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華黑茶的功效與作用

  安化黑茶因產自中國湖南安化縣而得名,是中國古代名茶之一,下面小編給你詳細的介紹,一起來了解吧!

  是什麼?

  1、補充膳食營養

  安化黑茶中含有較豐富的營養成份,最主要的是維生素和礦物質,另外還有蛋白質、氨基酸、糖類物質等。 對主食牛、羊肉和乳酪,飲食中缺少蔬菜和水果的西北地區的居民而言,長期飲用湖南安化黑茶,是他們人體必需礦物質和各種維生素的重要來源,有生命之茶之說。

  2、助消化、解油膩、順腸胃

  安化黑茶中的咖啡鹼、維生素、氨基酸、磷脂等有助於人體消化,調節脂肪代謝,咖啡鹼的刺激作用更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從而增進食慾,幫助消化。日本學者通過科學檢驗已證明,安化黑茶具有很強的解油膩、消食等功能,這也是肉食民族特別喜歡這種茶的原因。

  3、降脂、減肥、軟化人體血管、預防心血管疾病

  血脂含量高,會使得脂質在血管壁上沉積,因而引起動脈粥狀硬化和形成血栓。安化黑茶具有良好的降解脂肪、抗血凝、促纖維蛋白原溶解作用和顯著抑制血小板聚集,還能使血管壁鬆弛,增加血管有效直徑,從而抑制主動脈及冠狀動脈內壁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達到降壓、軟化血管,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在新疆、內蒙、青海等茯茶重點消費區進行的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長期飲用安化黑茶對人體的血脂、血糖、血壓、血管硬化具有良好的調節作用,並對體重、體形具有良好的調控作用。

  4、抗氧化、延緩衰老,延年益壽

  有關衰老的自由基理論認為,在正常生理條件下,人體內的自由基不斷產生,也不斷被清除,處於平衡狀態。安化黑茶中不僅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如兒茶素類、茶色素、黃酮類、維生素C、維生素E、D一胡蘿蔔素等,而且含有大量的具抗氧化作用的微量元素如鋅、錳、銅***SOD的構成元素***和硒***GSHPX的構成元素***等。安化黑茶中的兒茶素、茶黃素、茶氨酸和茶多糖,尤其是含量較多的複雜類黃酮等都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能,因而具有抗氧化、延緩細胞衰老的作用。

  安化黑茶的黑茶起源

  安化黑茶起源於秦漢時期的渠江黑茶薄片,黑茶薄片呈形狀不一的扁平薄片狀,源於安化縣渠江鎮,[2]黑茶薄片又稱為黑茶宗祖薄片,民間相傳為張良所造,俗稱“張良薄片”。漢代時黑茶薄片成為皇家貢茶,稱之為皇家薄片或渠江皇家薄片。安化縣誌和黑茶史料中記載唐皇以產地賜名,稱之為“渠江薄片”。[3]

  據《明史·食貨志》記載:“神宗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茶易馬,惟漢中保寧,而湖南產茶,其直賤,商人率越境私販私茶。”安化黑茶是20世紀50年代絕產的傳統工藝商品,主要由於海外市場的徵購,這一原產地在安化山區的奇珍才得以在21世紀之初璧現,並風靡廣東及東南亞市場。其聲譽之盛,已不亞於當今大行其道的普洱,被權威的臺灣茶書譽為“茶文化的經典,茶葉歷史的濃縮,茶中的極品”。

  安化在明代前期***15世紀***參照四川烏茶的製造方法,加以改進,製成黑茶。烏茶是蒸青***水煮***茶,黑茶是炒青***鍋炒***茶,相比之下,黑茶除掉了青葉氣,滋味醇和,有松煙香,更受西北各少數民族的歡迎。當時,西藏喇嘛常至京師禮佛朝貢,邀請賞賜。回藏時,明朝廷賞給許多禮物,其中茶葉是大宗,指定由四川官倉撥給,但喇嘛們卻繞道湖廣收賣私茶。湖廣黑茶最合他們的口味,而黑茶主產於安化一帶,後統稱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的製作歷史可追溯到明朝。據考證,1368年朱元璋犒賞立下大功的安化茶商,御賜代表皇家尊榮的“九”字元,賜號該三十九人組成的安化黑茶商隊“三十九鋪”。經過歷代茶商傳承、演變,1568年第一家“三十九鋪茶館”正式在京成立;後在晉商的推動下,“三十九鋪”開始在京盛行。明清兩代是安化黑茶發展的黃金期,三十九鋪等一批安化茶鋪也走向無比輝煌,號稱“十里一鋪,黑茶傳奇”的茶業盛世由此開啟。

