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

  芍藥***學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別名將離、離草。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肥水管理

  芍藥除自然降水外,地栽不需要經常澆水。通常只在需水量最多的開花前後並遇春旱時才適當澆幾次水,以補充土壤水分的不足:每次澆水量不宜過多。寧幹勿溼是芍藥日常管理的一條重要原則,澆水過勤反而會造成根系腐爛,引起枝葉枯萎下垂等生理現象:適時施肥是使芍藥花大色豔的一項重要措施:追肥要控制,每年追肥三次,第一次在新梢迅速抽出。葉及花蕾正伸展時,以施速效肥為主,稱之為促花肥:第二次在花謝後半個月之內,此次施肥對植株以後的生長和花蕾的增多有很大的影響。肥效以速效肥為主,稱之為促芽肥;第三次在秋冬,對增強植株春季的生長有重要作用,肥料以基肥為主。施肥的數量依據植株生長狀況和品種而定,一般五年生芍藥每次施粉末狀、經充分腐熟的餅肥0.5千克,或優質有機肥5千克。施肥方法以環狀或輻射狀開溝交替進行。

  :整形修剪

  為了使芍藥花多色豔,生長健壯,整形修剪是十分重要的。芍藥整形主要包括定幹、修枝、除芽、疏蕾、剪除殘花等工作。芍藥栽植2—3年即可進行定幹。對生長勢特強,生長旺盛的品種,可以修剪成獨乾的芍藥。對生長勢弱,發枝數量少的品種,一般剪除細弱枝,保留強枝。芍藥定幹後,每年進行除芽和剪除過多、過密的無用枝,使每株保留5—7個充實飽滿、分佈均勻的枝條。每個枝條保留2個外側花芽,其餘應全部剪除,這樣可使養分集中,促進植株生長均衡,開花繁茂。

  芍藥地栽或盆栽一年內要修剪三次。第一次在3月初,每株留5—8個枝,每枝留花芽2個,其餘部分剪去;第二次在花謝後,及時剪去殘花,減少養分消耗;第三次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疏剪各種病蟲枝、枯枝、重疊枝、內向枝、交叉枝和徒長枝。對於有發展空間的徒長枝,留適當長度進行短截,以填空補缺。對細弱枝和衰老枝,可重短截,刺激不定芽和隱芽萌發—修剪是為保持樹勢平衡,生長旺盛。

  秋冬季清除芍藥殘葉,因為芍藥病害是通過葉片傳播的.所以,徹底清理芍藥莖基部落下的葉片,可明顯減少來年氣害的發牛。

  :病蟲害防治

  芍藥常見病蟲害有褐斑病、炭疽病、鏽病、根部腐爛病及根瘤線蟲病、天牛、紅蜘蛛、金龜子、螻蛄等,其中竭斑病、炭疽病、鏽病為真菌病害,其防治方法有:

  l.芍藥生長期間,以臨近發病期開始,每隔7—10天噴一次65%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400—600倍液,連續噴3—5次,可抑制病害的發生蔓延;

  2.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肥與澆水,注意通風透光與夏季降溫,使植株生長健壯,提高抗病力;

  3.冬、春季徹底清除枯枝、落葉,減少菌源;

  4.發病初期噴灑50%多菌靈或託布津500—1800倍液;

  天牛、金龜子、螻蛄可用40%樂果乳油或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灑或灌根部。

  病蟲害防治要以早期預防為主,一旦有病蟲害發生。要根據發生程度按上述用藥劑量,適當縮短噴藥間隔期,增加用藥次數。

  :

  1芍藥定植後不能經常移栽,否則會損傷根部,影響生長和開花,為使芍藥良好生長,每年需進行合理施肥。第一次在3月份出芽時施用;第二次在4月份現花蕾時施用;第三次在5月下旬花謝後施用;第四次在8月下旬處暑以後,植株孕育翌年花芽時施用;第五次在11月份,在植株周圍開溝施冬肥。每次施肥後,都要澆足水,並應立即鬆土,以減少水分蒸發。雨季應經常中耕除草。

  2盆栽芍藥,霜降後剪去枯萎枝葉,以防孳生病蟲。越冬期間無需移入室內,放置在陽臺上或房簷下陽光充足處,盆土不要過幹即可。

  3芍藥開花前,側蕾出現後,可及時摘除,以便養分集中,促使頂蕾花大花美。花謝後,如不打算播種繁殖,應隨時剪去花梗,以免結籽,消耗養分。

  4為害芍藥的害蟲有蠐螬、紅蜘蛛和蚜蟲。為防蠐螬咬食芍藥根,每年初春可用1000倍50%辛硫磷稀釋液灌根防治。對紅蜘蛛和蚜蟲可用樂果噴殺。芍藥的病害主要有褐斑病,其症狀是,夏季芍藥葉片上出現褐色斑點,到秋後,葉片逐漸枯萎,甚至全株死亡。防治方法是,從4月份起至秋後止,每月噴波爾多液1次至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