豆的歷史

  傳入中國

  馬鈴薯何時從何地傳入中國,尚難確切斷定。根據 陝西省 興平縣縣誌的記載,16世紀時馬鈴薯已傳入中國。

  傳播世界

  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 祕魯南部地區。 安第斯山脈海拔3800米之上的 的的喀喀湖區可能是最早栽培馬鈴薯的地方。在距今大約7000年前,一支 印第安部落由東部遷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脈,在的的喀喀湖區附近安營紮寨,以狩獵和採集為生,是他們最早發現並食用了野生的馬鈴薯。

  最重要的馬鈴薯栽培種是 四倍體種。四倍體栽培種馬鈴薯向世界各地傳播,最初是於1570年從南美的 哥倫比亞將短日照型別引入歐洲的西班牙,經人工選擇,成為長日照型別。

  十六世紀中期,馬鈴薯被一個西班牙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人們總是欣賞它的花朵美麗,把它當作裝飾品。

  1586年英國人在 加勒比海擊敗西班牙人,從南美蒐集菸草等植物種子,把馬鈴薯帶到英國,英國的氣候適合 馬鈴薯的生長,比其他穀物產量高且易於管理。

  後來一位法國農學家——安·奧巴曼奇在長期觀察和親身實踐中,發現馬鈴薯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麵包等。從此,法國農民便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

  1650年馬鈴薯已經成為 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並開始在歐洲普及。

  17世紀時,馬鈴薯已經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並且已經傳播到中國,由於馬鈴薯非常適合在原來糧食產量極低,只能生長莜麥*** 裸燕麥***的高寒地區生長,很快在內蒙、河北、山西、陝西北部普及,馬鈴薯和玉米、 番薯等從美洲傳入的高產作物成為貧苦階層的主要食品,對維持中國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1719年由愛爾蘭移民帶回美國,開始在美國種植。

  十八世紀初期,俄國 彼得大帝遊歷歐洲時,以重金買了一袋馬鈴薯,種在宮廷花園裡,後來逐漸發展到民間種植

  的種植技術

  一、選種與催芽

  1、品種選擇:選擇健全無病蟲害、薯型好、薯皮柔嫩光滑、大小適中、薯肉較緊實、品種特徵明顯的薯塊作種,可選克新系列、克農系列、東農303等品種,其中克新4號外觀光滑、黃皮白肉,畝產量達2500公斤左右。

  2、催芽:催芽期要根據栽培時間來定,大棚套小拱棚栽培的一般在2月上中旬播種,元月上中旬切塊催芽。催芽方法:芽眼大而旺的切一塊,芽眼不是很旺的可以兩個或三個切一塊,塊重不低於25克。馬鈴薯切好後要用草木灰拌一下或在太陽下晒一晒至傷口癒合,有條件的可用酒精浸泡切刀8-10分鐘後切種,然後催芽。元月份催芽要採取保溫措施,一般在大拱棚中套小拱棚,夜間在小拱棚上蓋草簾。大棚選擇背風朝陽的位置挖15釐米左右深的催芽池,大小要根據馬鈴薯用種量來定,一般每畝地的薯種需用40平方米左右的催芽池。池子挖好後先在池內鋪一層2釐米左右厚的細潮沙摻細土***不要太溼***,再在上面擺一層薯塊,這樣可擺3層薯塊,每一層薯塊都要用沙子蓋好,在上面搭小拱棚,夜間蓋上草簾。到移栽前10天、芽長1-2釐米時要把薯種全部扒出來在太陽下晒晒煉苗,使得嫩芽健壯後再栽到大田裡。

  二、栽培與管理

  1、栽培:大棚栽培一般在2月上旬,提前7-10天把大棚建好,地翻好整好,每畝施腐熟優質農家肥6000公斤及有機蔬菜專用肥80-100公斤,施足底肥後進行深翻,然後整成寬90釐米、高20釐米的高壟。每壟栽2行,行距50釐米、株距20釐米,開6-8釐米深的淺溝,在溝內每隔20釐米擺一塊薯種,澆水後覆土,最後搭上小拱棚。

  2、田間管理:出苗後根據墒情及時澆水,原則上保持馬鈴薯整個生長期土壤見幹見溼。出苗至現蕾需水量較少,現蕾至開花期是馬鈴薯一生中需水最多時期,應保持充足水分,即在薯塊膨大期一定要澆一次透水。追肥要在馬鈴薯剛結時施,每畝施有機蔬菜專用肥50公斤。馬鈴薯在膨大時容易生長到土表外面,為增產和提高商品性,要進行培土,培土可以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在苗子剛封壟時,第二次在馬鈴薯開始膨大時。

  三、病蟲害防治

  大棚馬鈴薯病蟲害少而輕,蟲害主要是蚜蟲,發現時可用吡蟲啉或銳勁特噴1-2次;病害主要是疫病,在剛發病時用疫霜靈或瑞毒黴噴2-3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