  安化黑茶至晚產於15世紀後期,通常經由湖北運銷北方和西北。由於安化茶滋味濃厚醇和,且量多價廉,西北那些領取官茶引票的茶商,都越境至湖南採購私販。從明至清,茶葉都屬於朝廷的“計劃供應商品”,而四川茶、漢中茶在有明一代是朝廷的“定點生產商品”,利厚暢銷的安化黑茶很快讓漢茶和川茶市場冷落,產銷蕭條。明朝萬曆23年***1595年***,御史李楠和徐僑為湖南茶葉在奏本中打架,一個要求朝廷頒令禁運,免妨茶法馬政;另一個認為湖南茶對西北遊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後經戶部裁定,報請皇帝批准:自後銷西北的引茶,以漢、川茶為主,湖南茶為輔。至此,安化黑茶才算成了官茶。

  經過茶商和市場的長期甄選,安化黑茶逐漸興盛起來。晉、陝、甘、鄂、湘等省籍商人,各成一行幫,來安化採購和製作黑茶。資本雄厚的晉、陝、甘茶商,還在安化建有樓閣,設立行幫組織和商業鋪面。資江沿岸各處,都有因此而人丁旺盛商業繁榮的市井,如黃沙坪、酉州、苞芷園、小淹、邊江、唐家觀、雅雀坪、東坪、橋口等地。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陝西商人駐益陽委託行棧匯款到安化定購黑茶,或以羊毛、皮襖換購,因資金較少進貨不多,人稱“滾包商”。受託棧行僱人下鄉採買茶葉原料,踩捆成包,以利運輸。最初大小形狀和重量不一,後來逐漸統一為小圓柱形,重約老秤10斤,稱為“百兩茶”。清同治年間,晉商“三和公”茶號在“百兩茶”的基礎上選用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與篾捆壓成圓柱形,每支淨重1000兩***16兩老秤合37.27公斤***,稱為“千兩茶”,圓柱長約5尺***166.5公分***,圓周1.7尺***56公分***。這種茶主要是晉商經營,又以籍貫不同分為“祁州卷”和“絳州卷”。祁州卷系山西祁縣、榆次等地茶商經營,每支重1000兩,產量較多;“絳州卷”為絳州茶商經營,每支重1100兩,數量較少。

  把茶葉製作成立柱的形狀,經過炒、渥、蒸、踩等數道工序,一方面增加了有限體積內茶葉的重量;另一方面是黑茶品質形成之必需。“百兩茶”、“千兩茶”系列有一個總的稱呼——花捲。有三重含義:一是用竹篾捆束成花格簍包裝;二是黑茶原料含花白梗,特徵明顯;三是成茶身上有經捆壓形成的花紋。茶呈圓柱,像一本捲起來的書,故稱“花捲”。另外,在“祁州卷”和“絳州卷”之外,有老牌本號加料絳州卷,品質最高,號稱“卷王”,歷史上產量極少。新中國成立後,安化黑茶的主要銷售區域還是巨響於西北少數民族居住區域,湖南本土的人很少喝,有些年間,黑茶豐產,很多黑茶賣不出去,當地茶民就把茶根,茶葉當柴燒。近幾年,隨著普洱茶的聲名崛起以及產生巨大的經濟利益與社會效應,安化政府不斷的打報告給湖南省政府,請求支援安化黑茶產業的發展。今天,安化黑茶從一個湖湘大多數人不知的茶葉品種,一躍成為很多湖南人送禮的首選;飲用安化黑茶已日益在全國各地普及開來,逐漸發展成為全國各地茶友茶民的主要茶飲品之一。